張騫 張亞麗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職校生作為未來勞動力的儲備力量,職校生素養的培育,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就業前景,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同時精益素養作為職業素養的核心,是職校生提高就業能力的關鍵,亦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所需。
關鍵詞:職校生;精益素養培育;重要價值
《大國工匠》的開播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眾多學者開始更加深入探討與研究工匠精神,試圖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工匠精神。概括講,工匠精神飽含著敬業、精益等不同層面的內涵。其中精益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正因工匠在技藝方面不斷追求卓越,才促成技能發展的永動。天津某技師學院與某公司校企合作
一、解讀校企合作與精益素養
從校企合作的角度,深入研究精益素養培育的途徑,必須要以校企合作、精益素養內涵解讀為起點。了解校企合作的歷史演變與精益的內在要求,為探討更為建設性的途徑提供理論支撐。
在我國教育事業中,職業教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職校生的教育工作質量的優劣也會影響到人才儲備的質量,因此要充分重視職校生人才培養工作,科學且合理設計各項教育環節,用以促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達到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在職校生培養的過程中,要與社會人才需求相契合,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機,一方面將社會需求的技能融入教學中,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將企業精神文化與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相融,從而構建起科學且合理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路徑,用以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高水平發展。
(一)校企合作的內涵
校企合作簡單來講就是企業與學校共建的合作關系。我國的校企合作源于近現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回顧歷史,鴉片戰爭給國人帶來了無盡的恥辱與痛苦,也就是在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誕生了校企合作的萌芽,尤以福建船政學堂為代表。該學堂是近代中國第一所以傳授專業技術的職業教育學校。該學堂主要以培養與造船業、海運相關專業人員。學堂采用課堂教學與實際交流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雛形。隨著民國建立,社會分工細化,教育事業逐漸起色,各種職業教育學校也隨之建立起來。但是由于當時社會動蕩,民國政府腐敗,職業院校得不到充足的實踐教學資源,導致理論與實踐教學無法實現統一。職業院校為謀求生存,節省教學開支,選擇與企業合作,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地,而相應的學校要為企業提供所需人才,緩解企業的勞動力壓力。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之前,由于我國特殊的歷史背景,校企合作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下,學校與企業關系密不可分,彼此融入。而改革開放以后,校企合作的政府主導性日漸減弱,而是倡導市場條件下的自愿合作。十八大以來,這種校企合作模式更加的深入,形式更加多元,不再拘泥于傳統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歷史演變過程,反映了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歷史階段性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二)精益素養的內涵
精益二字可拆分為“精”與“益”,精為精湛、精準、精確,益為好處、更加,可譯為越精準越好,是一種動態向上的過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所蘊含的是一種沒有終點的過程。職校生的精益素養培育,要求職校生在專業技能學習及工作中,從細微之處著手,保持不斷追求完美的意志,讓產品或服務盡量達到相對最好的狀態。精益素養是一種精神品質,直接體現在日常的工作的工作中,也能間接地反應出學生對工作的負責任程度。
二、校企合作下培育職校生精益素養的價值
十九大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育職校生的精益素養是國家、社會、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職校生精益素養關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續性
在校企合作下,學校肩負著為企業培養合格勞動者的任務,而合格的勞動者主要表現為專業技能的嫻熟、職業素養的完備兩個方面。一個單純具備專業技術而沒有職業素養的人,或者只具有職業素養而缺乏專業技能的人,都不符合企業的要求,長此以往,容易導致校企合作鏈條斷層。而職校生的精益素養,是職業素養的關鍵內容。精益是敬業的一部分,是職校生是否符合企業發展利益的重要內容。有才無德之人是社會所最不能容忍的。同樣有技術而沒有用心去發展企業,也是企業所不能接受的。職校生若不具備精益素養,極易導致校企合作失敗。因而可以說,職校生精益素養關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續性。
(二)職校生精益素養關系到職業教育改革的成效
隨著改革的深入,職業教育改革也不斷深化。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職業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導,統招統分。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主導作用逐漸向統籌管理的角色轉變。2019年初,《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提高社會企業的參與度,倡導校企合作的多元辦學模式。而職業院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學生的精益素養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辦學質量,關系到校企合作效果,甚至影響到職業教育改革成效。
(三)職校生精益素養關系到企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的發展依靠員工,員工的素質離不開學校的培育。職業院校作為向社會企業供應人才的基地,人才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未來發展。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我國企業逐漸從粗放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統籌管理,另一方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人才體現在技術高與素養高。技術的高低與人的主觀努力程度相聯系,而素養的高低則與品性相關。職校生的精益素養,直接體現在技術的實施過程中。具備精益素養的職校生遠比安于完成既定任務所生產的價值高。因而企業在追求高質量發展中,務必要重視員工精益素養的培育。
在2021年4月,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在新時代下,職業教育前景大有可為,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培育新時代所需人才,推動職業教育深度改革,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4-29.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周晶.中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設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15-12.
[5]習近平:發展職業教育,我支持你們!人民網,2019-08-2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821/c1024-31308810.html
[6]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央視新聞網.2021-4-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927839245710576&wfr=spider&for=pc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張騫,男,1992年8月生,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學歷:本科,職稱:助教,研究方向為課程思政與模具 單位:天津市電子信息技師學院 ?機電工程系
第二作者:
張亞麗,女,1992年5月生,漢族,山西省晉中市人,學歷:碩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單位: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思政部
通訊地址:天津市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區雅深路6號
郵編:300350 電話:18920707172 ?張騫(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