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心理健康家校共育也是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主要方向。本文首先對與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將問卷發放給四川四所高職院校教師及家長。通過對問卷結果的分析,結合與教師、家長和學生的訪談記錄,得出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現階段學校方面認知和重視程度不足、家庭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不到位、學生個體方面等諸多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發揮學校的主導及教師的引領作用、重視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心理健康共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解決對策,有針對性地解決高職高專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問題,為后續建立符合高職高專學校特點的心理健康家校共育體系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借鑒。
關鍵字:高職高專;心理健健康教育;家校共育
一、研究目的
通過對高職高專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的研究,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了解教師和家長在家校共育中的困難,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和措施,為后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新家校共育模式和平臺搭建提供數據支撐和實踐依據,最終家校共同合力維護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幫助學生發展和健全人格。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
從2001年至2021年約二十年的關鍵字或主題是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協同教育、家校合作的各類文獻進行梳理和研究,確定了本論文的寫作思路。了解了我國家校共育的基本現狀,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找出對高職高專學校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研究存在的不足作為本研究的突破口。
(二)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為本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通過紙質版與網絡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問卷的發放、收回和分析的處理。本調查在四川S、C、X、N這四所高等職業學校(兩所公辦、兩所民辦)進行,四所學校教育教學情況穩定。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心理咨詢老師和心理輔導員和家長進行問卷調查。
(三)訪談法
在四川S、C、X、N這四所高等職業學校范圍內對教師、家長及學生進行了訪談調查。通過與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的參與者及受教育者講行有針對性的訪談,找出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為構建和諧家校共育體系提供保障。
三、研究結果
隨著教齡的增加,教師們,對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理解和感悟越深。通過對教師的訪談發現,往往學歷較低的家長在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時更容易“包庇”,與教師發生沖突,反之,學歷較高的家長更能聽取教師意見,配合教師糾正偏差行為。有七成以上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是十分重要的。有38.36%的家長認為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可共同輔導學生;存在60%多的高職生家長無法正確理解“家校共育”這一理念,家長們的身份很被動,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存在著無法表達自己觀點的問題。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但受限于每位老師的精力、時間有限,如果能得到家長配合和理解,有助于教師工作的順利開展。只有4.3%的家長會選擇在時間充裕的時候才會跟老師進行交流,把工作、事業放在孩子之前。由于種種原因,說明現階段高職高專學校的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程度不夠,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溝通目的性太強,只為了滿足自身需求利益而已。
四 ?調查結論
從調查的四川的四所高職高專院校來看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對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認同度非常高,他們都認為家校共育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即使一些家長對家校共育的概念并不能準確理解,但學生的成長需要學校、家庭兩方合力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超過八成的被調查者都不太清楚或不知道現階段學校開展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活動的手段方法,有近三成的被調查者對學校家校共育實施策略不太滿意。這說明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方面仍處于滯后狀態。這是受學校與家庭的教育觀念存在分歧,教師忙于授課或家長忙于工作沒時間、家長文化水平限制、教師缺少技巧、缺少平臺等因素的限制。除此之外,學校的決策層的重視程度也是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影響因素。政策法律法規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參與的信心,學校亟需采取對策,轉變發展觀念,提高重視程度,促進家校共育體系的建立完善。
五、存在的問題
學校方面,學校對家校共育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不足,以我們調查的四川高職院校為列,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的認識不足,雖做了相關活動,但是并未被學生和家長熟知;教師對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認知不充分,研究能力不足,以S學校為列,學校的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機制缺乏長遠性和規劃性,更多的是放在學生的學習相關問題,而并非關注學習身心健康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手段也比較單一,內容缺乏創新性。
家庭方面,家長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是影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關鍵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S、X、C和N四所高職院校的家長普遍存在這一問題,這致使家長沒有信心和能力參與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長的心理健康家校共育中往往表現為不表達真實情感和情緒這也不利于家校合作;同時家庭環境和家長的目標動機同樣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從學生角度來看,高職高專學生往往與父母的溝通、交流較少,親自關系淡薄,同時學生與老師的關系也比較淺淡,除了日常課程,較少主動的找老師溝通交流,并且對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并不配合甚至還反對、破壞。
六、提升對策
(一)應體現學校的主導作用,積極推動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從調查顯示,四川四所高職高職院校中都反應出,在推動家校共育工作時學校缺乏主動性,應該提升高職高專對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重視程度;加大對教師的培訓,以此提高教師在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工作的重水平和質量;積極主動與家長建立合作、交流的關系,改變傳統的單向交流的模式;積極創建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平臺,拓寬心理健康共育渠道;充分挖掘、利用家長資源,健全家長心理健康的知識體系。
(二)應重視家庭教育、為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推進打好基礎
應通過線上、線下多種突進喚起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意識,履行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幫助家長明確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內容,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進而教育能力;同時加強自我完善,營造良好的家庭交流環境和氛圍;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共助心理共育平臺。
(三)引導學生參與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活動,架起學校和家庭的橋梁。
幫助學生找準自身定位,豐富日常學習和生活,提升自我效能感,從而充當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堅實紐帶。
作者簡介:劉薈琦(1991—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城市職業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講師,心理健康教育。
課題名:四川高職高專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課題來源: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課題編號:XLJKJY2021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