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君
(大連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00)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發布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應進一步提高思政課程的人文性、知識性,強化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學生的情感認同,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并將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情感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感需求,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實施個性化的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認知,促進學生認識自身、客觀看待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1]可見情感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明顯的契合點,由此探討高校思政教育中情感教育實施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情感教育能夠提高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改善傳統師生關系,從而提高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高校思政教育能夠與課本知識與生活小事融會貫通,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親近了解的事物,能夠拉近學生與思政課程的距離,改變傳統思政課程“沉悶”的氛圍,提高思政課堂教學的親和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高校思政教育通過情感教育,能夠真正實現情理交融,以獨特的情感魅力引導學生沉浸在思政課堂中,在相對親和愉悅的氛圍中實現知識的內化,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思政知識。
高校思政教育目標之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學習思政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并踐行相關的思想引導。然而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其價值引導也不能停留在知識學習的表面,而應使知識應用于實踐,這就有必要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認同。高校思政教育通過實施情感教育,能夠通過搭建情感紐帶將學生與價值觀連接起來,化主動為被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加深學生的價值認同。
素質教育背景下,塑造完整的人格是大學生發展的時代需要,而情感教育是塑造學生人格的重要手段。完整人格是指人的人格素養能夠均衡發展,基本上能夠達到普遍的人格水平,可以簡單理解為沒有明顯的人格缺陷。塑造完整人格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新形勢下,思政教育環境趨向多元化,其人格塑造教育工作也變得更為復雜。高校思政教育通過情感教育,能夠立足于其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充分探析學生的情感認知規律,實施合理的情感教育,以幫助學生塑造完整的人格。然而為了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人格塑造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應深入挖掘情感教育資源,以情感為紐帶連接學生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鍛煉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同。與其他的教育方法相比,情感教育具有其獨特的功能,其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潛移默化。加強學生與教師、思政課堂等方面的交流互動,引導學生感受積極向上的情感,自覺識別抵觸消極情緒的影響,引導學生形成完整人格。為了實現塑造完整人格的目標,高校思政教育情感教育的實施,應注重構建積極健康的教育內容,以引導學生情感向積極方向發展。
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重點在知識的傳授上,其教育方法是簡單灌輸式的,思政課堂氛圍相對沉悶,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缺乏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有效手段和氛圍。對于情感教育的引入并不重視,難以改善思政課堂的教學效果。從當前我國高校的教育實際看,大學生學習任務較重,學校也希望通過大學的教育將學生培養成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情感教育往往會被忽視。當前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加入了一些情感教育內容,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情感教育條件,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情感缺乏理解,其開展的情感教育也多停留在形式上,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由于高校忽視情感教育元素的挖掘,導致情感教育工作停留在理論層面,不能落實在實際中,師生、生生之間都缺乏必要的情感互動,影響情感教育的思政教育效果。
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習慣將工作重心放在教學上,對于學生的情感需求缺乏關注。由于長期受嚴肅思政教學氛圍的束縛,缺少情感交流互動的平臺,教師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不能及時發現學生情緒的變化,并予以排解、疏導,從而使學生的消極情緒不斷積累,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其學習和生活。另外,當前高校思政情感教育習慣從整體上把控,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積極的心態進行排查,只是簡單機械地組織情感教育活動,這顯然是與情感教育的目標相悖的。
高校思政情感教育,要想真正實現教育目標,必須營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環境,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等環境,全面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以形成巨大的情感教育合力。然而從實際來看,高校作為思政情感教育的主陣地,仍不能脫離傳統教育思想的限制,對于情感教育活動的組織并不重視,學生也缺乏參與情感教育活動的積極性。隨著國內外形勢日趨復雜化,社會上各種矛盾和沖突不斷,這對學生思想的影響也是極大的。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并沒有關注這一變化,其情感教育仍是照本宣科,沒有根據社會形勢的變化營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環境,也就無法吸引學生參與的興趣。[3]大家都認為高校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為了讓學生畢業之后能夠快速適應社會,高校思政情感教育也應根據學生需求,組織多樣化的情感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
當前,高校思政情感教育工作難以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師教育素養的影響。一些教師不能實施有效情感教育,也就不能實現預期的情感教育目標。一些學校會將情感教育工作分配給思政教師,這些教師對于情感教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往往會事倍功半。當前,很多思政教師的情感教育技能是從書本得來的,并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培訓,因此也就無法奏效。另外,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沒有招聘引入專門的情感教育工作者,也就不能實施專業的情感教育理論和實踐活動。
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是必然選擇,而合理實施情感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首先,高校應轉變思政教育觀念,重視情感教育,樹立正確的情感教育理念,從心態上認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將情感和理性充分結合,改善思政課堂,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更好地實施情感教育。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注重納入情感教育內容,在原有的理性教育基礎上,添加更多的人性化教育元素,引導學生自覺抵抗消極情感,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并培育積極情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注重挖掘情感教育元素,主動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注重傾聽學生的心聲,鼓勵學生張揚個性,激發學生的情感追求,以情動人,形成良好的師生情感交流關系。
高校思政情感教育工作,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以學生為中心,構建情感教育模式,增強情感教育工作的效果。首先,高校思政教師應轉變傳統思政教育單一傳授者的角色,主動與學生交流,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以制定個性化的情感教育方案;其次,高校思政情感教育應突破傳統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自我的認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配合思政教育的情感交流,自覺打開內心,并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思政教師應注意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搭建師生溝通的橋梁,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關系。最后,高校思政情感教育不能一味否定傳統教育方法,應充分結合兩種教育方法的優勢,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情感交流互動,也注意把握合適的干預時機,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調整思政教學內容,增強情感教育效果。
高校思政情感教育離不開良好的教學環境,高校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必須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營造積極的情感教育氛圍,從而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一方面,高校應積極建設校園文化環境。高校思政情感教育工作者應注意挖掘情感教育資源,合理優化學生的環境,融入人文關懷,根據學生需求設計校園文化環境。高校應注意組織多樣化的人文情感交流互動,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人文關懷,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思想,促進師生、生生之間情感交流。[4]另一方面,高校應注重學生生活區的環境營造。高校思政情感教育工作者除了重視學生的學習之外,還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環境質量,了解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并及時予以理解和幫助。為了增強情感教育效果,高校思政教師應配合輔導員工作,將情感教育工作融入學生生活,改善學生的生活區環境質量,如衛生、生活用品、綠植、生活安全等,提高學生對于學校工作的認同感,營造積極的情感教育氛圍。
高校要想實施合理的情感教育,必須提高教師的情感教育能力,培養專業的情感教育教師隊伍,以熟練地展開情感教育工作。首先,高校思政情感工作主要由思政教師擔任,因此有必要對這些教師展開專業系統培訓,尤其是加深思政教師對于情感教育工作的理解,樹立正確的情感教育工作觀;其次,高校教師為了適應當前情感教育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學習更多的人文知識,加強自身修養,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這樣,高校思政教師才能以合適的教學技巧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主動為學生創造情感交流的機會,挖掘學生的情感潛能,構建良好的情感交流通道,從而感染學生自覺約束自身的行為,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最后,高校思政情感教育有必要優化教師招聘制度,積極引入專業的情感專家,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情感教育工作隊伍,以實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工作。高校可以定期與其他學校教師進行交流,就情感教育工作展開深入的學習互動,以提高思政教師的情感教育能力。
情感教育對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情感教育的實施,能夠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符合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發展的需求。針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面臨的一系列困境,應采取有效的情感教育實施策略,包括合理實施情感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構建情感教育模式、營造積極的情感教育氛圍、提高教師的情感教育能力等。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應予以情感教育以足夠的重視,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選擇合理的情感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就業創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