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娟
(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4)
綜合素質培養是新時代提出的教育教學思路,其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優化人才培養的過程。從當前的高校教學實踐來看,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較差,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高校教學的發展。基于此,高校要結合教育教學創新發展目標、要求及具體原則,實施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實現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目標,為完成新時期高校課程創新教育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高校基本工作中,學生的就業率、畢業率及考試的及格率等指標往往最受關注和重視,而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往往缺乏有效的設計和創新,更多只是沿用已有的方式和策略,未能實現與其他課程教學的有效融合。
考上大學后,家長和教師的管理和監督不再如高中那樣嚴格,學生十分容易忽視思想政治教育,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施變得困難。一些高校雖然會根據上級黨組織的要求,定期完成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和政治工作,但由于學生主觀上缺乏思想政治學習的積極性,導致他們對思想政治意識教育工作的理解并不全面,學習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1],嚴重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成效。
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思想政治學習意識觀念,感受不到思想政治教學的實際意義,導致其思想政治意識很難形成。高校教師比較重視知識教學,忽視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識的培養,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大多采用傳統組織教育方式,教學內容過于格式化、模板化,相對來說比較陳舊,授課的內容單一,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氛圍也不濃厚,使思政課程難以有效實施和落實。形式主義的教育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思想意識無法提高,并形成惡性循環。[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往往會受教育環境的影響。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相關工作的開展缺乏創新性,學習方式沒有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在高校校園里呈現虛化的傾向,無形之中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非常重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評價方式比較單一,評價內容也不夠全面。一些高校只針對學生考試成績進行評判,缺乏對學生個人能力的評價及思想評價;這就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與理想目標不一致。高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從學生個人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思想意識等方面進行評價。[3]
當前,時代發展呈現了許多新思想和認知,教育教學也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并且不斷創新。通過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的自身修養。高校必須自上而下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重點之一。高校輔導員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教師,要時刻把握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關注學生的思想覺悟,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進行有效聯系;并基于專業課程教育的進度和規劃,將思政教育內容合理融入課程體系當中,體現思政教育的思想引導作用。高校輔導員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和安全,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況,把握其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其思想政治觀念上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做好思想工作。
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覺悟情況能夠有效反映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體水平。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基于時代的發展現狀,黨中央提出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這一要求。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能夠對大學生群體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起到有效的帶動作用,也能夠提高高校整體教育水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有利于提高學生干部的修養,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利于推動教育教學的發展,帶動學院、學校思想政治整體水平的提高,從而有效推動國家建設事業的進步發展。[4]
綜合素質培養背景下,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改革,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基于綜合素質培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夠達成全面育人的目標。此外,在信息時代浪潮下,大量的信息在網絡上傳輸,部分大學生不免受錯誤的價值觀念及消極觀念的引導,可能會誤入歧途;因此,大學生正確觀念的樹立十分重要。[5]
時代在發展,社會也在變化。當代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技能和高尚道德。若是自身的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不足,不僅影響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和進步,也會影響整個企業及社會的發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時,不僅要體現全面性,更要體現完整性和有效性,為全面育人提供基礎保障和支持,切實提升育人的效果和質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要基于綜合素質培養的目標,進行合理規劃、落實具體工作,有效提高大學生群體的社會適應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往借助專門的思政課程實施,由于課時等原因,導致思政教育達不到要求。高校要從教育規劃的角度,重視思政教育,實現思政教育與各個課程的融合,達到課程思政的目標,讓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得到全面的提升。高校應該深刻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環節,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拓展優質資源,增加大學生接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機會,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規劃落到實處。[6]
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可以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成效,教師也要積極創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對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思政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另一方面,加強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傳遞思政教育的思想內涵與主題,組織開展專題教育活動,進一步豐富思政教育形式與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當前階段,教育教學使用信息技術已經獲得了極大的突破,切實創新了教育方式。思政教育改革,使用信息技術也可以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高校應該建立學生信息化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信息化學習途徑,借助信息化策略實現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高校要做好學生信息安全工作,確保大學生的個人隱私不被侵犯。高校應合理利用大數據來了解掌握大學生思想的變化,及時掌握大學生關注的問題。
融媒體的出現使傳統媒體技術獲得了創新,也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和呈現。結合融媒體技術,例如,網絡短視頻、直播課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思政教育創新,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為良好的班風和學風的形成提供保證;并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為其提供開放、共享、平等的平臺。
思政教育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與專業課程的結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創新上,更體現在思政教學的評價模式創新上。因此,教師要在教學評價中加大思政課堂表現的占比,適當縮小思政考試卷面成績的占比,有機結合思政卷面成績、思政課堂表現、實踐作業成績等各項內容,有效優化思政教學評價工作,提升學生參與思政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綜合素質培養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完善當前思政教育的不足之處,從而構建出一套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適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保障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