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藏族壁畫是一個系統龐大的繪畫體系,是藏地人民藝術精神的結晶。在藏區,我們隨處可見壁畫的身影。在當代建筑與古代建筑里,我們都會發現墻壁上繪制種類繁多的壁畫。本文針對藏族壁畫中的民俗壁畫系列進行分析,探討藏族民俗壁畫的內容和價值。
關鍵詞:藏族;民俗;壁畫;
在藏區,我們隨處可見藏式壁畫。本文著重介紹的是藏族壁畫中的民俗壁畫這一類別。民俗壁畫不同于寺院壁畫,它更多的來源于民間故事、民間文化傳說。它的畫面內容通俗易懂,沒有佛教知識的理解壁壘,大眾皆可欣賞和解讀。
一、藏文化中的民俗壁畫
藏族壁畫屬于藏族傳統繪畫的類型之一,藏族繪畫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媒介樣態上,比如墻壁、紙張、唐卡等繪畫類型,還有家具、銀器、經幡、地毯、衣物等裝飾類型上。這些民俗壁畫一般繪制于入院大門兩側墻壁和內外圍墻壁或寺院走廊、門廳之間,這些民俗壁畫內容代表了藏地人民的世界觀和文化觀。
藏族文化有著非常復雜的象征符號群。縱觀當下的文獻研究現狀,國內學者們大多關注的是漢地民俗文化符號系統,對于藏族地區的文化了解不夠深入,藏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組成部分,我們同樣也要重視藏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符號。
藏族文化的符號系統的來源與構成十分復雜,一些原始符號來自周邊國家文化匯入后的自洽式改變,還有部分符號是藏文化與漢文化、蒙文化融合過程中傳入藏地而產生的。民俗文化符號這一系統極為代表性的展現了人們精神活動和物質表現之間的聯系,藏族地區常見的民俗文化符號系統有吉祥八寶,八瑞物,六長壽,和氣四瑞等等。
二、民俗壁畫的的民俗故事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這些民俗壁畫通常會出現在寺院大門走廊的墻壁兩側、寺院外圍院落的墻壁、寺院內某佛殿入口處的門廊墻壁墻柱之上。本文以“四和睦圖”為例,分析此系列民俗壁畫的內容。
“四和睦圖”中的四個象征符號即為前文所提到的“和氣四瑞”,它們會以綁定關系出現在所有的“四和睦圖”當中。無論每一幅壁畫在造型、色彩、構圖上有何變化,始終不變的是和氣四瑞中的四個動物是大象、猴子、兔子、鷓鴣,并且它們之間的動作也永恒性的表現為大象背著,猴子又背著兔子,兔子身上站著一只鷓鴣。每當看見這四只動物,便可以確定這是一幅四和睦圖。此這則故事中所講述的道理是對長者的尊重應超過對學識、優越地位和高貴出身的尊重。在《本生經》中關于“尊老”的寓言:在一棵印度榕樹下,大象、猴子和鷓鴣共同居住于此,他們互不尊重,為了證明誰最年長,它們分別講述了誰先來到這顆大榕樹旁,最后鷓鴣說,這棵樹是從他的糞便中的種子所長成的,因此三個動物認為鷓鴣最年長并開始互相尊重。在后來的寓言版本中兔子也加入了進來。
在我所到藏區之處,四和睦圖呈現出了多種表現形式,它們有的處于圓形構圖之內,有的處于佛龕形構圖之內,有的繪圖更偏向藏式繪畫,而有的則更偏向漢式繪畫?,F如今的從表面上,四和睦圖所所傳達已經不僅僅是畫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同時是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倡導。我們都知道,佛家倡導眾生平等,也正是這一觀念早在上千年前就業已存在于佛教觀念中并作為民俗文化精神傳播至今。佛教文化中傳達的平和、包容、尊重、友好等精神內涵,同樣適用于現代社會。四和睦圖在今天雖然已經經過重新繪制,但是不變的是四只和氣獸,不變的是在藏族人民心中所傳承的平等、平和、生態平衡的觀念。
三、民俗壁畫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
對比民俗壁畫的發展,可看出早期的藏族民俗壁畫更為抽象,對于人物、動物、植物的描繪并不會十分細致,而是采取線條的呈現,而后期則對于細節的勾勒更為詳實;對于背景的呈現,往往采取單一大色塊呈現,而后期則出現了多種漸變色、青綠色背景,以及出現了山川河流、樹木、住宅等多種樣式的融入。一部分是因為在藏區建立了統一的繪畫規范,另一部分是因為藏族繪畫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漢地繪畫的影響。
無論繪畫的內容如何呈現,這些畫面內容中的精神文化內涵和意義是始終不變的。對于藏族人民來說,民俗壁畫會翻新、會出現新的畫法、新的構圖、新的配色、新的樣態,甚至民俗壁畫中的符號內容會以雕塑、家具等其他藝術形態來呈現,但是真正不變的是那一組符號組成所隱含的精神內核。四和睦圖中所傳達的精神具有普世價值,它不但可以成為藏民族心中的文化精神,而且在世界范圍內而言,這樣平和、平等、和睦相處的準則是同樣適用。符號是四和睦圖中的和氣四瑞獸、是六長壽圖中的六種長壽物,它表達的是動物與動物與環境之間的生態和諧,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些繪畫內容在引導著人們如何更平穩的與世界接觸,更平靜的與萬物相處。這正契合了當下世界和諧、環保的生態理念。
參考文獻:
1.于小冬.藏傳佛教繪畫史[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2.羅伯特比爾.藏傳佛教象征符號與器物圖解[M].中國藏學出版社, 2014
3.普華才讓.論藏族吉祥符號及其象征意義[C].中央民族大學,2017年
作者簡介:
李木子(1994—),女,漢族,河北邢臺人,博士生,研究方向:藝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