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廉欣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關于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理論等的相關研究不可勝數,理論界、地方黨委政府的相關部門也高度重視人口與生育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但與生育、生育率及人口、人口代謝率等相關研究的數量不對稱的卻是隔代撫養問題的研究。隔代撫養作為關乎我國人口代謝、生育撫養的重要元素,在理論研究中卻連概念內涵都無定論。隔代撫養作為祖輩參與甚至獨立撫育孫輩的一種親屬間代為撫養的形式,是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中并普遍存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城鄉特別是農村家庭中的孩童撫養模式。在三孩政策背景下,如何高效、科學地利用好“隔代撫養”這一城鄉家庭中較經濟、較溫馨、可持續的哺育撫養模式,對緩解新時代我國的人口生育壓力、凝聚人口與人才紅利合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關于隔代撫養概念,目前學界尚無定論。可從字面上得到較為直觀的了解,即隔一代長輩的撫養。事實上,隔代撫養概念涉及時間、主體、性別、責任等維度,側重點不同,其具體的概念也不同。如部分研究者強調:隔代撫養是祖輩長期與子女共同或單獨居住,部分或全力撫養教育孫輩的撫養行為;由于祖母相較于祖父更細心,生活技能更豐富,因此部分研究者還對隔代撫養中的祖母撫養模式更關注;部分研究者則側重強調的是子女輩由于異地打工或本地上班而造成子女夫妻雙方無法全力培養孫子女而委托父母承擔主要撫養教育責任撫養模式。綜合來看,隔代撫養是年輕父母因工作原因造成時間和空間上無法實現對子女全身心撫養教育而委托祖父母代為全權撫養或與年輕父母共同撫養子女的撫養模式。
202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出臺,提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并取消社會撫養費等制約措施、清理和廢止相關處罰規定,配套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這一決定的出臺,有利于持續改善人口結構、保持人力資源優勢、延緩總和生育率下降趨勢,推動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決定》提出的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我國將基本建立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完善服務管理制度,出生人口性別比趨于正常;到2035年,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完善、服務機制更高效、人口結構進一步改善。《決定》還就如何實施好三孩生育政策、提升優生優育水平、發展普惠托育體系、加強政策調整銜接、強化組織保障等作了詳細論述。
近年來,在高房價、高教育成本、高醫療花費這新的“三座大山”的擠壓下,生活壓力特別是育兒成本太大,社會民眾已無生孩子的積極意愿。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人口紅利的長期可持續供給、人口結構的持續優化都離不開源頭之水——生育,而人是社會性動物,這就決定了生育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環節,還必須緊跟著撫養教育。隔代撫養之所以在生育撫養乃至三孩生養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具體如下。
1.職業女性角色沖突。在封建社會,封建禮教以“三從四德”來限制女性的天性和自由,將其束縛在婚姻家庭的小環境內,依附于夫家、丈夫、兒子以了此殘生,所以,千家萬戶的母親承包了撫養孩子的絕大部分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婦女地位得到極大提高,“婦女能頂半邊天”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大量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崗位,實現了經濟獨立和人格獨立,在家庭事務中不再屬于從屬地位,不再被限定在相夫教子的傳統模式框架下。婦女由于自身工作而從孩童撫養教育工作中的剝離,使隔代撫養既有可能更有必要[1]。
2.各類階層觀念不同。在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過剩的勞動力多投入城市務工,而其父母輩及其子女則留守鄉村。與此同時,城區的成年男女多以本地務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等方式成為穩定的工薪以上階層。相較于農村地區,城區孩子的父母工作間隙更有空暇接送、教育、撫養孩童,在無瑕的情況下,更易接受雇傭鐘點工、保姆等代替自己或自己父母、岳父母來代為照看孩童這一行為。而在農村地區,以祖輩隔代撫養孩童的現象則更為普遍,更易為鄉村輿論所接受、更與自身經濟水平相適應,如祖父母不愿代為撫養孩童或者父母以雇傭外人形式撫養孩童則不為鄉村輿論所接受。
3.教育撫養理念升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較大部分的家庭不愿生三胎甚至二胎的重要原因在于無法達到優生優育的目標,特別是生育后如何高質量撫養的問題,在這方面,家庭教育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的好壞從宏觀層面來說,關乎著整個社會和民族的未來,從微觀層面來說,關系著代際傳承和一個家庭的和睦幸福。如果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么祖輩的言傳身教在父母因工作繁忙而出現缺位的情況下則更顯得珍貴,同時也更為必要。
4.傳統歷史文化影響。在傳統歷史文化語境中,“含飴弄孫”“數世同堂”是一個家族興旺發達、傳承有序的重要象征,對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推崇已深入中華民族的基因當中并一代代傳承。不同于西方國家父母、祖父母與子孫之間相對人格和生活獨立的習慣,受傳統文化影響,我國在孩童的撫養教育問題上隔代撫養的慣性仍然很大。特別是在農村,如果父母外出打工,兒女留居鄉村而祖父母輩不予以撫養教育甚至會被認為薄情寡義并被輿論視為未盡祖父母本職。
1.區域差異性。相較于城市化進程的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社會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較深,三孩政策下隔代撫養現狀在城鄉中的區域性差異也比較明顯。城區尚有部分家庭特別是中產以上家庭還通過雇傭保姆、鐘點工、報名興趣班等方式方法來實現孩子的撫養,以彌補家庭不和、代際矛盾、祖輩亡故等造成的隔代撫養缺失問題,鄉村地區的留守子女則絕大部分為祖輩撫養教育。在城市中,發達地區的隔代撫養率因其祖父母輩的經濟獨立、在崗工作問題而呈現對應降低的趨勢,與此同時,勞“力”更多的城市中工薪階層由于八小時工作制的約束,使其較城市內其他階層更需要隔代撫養來填補子女教養的缺位問題。
2.結構迥異性。傳統社會中的隔代撫養涉及家族乃至宗族傳承,一般不可能由孩童的外祖父母承擔撫養任務而只能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間或有同宗兄弟在宗族內共同撫養。在三孩生育背景下,由于孩童的增加、職業女性的出現、男女地位的平等,撫養結構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以往的單一不變的由祖父母承擔的隔代撫養任務在今天也有一定比例為外祖父母來承擔。具體隔代撫養的人員結構中,相較于祖父、外祖父,細心、仁慈、護理能力更強的祖母、外祖母更多地與兒女共同生活,承擔了隔代撫養任務。
3.功能替代性。在家庭多孩的背景下,若父母無業在家撫養多孩,則生活難以維持,邊工作邊撫養多孩則起居作息與工作沖突,在這一背景下,隔代撫養主要承擔的是多孩嬰幼兒時的日常照料陪護,孩童時期上學放學的起居生活照料與接送,主要具體內容多是家庭清潔、餐食烹飪、孩童穿衣戴帽等日常雜務,是對父母特別是母親在家庭中原先承擔功能的家庭雜務部分的替代。至于孩童學習期間的功課輔導、成長發育身心健康監測等關鍵性問題則力所難及。
4.雙向關聯性。新時代,二孩和三孩固然需要較多的人力來撫養教育,但與此同時,身為父母的“80后”“90后”獨生子女一代人,需在必要時承擔贍養夫妻雙方父母的責任,贍養和撫養壓力巨大。由祖父母輩代為撫養或協助撫養孫輩,而在晚年由子女甚至孫子女承擔贍養義務,可以較大程度上化解祖父母獨居可能出現的代際矛盾。從這一視角來看,新時代三孩政策下的隔代撫養具有較強的互償性,即將養老和育兒問題雙向關聯起來。
1.充實祖輩精神生活,增強身份歸屬意識。無論是有職業的祖輩退休在家,還是無職業的祖輩晚年獨居,都會因子女長期外出務工或上班而無法陪伴在身側感到強烈的孤獨感、失落感。隔代之間的血緣上的天然親近、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以及孫輩的活潑可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因子女不在身邊、自身不再工作、朋友逐漸凋零、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等因素帶來的人生幻滅感、失落感、孤獨感、挫敗感,消解人至老年出現的眾多身心問題。與此同時,在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為孫輩提供餐點食物、接送孫輩上學放學、引導孫輩完成課業、鍛塑孫輩良好習慣的過程中,祖輩能踐行自身的撫養教育理念,在孫輩的身心成長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找到年老后在家庭中的身份歸屬感。
2.減輕家庭生存壓力,優化孩童生活環境。多孩家庭是否隔代撫養關系甚大。如果無法實現隔代撫養而是由父母全職撫養,則在常態情況下,母親辭職在家全職照看兒童將不可避免;如果父母特別是母親無法辭職在家照看兒童,則必須通過雇傭鐘點工、保姆、家庭教師等形式來代替父母乃至祖父母完成孩童起居生活、上學放學接送、課外作業輔導等工作,一方面,這些人員的細心呵護水平和工作責任心顯然難與父母乃至祖父母輩相比;另一方面,也會為家庭帶來較大的生活開支。祖輩介入撫養孫輩,可為多孩家庭節省可觀的生活開支,減輕家庭總體生活壓力。與此同時,相較于可能頻繁更換的陌生人,有血緣關系的祖輩對孫輩無微不至關懷呵護可進一步優化孫輩的生活環境,使孫輩身心更加健康。
3.促進代際養老支撐,緩解家庭成員矛盾。祖輩在兒女幼年時的無私付出可能因兒女心智的不成熟而不被重視或者不被子女的伴侶重視,但在孫輩的撫養教育過程中的起早貪黑、迎來送往、貼身呵護,都會被子女甚至孫子女親身見證。相較于對子孫工作學習與成長袖手旁觀的祖輩,積極參與幫助子女撫養孫輩的祖輩顯然更能夠獲得子女輩的感謝和肯定,特別是能夠較大程度上獲得子女配偶的積極肯定。這樣,子女也會自愿加大養老支撐力度,這些都為大家庭成員之間矛盾的化解提供了有益幫助。
1.增加祖輩身體負擔,妨礙祖輩心理健康。多孩的撫養照顧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既需要勞心,也需要勞力。勞心體現在培塑孩童的良好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征、輔導孩子的課外作業和日常學習、疏導其心理問題;勞力體現在起早貪黑地照顧多孩的起居生活、料理諸多的家庭日常雜務,特別體現在承擔嬰幼兒時期瑣碎繁重的護理,如熬夜照顧患病孩童、因半夜照拂易醒易餓的嬰兒而輾轉反側,這些或繁重或瑣碎的勞動易造成祖輩身體負擔的加重,造成高血壓、血糖紊亂等問題。與此同時,孩童的健康出現狀況、身體發育異常、過分思念父母、性格孤僻古怪,子女伴侶的不理解、求全責備等問題,都會給陪護撫養孩童的祖輩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妨礙其心理健康[2]。
2.嫁接家庭原本壓力,占用祖輩自由時間。突出體現在父母將孩童完全寄養在祖輩家庭而父母不參與撫養的案例中。在這些案例中,外出務工或外地上班的父母將子女托付給祖輩,不給祖輩打生活費,不為子女吃穿住行買單,任由孩子啃老,由祖輩支付撫養孫輩期間的一切花費開銷。表面上,父母及其子女節約了自身家庭的生活成本特別是經濟成本,卻將生活成本不合理地轉嫁給了祖輩。與此同時,無論是為孫輩照顧生活起居、上學放學接送、課外作業輔導還是打理家庭雜務瑣事,如清潔衛生、烹飪餐食,都較大程度上占據了祖輩的自由時間,這一時間無論是用來社交抑或身體鍛煉,對祖輩都是有益的。
3.祖輩撫養觀念陳舊,影響孫輩健康成長。隔代撫養不僅對祖輩自身,還會對家庭、孫子女等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比較典型的是,由于祖輩撫養教育觀念陳舊,導致其無原則地寵溺孫輩,無條件滿足孫輩提出的任何條件,將孫輩寵壞了;或者不懂對孫輩的合理激勵懲罰措施而簡單粗暴地以金錢獎勵、以棍棒懲罰,使孩子養成金錢至上觀和暴力傾向等錯誤的觀念和導向。祖輩無節制、無原則的寵溺、無規律的生活起居、不健康的心理等方式影響著孫輩的身心健康,使得孫輩終難成材。
三孩生育政策下的隔代撫養困局并不是孤立的、單方面的問題,而是系統性的、多維度的問題,必須轉變撫養觀念,活化政策支撐來尋求突破。一方面,應鼓勵有條件的家庭通過雇傭鐘點工、住家保姆、家庭教師,鼓勵外出務工父母攜帶子女當地就學,優化義務教育階段延時教學改革等方式方法,進一步減輕祖輩隔代撫養造成的可能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還應通過為三胎家庭提供延長的陪產假、哺乳假、公休假、三孩同施教區就學、學雜費減免、公辦幼托班免費等方式方法提供強大的撫養政策支撐。
三孩生育政策下的隔代撫養困局,最大的困難在于嬰幼兒,特別是三孩中嬰幼兒年齡差較小的情況,如三孩都到達義務教育年齡段,則只需要解決日常起居和上學放學接送等事務性工作即可。這方面,應通過鼓勵機關事業單位、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多種主體單獨或參股興辦幼兒園、托兒所、課后興趣教育機構,國家給予政策傾斜特別是稅費減免、資金扶持等形式來做大做強幼托教育基本盤。與此同時,還應加快隔代撫養配套政策的改革腳步,如醫保、養老、住房政策改革,通過為三孩家庭增加生育報銷比例、養老繳費系數,降低住房公積金繳付利率和比例等形式,進一步為整個社會營造敢生、善養的良好環境。
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二孩、三孩問題,都牽涉家庭生存發展成本問題,有上頓無下頓的家庭顯然無心生育,衣食充足、生活富裕的家庭對多孩至少不排斥。地方黨委政府應踐行為民宗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全力打贏脫貧致富攻堅戰,從而拔除不敢生三孩、生三孩難撫養的病根。與此同時,應進一步優化社區建設,通過地方黨委牽頭,關工委、群團組織、社會愛心組織參與,成立社區留守兒童之家、兒童互助撫養交流中心、老年娛樂中心、社區兒童課外輔導中心,增添兒童游樂設施,使三孩家庭的祖輩不出社區即可提升三孩的撫養質效。
在繁重的家務勞動、多孩撫養過程中,代際矛盾的凸顯、孫輩課業任務的加大、起居生活的瑣碎,很容易對祖輩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的傷害,并為其心理健康蒙上較大的陰影。外出務工或本地就業的子女應通過定期視頻聊天、電話聯絡、當面交流,組織家庭聚會、旅游散心等活動加強對祖輩的身心健康關注度,及時疏導祖輩出現的身心問題。與此同時,應進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通過祖輩父輩定期溝通兒童身心問題、協商解決涉及兒童重大問題、統一兒童撫育共識等方式方法總結反饋三孩撫養過程中的問題,形成良性互動。
隔代撫養已成為影響生育主體做出生育決策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必要條件。生育聯系著養育、育幼牽連著養老。文章通過分析三孩生育政策下隔代撫養的有利和不利影響,辨析隔代撫養存在的突出困局并給出解決建議,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