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眾所周知,新課改不斷深入延展視域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滲透德育教育,已然成為一個值得全體小學語文教師仔細探究與全面分析的教學課題。現如今,人類進入正式邁入知識經濟新時代,教育的重要性和關鍵性對于國家發展而言極為重要且占據一個戰略要地。教師不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同時也是文化知識與實用技能的教授者與傳播者。新時期教育教學大環境下,教師不但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真正的做到“潤物無聲,育人無痕”。進而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優秀合格人才。鑒于此,筆者在本文針對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德育教育展開一定探討與分析,以供教育同行進行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一、“潤物無聲,育人無痕”視域下小學語文德育教育重要性
德育教育堪稱為新時期小學全面化、系統化開展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一項關鍵內容與重要核心。對于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講,學生們的身體與心理方面已經開始逐漸走向成熟,并且開始迎接人生中第一個“青春期”。但實事求是的講,學生在道德觀念以及思想品德的認知與理解方面還不成熟,并且大多數學生也往往未能形成一個較為系統化的道德思想體系。由此可見,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和融入優質的滲透德育教育理念和元素具有極為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實踐價值。優秀的德育教育不僅能夠充分培養六年級小學生自身道德品質、愛國思想與高尚情懷,而且還能夠讓學生逐漸形成爭取的“三觀”,在提升語文學習綜合能力與實踐水平的同時,在教師“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教育體系影響與感染下,學會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人。
二、“潤物無聲,育人無痕”視域下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的創新策略
(一)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要“以生為本”
新課改不斷深入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師“潤物無聲,育人無痕”的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滲透優質的德育教育,首先就應當以生為本,立足于課程根本。客觀而言,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宗旨主要集中于“啟智”方面。六年級小學生雖然年紀已經開始逐漸“成熟化”,但自身還是處于一個“懵懂時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必然也會誕生許多想法、觀點、意識與情感。語文教師在德育教育的滲透與引導下,需要在具體的“育人”過程中能夠采用合理化、科學化、完善化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并且應當對學生進行孜孜不倦的耐心引導和全面啟發,進而讓小學生能夠充分掌握與全面理解教材內容中的德育教育精華部分,全面提升自身道德素養與品格意識。舉例說明,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自身年齡特點與興趣愛好,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為學生播放一段經典紅色電影《開國大典》的精彩視頻片段。進而讓小學生能夠立體化、直觀化、生動化的感受到新中國成立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意義與紀念意義,激發學生自身愛國主義思想與家國情懷,從小養成愛黨、愛國、愛人民的優秀道德品質。此外,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可以與時俱進的為學生播放一些其他愛國主義題材的優秀電影,例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戰狼1、2》、《我和我的祖國》、《八佰》、《長津湖》等經典影片的片段剪輯,讓小學生在愛國影片的熏陶與感染下全面提升德育素養,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二)教師在“育人無痕”中與學生形成良好師生關系
六年級小學生往往對各類新鮮事物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并且自身模仿力極強,喜歡模仿老師的言行風格與一舉一動。具體來講,小學生面對自己喜歡的教師,往往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極高,而面對自己不喜歡和不愿接受的教師,往往會產生一定的抵觸、拒絕和疏遠的心理。其實產生此種情況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在與小學生思想不夠成熟,經常過于依賴個人的情緒與情感來處理各種事情與問題。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育人無痕”,讓德育教育能夠被小學生發自內心的接受與認可,就必須要積極主動的與學生形成良好、默契、和諧、穩定的師生情感與師生關系。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師生之間彼此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關心,語文教師才能夠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不同需求和興趣所在,進而提升小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舉例說明,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一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在德育教育滲透過程中可以采用提問教學法,與學生進行互動式交流與溝通。教師可以對小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無論是哪個地方的春節,在外工作或者漂泊的人都很想家,都想回家與親朋好友團聚。那么同學們,你們認為,“家”是一種怎樣的概念?“家”對于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顯而易見,在這種提問教學法的影響和引導下,六年級小學生必然愿意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老師進行愉快交流與互動,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加深對“家”的理解。毫無疑問,在教師的德育教育感召下,理解“國家”的含義,并且對“有國才有家”這句話進行情感上的升華,讓德育教育“潤物無聲”的傳遞給每一名學生,不僅讓語文課堂教學氣氛變得更加輕松活躍,而且教師在“教書育人”實踐過程中也會變得水到渠成、順利流暢。
(三)教師應在語文課堂構建“生活化”德育教學情境
除了上述兩大創新策略與有效路徑之外,想要在“潤物無聲,育人無痕”視域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優質德育教育理念,語文教師還需要積極構建一個“生活化”的德育教學情境和氛圍,聯系六年級小學生日常的實際生活,開闊小學生自身視野,進而培養小學生優秀的道德素養與個人品格。舉例說明,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為小學生創設一個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問題或者教學任務:全球環境不斷惡化,我們唯一的地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假如你是聯合國秘書長,你將采用怎樣的策略與方法帶領全球人民有效應對“環境危機”,為地球創造出更好的未來環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且在放學之后利用先進的互聯網資源或者智能手機查詢所需要的知識、素材與資料,最終形成一份較為科學話、詳細化、創意化的“環保計劃”。這種教學策略極為迎合本課教學主題思想,并且讓小學生在這一“生活化”的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自主探究過程中養成良好環保意識,從小熱愛環境,熱愛大自然,熱愛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唯一地球,讓德育教育元素在一種“育人無痕”的良好情境與氛圍中傳遞給每一個學生。
綜上所述,“潤物無聲,育人無痕”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創新實踐之路“任重而道遠”。語文教師必須要真正做到“育人”以生為本,為小學生創設優質的德育教育環境和氛圍,并且應當在語文教學“育人”過程中不斷鉆研、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積極尋找更為科學化、合理化的“育人”路徑與策略,力爭讓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功效”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