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勇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七大戰略之一,是黨在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部署和決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情,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鄉村文明、鄉村振興、
一、鄉風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風文明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有了更高更多的需求,但也要看到,一些農村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尚未養成,陳規陋習仍然影響著一部分農民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制約著農村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通過培育文明鄉風,筑牢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文明鄉風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培育文明鄉風,有利于營造寬松、文明、充滿活力的經濟發展環境,增強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吸引力;有利于凝聚精氣神,點燃干事創業的熱情,增強農民群眾團結一致、努力拼搏的信心。對于貧困地區而言,文明鄉風能夠激發內生動力,進一步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文明鄉風,是實現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文明鄉風能優化農村人文社會環境,激勵人們崇德向善、孝老愛親、愛國愛鄉,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踐證明,培育文明鄉風,有助于改變廣大農民精神風貌,使農村更加充滿生機活力;有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有助于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鄉風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鄉風文明,就是鄉村良好社會風氣、生活習俗、思維觀念、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等的表現。鄉風文明體現了鄉村居民對精神的追求,傳承了家庭和睦、鄰里守望、誠實守信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了“五位一體”整體布局、“五大新發展理念”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之中。
1.鄉風文明建設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
(1)鄉風文明能夠有效吸引城市要素資源向鄉村轉移促進產業興旺良好地鄉風文明,不斷地吸納城市文明中的人、財、物要素資源向農村轉移。一是要暢通城鄉人才的流通渠道,支持和培育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學生等在廣大農村創業,激發他們投身三農的激情和熱情,切實保障城市的投資者在農村的各項合法的權益。二是政府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牢固樹立財政優先供給服務理念,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資金保障。三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創新意識,推動地方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興旺,為鄉風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鄉風文明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優良的人文環境實現生態宜居
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村容村貌的整治,農村垃圾生產、生活垃圾的集中處理,推動“廁所革命”,農村的環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優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局面,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實現了鄉村生態宜居的發展目標。
(3)鄉風文明是治理有效的重要條件和成效體現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為自治、法治、德治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4)鄉風文明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內涵
鄉村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提升,也體現在包括鄉風文明在內的精神生活的豐富。鄉風文明作為精神財富,為鄉村和諧穩定,為農民的生活富裕營造了良好氛圍,弘揚了新時代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
2.鄉風文明建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鄉風建設的方式方法有待改進。鄉風文明建設由于周期長、見效慢,且不容易考核,一些地方領導把它當作“虛功”“慢活”,不愿投入太多精力。但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人口的遷徙,過去的社區性集體經濟的格局已被打破,情況變化了,鄉風建設的方式方法卻沒有變化。面對一些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有些地方重視不夠,有些地方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以致束手無策。
活動的開展有待常態化。近年來,通過多部門多渠道投入,各地興建了一大批鄉村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包括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農村電影放映廳、閱覽室、農家書屋、文化大院等。然而,一些部門滿足于把錢花出去,把項目做了,而不愿意投入精力去組織日常活動和負責日常維護。有些村里的圖書室蒙滿了灰塵,有的農家書屋成為了倉庫,有的文化設備就從來沒有啟封,有的活動室常年上鎖,農民平時除了看電視就是打牌,正常的文化活動和社會交往缺乏,村委會沒有凝聚力,農民自顧自,精神世界空空蕩蕩。
三、以鄉風文明建設大力推進鄉村戰略實施
1.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大力實施環境整治計劃,推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開展“廁所革命”開展廁所糞污治理,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強村莊規劃管理,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住獨特的鄉土味道和鄉村風貌。
2.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飲水、道路、用電、住房、物流、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要落實好十九大提出的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大原則。統籌推進城鄉資源平等交換,推動水電路器防汛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向農村傾斜,不斷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
3.推進農村公共服務改善
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積極完善鄉村教育和鄉村醫療的體系建設,加強農村服務站點的建設,同時也積極推動調動各類農民的經濟組織,參與農村的公共服務。
4.推動農村人才建設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加大三農干部的培養力度,全面建立職業農民的制度。加快培育新型的農業經濟主體,發展農業的適度經營支持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興業,包括城里的人才,鼓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在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5.培養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建設好、使用好鄉村文化人才能人、志愿者和藝術家隊伍,充分挖掘鄉村文化本土人才,積極引導社會各界投身鄉村文化建設,
提升管理者素質,培育鄉風文明建設的基礎力量。具體來說,可以成立鄉村文化人才發展基金,出臺鄉村文化人才培養規劃等,引導和提升鄉村文化能人,提供其發展舞臺,鼓勵其真正扎根鄉村、安心施展才能;發揮退居鄉村的教師、公職人員和返鄉創業者作用,組建鄉村文化志愿者團隊,支持其開展文藝演出、藝術培訓等志愿服務;幫助文化工作者在鄉村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文化內容改造提升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涌現出更多更高質量的反映鄉村生產生活、特別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促進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有機銜接,實現文化振興、鄉風文明。
參考文獻:
[1]夏淼.當代中國鄉村文明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1
[2]趙霞.鄉村文化的秩序轉型與價值重建[D].河北師范大學,2012
[3]韓長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N].人民日報,2017.1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