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玉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800)
“異化”一詞最早是轉讓、脫離之意,起源于商品經濟生活中形成的貨物出售及財產轉讓的日常概念,是經濟學概念。異化的客體并不是與主體相對立的,而是為主體服務的。[1]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異化”逐漸成為法學和政治學的理論概念。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第一個將“異化”概念從無批判的實證理論轉變為批判的價值理論。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盧梭的基礎上真正將“異化”提升為一個哲學概念,而真正使“異化”概念流行起來的人是馬克思。馬克思從人的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出發,揭示了人作為主體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將自己的本質外化出去,產生了自己的對立面客體,客體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反過來與主體相對立,控制剝削主體。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理論的提出是對新世界觀的最初探索。由此,馬克思闡述了一系列異化勞動的主要理論,這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并不是憑空出現的,是立足于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批判繼承了以往哲學家們關于異化思想的研究成果,從而分析其內在發展邏輯,推陳出新地提出了“異化勞動”這一重要理論。
在哲學史上,法國哲學家盧梭是最先將異化概念置于人類歷史中去考察。盧梭的異化理論體現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即權利的讓渡。盧梭設想在人類未進入社會狀態之前有一個自然狀態,自然狀態使人獲得了自由,也包含著喪失自由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從而導致人們在知識、名望和財產等方面的不平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盧梭認為這種不平等現象會隨著人類社會化步伐的加快而越演越烈。為了實現社會平等問題,避免人類生存受到阻礙,盧梭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即每個人都將自身一切權利全部轉讓給整個集體,每個人都成為全體不可分割的部分,并達成一種社會契約讓渡出自身的權利,將這種讓渡的權利轉化為統一的制度,從而保障每個公民的自由平等。在此基礎上孕育了一個道德倫理和公共的團體,即國家,但國家產生后,人們并沒有得到平等自由的權利,國家違背了人們創造它的初衷,成了統治者維護自身統治的利器,用來奴役和壓迫人民,異化思想伴隨著國家的形成,出現在人類社會。盧梭認為,隨著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異化程度達到了極點,就會向其對立面轉化,尋找實現新的平等自由的途徑。可見,盧梭異化思想的偉大貢獻就是首次用辯證發展的觀點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馬克思批判地借鑒了盧梭異化思想的辯證觀點,并與現實結合,由此逐漸形成了系統的異化勞動理論。
黑格爾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繼承了盧梭的異化思想,形成了嚴謹的異化邏輯體系。黑格爾是第一個使用異化概念的哲學家,他的異化思想主要表現在其著作《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認為,世界萬物最初的原因和內在的本質是絕對精神,而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絕對精神異化出的外在表現,再后又自我否定揚棄異化,轉化為絕對精神返回自身。也就是說,主體必須通過異化,把自己變成他物,并在這個對象上發現自己、反思自己,并揚棄他物返回到自身。在黑格爾看來,人類通過勞動創造歷史的合理思想是純粹的精神或意識的辯證運動的某一過程,肯定了人類勞動積極合理的方面。黑格爾的思想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他將異化等同于外化,異化僅僅是精神上的外化。馬克思批判繼承了黑格爾關于精神異化的辯證思想,肯定黑格爾把人類歷史的發展看作通過勞動而實現人類普遍本質的自我異化及其揚棄的否定之否定過程。但與黑格爾不同的是,馬克思并不是把人的勞動理解為抽象的精神運動,而是從現實的歷史出發,立足于實踐,從而深入分析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
費爾巴哈從人本學唯物主義出發,將宗教神學的異化運用于考察感性的人及人的本質,這是與人道主義相聯系的。他批判宗教神學,并認為宗教神學將人與神的關系反過來了,從而使人性受神性所支配、控制。而事實上,上帝只是人本質的異化,不是上帝創造出人,而是人創造出上帝;上帝僅僅是人的理性迷誤的產物。費爾巴哈用異化概念來揭示宗教神學中上帝與人的實質關系,其目的是用以自然為基礎的唯物主義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異化思想,從而使異化轉入社會歷史領域,這也指引馬克思更加關注資本主義經濟社會。雖然費爾巴哈批判宗教異化所考察的人并不是現實的具體的人,但其人本主義思想給予馬克思一定的啟發,使馬克思從真正的人的類本質與現實的人對立的角度去研究異化勞動的根源。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之前馬克思也曾對異化問題進行過深入研究,總結出了異化的邏輯演進過程。首先是政治異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受費爾巴哈宗教異化的影響,用異化去研究國家與法,把現存的政治制度比作人民生活的宗教,市民社會的分裂導致了政治異化。其次是經濟異化。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開始由異化分析經濟社會,私有財產使本來是“類”的人分裂為原子主義的利己者,金錢成了每個人所追求的物質利益,金錢作為人異化了的勞動存在的外在本質統治著人。最后是勞動異化。在《手稿》中馬克思將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從社會現實中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同資本家、人的勞動同私有制之間的尖銳對立,從而認為經濟異化的原因在于人的本性活動的割裂即勞動的異化,這是人的異化的根源。[2]只有將人的異化歸結為勞動的異化,才能真正揭示社會不平等及社會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認為,異化是指人作為主體創造出的活動與主體相分離,不僅擺脫了主體的控制、違背主體的意愿,并與主體相對立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異化勞動這一哲學范疇,它揭露出私有財產的特征、根源和發展規律,論證了共產主義發展的必然性。異化勞動作為一個經濟學范疇,它揭示了資本家奴役壓迫占有工人的勞動及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化的反人道主義,反映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對立。[3]可見馬克思在人類歷史發展中首次明確了異化的內涵,賦予了這個概念在社會經濟領域全新的內容,從而創立了正確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新階段。
馬克思認為,人區別于動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產勞動,因而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勞動,并認為全部人類社會的歷史都是在人的勞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4]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高度發達,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隨著社會分工逐漸被異化,這使得私有制產生了;也就是說,私有制社會產生的原因在于工人勞動的異化。由此出發,馬克思在《手稿》中論述了工人自由自覺的活動作為異化勞動的四個表現形式:
1.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
勞動產品是勞動者的辛苦成果,是勞動者的勞動結晶。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所產生的對象,即勞動產品,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5]。這使得工人自身并不擁有所創造的勞動產品,并且生產出的勞動產品越多,工人所受的剝削和壓迫越重,工人創造出的財富越多反而使得自己越貧窮;因此工人同勞動產品的關系表現為異化了的形式。
2.勞動活動與勞動者相異化
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是造成產品異化的根源,勞動活動作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的本性活動;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產生了雇傭勞動。人們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將勞動出賣給資本家,勞動不再屬于勞動者,并且喪失了自由自覺的本質,成了一種強制性的活動和滿足資本家獲取利益的手段。
3.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
人與動物相比較其優勢在于擁有自由自覺的活動,資本主義社會下由于勞動行為本身變成了異化勞動,人不再是占有自然界、把自然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造,而是脫離了這個自由活動的領域變成了僅僅為了維持生存需要的動物般生存的方式,從而把人與其類本質對立了起來。[6]可以看出,人的類本質的異化表現為勞動者所創造的社會關系反過來控制奴役勞動者本身。
4.人與人相異化
這是上述所有異化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勞動者同自身的勞動產品、勞動活動、類本質相異化。在雇傭勞動下,產品和活動不受勞動者控制,而受另一種外力支配,這種外力屬于其他的一些人,即資本家。勞動者所失去的一切,正是資本家所占有的一切。資本家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異化現象反映了一種壓迫與被壓迫、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深入分析,深刻揭示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逐漸被異化,與私有制產生尖銳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揚棄異化勞動、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的時代課題。馬克思認識到揚棄異化和消滅私有制是解決社會矛盾的結果,也是人自由自覺活動的本質要求。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的發展表現出勞動與資本的尖銳對立,可以看出私有制與異化勞動是相互作用、緊密相連的。馬克思認為,揚棄異化,消滅私有制的途徑是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在《手稿》中表明:“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人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自覺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歷史發展的全部財富。”[7]可以看出,實現共產主義目的是解放人,恢復人的本質,并不是單純的歷史的倒退,否定所有現存的一切財富;是在保留以往全部積極成果的基礎上向更高階段的發展,共產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了一定高度自我否定的結果,是歷史必然的發展趨勢,共產主義是實踐的人道主義,它使自然與人、人與人達到和諧統一。
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這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以異化的論題對歷史經濟領域展開深入研究,形成了與黑格爾、費爾巴哈思想相對立的唯物主義研究領域,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馬克思表明,異化是主體創造的客體又反作用于主體,成為與其相矛盾的異己關系。這個含義一應用到社會歷史問題上就顯示出它的批判作用來,它尖銳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不僅表現在對人民痛苦的深切同情,對社會矛盾的深刻洞見,也表現在它對剝削壓迫、貧富對立以及階級斗爭等具體問題的分析,對無產階級勞動人民苦難根源的揭示,展示出了馬克思實現共產主義的哲學構想。可見,實現共產主義是消除異化的主要途徑,是人的本性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