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晉庭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結合紅色基因內涵與時代背景進一步挖掘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價值,以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激勵大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2]7573-7574紅色基因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價值與理想追求,富含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等內容,是獨特且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高校青年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思想“補鈣”的黃金期,紅色基因則是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有堅定信念的時代新人的最好營養劑。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開啟了新時代的序章,但同時我們面臨著“四大考驗”“四大危險”。社會中各種錯誤思潮借助不同形式沉渣泛起,歪曲丑化黨史、國史和青年理想信念缺失等問題已不容忽視。紅色基因體現著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與卓越氣質,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育人目標,保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方向。因此,持續推進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工程,有利于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新時代紅色江山的傳承人和守護人。
紅色基因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有利于拓展和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方式?!伴L期以來,實踐教學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薄弱環節,也是制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實施紅色資源開發與運用,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天然的途徑。”[3]要進一步發現紅色基因多樣化的表現方式,創造性地拓展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打造“新平臺”,筑牢“新陣地”,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多有益探索,但仍然有不少地方不夠到位。存在的問題如下:
紅色基因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一個發展著的、動態的過程,其機制保障也應當不斷完善進步。當前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機制不健全,例如資金缺乏,政策不配套,宣傳未能實現常態化。更重要的是,當前紅色教育管理體制停留在學校單方面的保障,諸如學校領導組織制度、宣傳機制、認知激勵機制、教學評估機制等,但是未能充分整合調動多方力量,構建起“多方聯動”的常態機制,使得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靈活性略顯不足。為此,紅色基因的傳承應當充分調動政府、社會、高校、家庭等多方主體的主動性,并且形成系統的、靈活的、常態的聯動機制,發揮出紅色基因傳承的“最大合力”。
首先,雙向互動在紅色基因教育過程中未被充分重視。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既需要施教者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又需要調動受教育者接受紅色基因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而自上而下“說教式”的方式會使得受眾對紅色基因的基本內涵理解得不全面不透徹。其次,缺乏系統且獨特的以紅色資源為題材的校園文化。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機會較少,并且活動過程浮于形式,重參觀輕交流,紅色教育長效性不足。最后,忽視紅色基因文化價值。高校在紅色文化建設中偏于注重紅色資源的政治價值,忽視了其內在的文化價值,忽視了賦予紅色基因以新的時代內涵,不利于大學生紅色教育的有效開展。
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揚是一項久久為功的工程,需要建立完備的應用體系,而目前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廣度與深度皆有待進一步拓展。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紅色基因的主陣地,承擔著講好講活紅色故事的主要責任。但目前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充分利用和發揮,紅色教育的能力略顯不足。另一方面,課程思政建設并沒有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尚未徹底地將“思政要素”融入不同學科專業的教育之中,仍未系統構建起多元互補、融合遞進的大思政教育體系,不利于有效地發揮不同課程育人化人之功能。
遺傳算法要求目標函數以最大值形式出現,且函數值為非負模式,客觀要求對適應度函數進行適當轉換,現有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轉換、減法轉換和除法轉換[15]。其中直接轉換可能導致部分函數值分布相差過大,減法轉換則無法保證適應度函數的靈敏度。為此本文修改除法轉換法,原目標函數FD求最大值時維持函數不變,當求最小值時,利用式(41)進行轉換: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紅色基因難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原因為:
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建設好“主渠道”,又需要做好“支渠”工作,真正實現教學中“專業成才”與“品質成才”的統一。當前,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對紅色基因缺乏深度挖掘,缺乏針對性、多樣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使得紅色基因融入效果被動滯后;另一方面課程思政建設尚不成熟,沒能有效地把傳承紅色基因貫通滲透到專業教學、專業學習、知識運用和實踐活動等諸多方面,使紅色教育缺乏應有張力。因此,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4]。
習近平總書記主張:“應當多創造機會讓青年學生們認識社會,在實踐中把握自己。”紅色基因是史料,需要被多樣化的形式所表達,因而要打破傳統灌輸型的教育模式,既要重視課堂上“有字之書”,又要注重實踐中的“無字之書”,由此不斷地提升感染力。當前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單一且缺乏創新,忽視大學生主體對紅色基因的心理需求與接受能力,缺乏“新”平臺的創新搭建、缺乏活動的創新策劃、缺乏課程形式創新等,導致紅色教育在內容呈現、組織實施方面仍然存在重疊和趨同,容易使大學生產生疲勞倦怠之感。因此,高校應當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內生性與成長性相結合,做到學習思考與實踐運用相統一,既要以科學理論教育青年成長成才,又要在具體實踐中培養紅色接班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盵5]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是一項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工程,不僅在于課堂的知識灌輸,還在于實現“潤物細無聲”“于細微處見真章”。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如此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嚴峻挑戰。首先,受到社會多元價值觀和思潮的沖擊,大量腐朽沒落的文化思潮以各式各樣的形式沖擊著青年人的價值觀念。其次,高校紅色基因教育缺乏有效的環境建設,未能形成濃厚的紅色育人文化環境。最后,個人日常環境與交際環境相對復雜,并且缺乏一定的辨別鑒別能力,容易被碎片化、娛樂化的網絡信息所誤導,不利于充分理解把握紅色基因。
基于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把握及原因分析,針對性地提出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路徑。
第一,探索思政課程“四維協同”模式。為了避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和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循環,一方面可以組織四門思政課教師開展集體備課、集體交流和相互協作,協同發揮四類教育主體的合力,另一方面開發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并將其轉化為思政課的輔助性教學素材,開展紅色遺址現場體驗式教學,構筑校內校外“紅色課堂”。
第二,挖掘各特色課程傳承紅色基因的潛在優勢。高校不同學科專業在課程教學實際中應當堅持進行價值引導。各式各樣的專業課程不僅只需要重視該學科專業知識的橫向講授,還應該縱向發掘該課程在價值引導方面的潛力和優勢,開發利用其領域進行紅色教育的特色方式,努力打造紅色主題的音樂舞蹈史詩的藝術盛宴,將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歌曲、舞蹈等貫穿起來,藝術地再現紅色歷史場景,使教學、實踐、育人渾然天成,致力形成專業課與思政課一同傳承紅色基因的“同心圓”格局。
第三,構建“多員—跨院”的大思政教育體系。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一方面構建各門思政課程之間的協作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要凝聚思政合力,圍繞思政這一核心發力。另一方面跨學院,多主體聯合備課,構建跨學科協同和多類教育主體聯合挖掘學科領域紅色基因,以期發揮思政課在“群舞中領舞”的作用,實現高校課程的“同舞中共振”效應。
第一,探索“融合—鏈接”體驗式教學。探索“課賽融合、校地融合、黨團融合、理實融合”“鏈接舞臺、鏈接館展、鏈接講堂、鏈接社團”的“四融合四鏈接”體驗式教學模式,或者探索紅色教育與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融合的體驗式教學形式,充分發掘和利用中國大地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
第二,構建“互動—共講”課堂教學。重視發揮受眾主觀能動性,強調師生“平等對話”,在思政課堂做到雙向互動,打造精品“紅色課堂”。通過師生共讀“紅”書、同看“紅”影、齊唱“紅”歌、共演“紅”劇、共講“紅”故事等途徑,提升思政課堂感染力與親和力,讓紅色基因在物、事、聲、影中可見、可聽、可感。
第三,設計“五位一體”思政課堂體系。課堂教學是穩定基本的教學途徑,同時要重視打造紅色教育“新平臺”,協力整合紅色資源,構建覆蓋面更大更廣的課堂體系。另外,建立以教學課堂為核心、以紅色基地課堂為載體、以素拓實踐平臺為途徑、以網絡虛擬課堂為銜接、以校園文化課堂為補充的“五位一體”的思政課堂體系,由此冀望為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創新局面。
主導與主動相結合的原則是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則,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要實現從“主體主導”向“客體主動”的良性發展。首先,發揮高校教師作為傳承紅色基因主體的主導性。豐富教師自身的紅色文化知識,加強教師隊伍的紅色素養建設,提升教師紅色基因的傳播能力,讓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高校教師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其次,激活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主動性。注重發掘大學生群體傳承紅色基因的潛能和創造力,樹立大學生身邊的紅色典型榜樣,總結推廣先進事跡,緊緊依靠學生干部群體,充分發揮他們的榜樣示范和協同帶動作用,吸引更多普通學生參加到紅色基因傳承的實踐中,形成全員參與的良好氛圍。
首先,優化網絡環境。拓展網絡紅色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網絡紅色文化資源,大力開展網絡紅色宣傳教育,以網絡平臺為途徑來實現紅色基因更廣泛、更便捷的傳播,促使大學生對紅色基因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實現紅色基因鑄魂育人的作用。其次,優化日常環境。以生活點滴作為“傳—承—傳”轉化的空間起點,將個人休閑、生活語言、日常交往與紅色教育相結合,實現紅色基因教育生活化,增強紅色基因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認可度、曝光度和表現力。同時,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優化校園教學環境、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活動環境,以及校園紅色活動設施建設,堅持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大學生的紅色基因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中,寓傳于樂,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藝術、娛樂、黨團活動,實現紅色基因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影響學生的效果。
當前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更多地停留在學校單方面的保障,未能充分整合調動多方力量,構建起“多方聯動”的常態機制。因此今后需進一步建立健全“院系聯動、院校聯動、校地聯動、校企聯動、師生聯動、黨團聯動”的“多方聯動”保障機制,不斷擴展紅色教育的空間和渠道,形成傳承紅色基因的巨大向心力,奏響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2]7826總體而言,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系統育人工程,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使紅色基因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的血脈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