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燁
就業是教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是實現“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根本所在。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模式不斷由精英模式向大眾模式轉變,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呈逐年上升態勢,畢業生就業需求與就業供給結構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在網絡大環境下,“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為其就業帶來許多隱患。學生身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從網絡中了解更為多樣的信息,能否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民辦高校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求職心態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突破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瓶頸。
網絡環境下,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內容更加廣泛。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其中涉及的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大學階段的學生缺乏社會歷練,缺乏處世的方法,有的學生眼高手低又不愿意接受現實,當面臨困境與挫折時,往往會喪失動力與信心,一邊抱怨社會不公,一邊又對自我產生懷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基于“互聯網+”新業態的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信息技術為產業調整、轉型升級以及就業帶來積極的影響,其背后產業具有的巨大紅利吸引很多人投身其中,民辦高校畢業生也不例外。許多學生受功利心理、攀比心理的影響擇業,就業時只把物質方面的利益看得最重要,沒有客觀理性地根據現實情況做出擇業就業選擇,不善堅持,不愛吃苦,惰性十足,缺乏鉆勁,心態不夠穩重,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在現實碰壁時,心理上對社會的認識就會發生畸形變化[1]。網絡環境中的各種復雜聲音容易對學生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造成影響,當社會上有對民辦高校的質疑聲時,學生就會產生自卑心理,不敢參與就業競爭。在網絡環境下,學生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機會較少,大多數學生沒有廣泛的人際關系,在畢業后不愿意主動嘗試出去找工作。
民辦高校在網絡環境下調整畢業生的求職心態能夠奠定學生良好的擇業基礎,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學校給學生提供最新的就業政策與就業形勢,能改變學生對社會認識不足、就業期待不切實際的現象。學生可以重新審視自我,客觀地評價自我,正視自己專業學習上的缺點與不足,不斷完善自我,在學校期間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明確自己未來的就業目標。求職心態調整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就業迷茫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在學校一系列的舉措中,學生能夠全面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知道自己在就業中如何選擇[2]。學生在學校期間不斷完善自己、豐富自己,了解就業的基本常識,可以為自己未來的就業做好充足的準備,以輕松自如的心態面對未來的就業與創業。
部分學校在辦學時只關注課程的開發與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關注不足。當前,社會工作崗位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就業形勢嚴峻使得一批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容易出現求職心理問題。對此,民辦高校在辦學時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適時地向學生開展心理調查工作,了解學生對自我的評估以及對自己未來就業的期望,根據學生的心理調查反饋做出針對性的心態調整工作,有助于幫助學生放松心情,減緩壓力,讓學生以更加積極、正面、陽光的態度面對未來的擇業與就業[3]。
例如,民辦高校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有關學生就業心理調查的工作,利用互聯網讓學生在線上回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心理調查表的內容做出反饋,對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心理焦慮進行專題講座,排解學生的愁緒,對極個別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單獨的回復,從而使自身的心理疏導工作開展得更有效率、更有針對性。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自我的審視,如“自己能勝任什么工作?自己最喜歡什么工作?自己有什么特長優勢?自己在學校中學到什么知識?掌握什么技能?”。調查內容除包括學生對自我的審視外,還包括學生對未來理想職業的判斷評價,如“作業形式是怎樣的?理想的工資行情是怎樣的?現階段自己的能力與水平能否勝任這項工作?自己對未來就業最大的疑慮是什么?”。在有關就業的心理調查表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此時的就業心理狀態,通過合理的疏導讓學生合理地審視自己,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客觀理性地看待就業競爭。為樹立學生就業的信心,激發學生就業的勇氣,學校還可以定期給學生開展溝通互助交流活動,邀請優秀的校友給即將就業的畢業生傳授經驗,以榜樣的力量克服學生的心理危機,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情況主要是由學生對自我認知不清晰以及對未來工作目標不明確導致的。大部分學生由于沒有經過社會的歷練,對社會的了解不夠全面,認為未來的就業形勢一片大好,在學校中并沒學到真正的知識與技能,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考慮得較少。當學生真正處于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下,才發現自身的專業素養遠遠不夠支撐自己的理想,在求職時處處碰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民辦高校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做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工作,在學生剛進入大學校園時就要為其今后的發展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工作[4]。許多畢業生在就業時表現出惰性十足、不善堅持、不愛吃苦,缺乏鉆勁的性格缺陷,這是由于大學生在學校中并沒有領悟到“生存的意義”,學會“生活的本領”。為增強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互聯網將國家就業政策、社會就業勢態和就業信息、用人單位現狀、用人標準等告知給學生,發揮互聯網信息多樣、傳輸便捷的優勢,讓學生始終與時代發展的腳步共同前進,開闊學生的職業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與就業觀。在職業規劃課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真心、細心、耐心”“愿意面對、愿意嘗試、愿意規劃、愿意選擇”的心理狀態,讓學生意識到“自卑心理、自負心理、功利心理、攀比心理、依賴心理”對自身的擇業與就業所產生的消極影響,讓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與職業修養,為今后的擇業與就業做好萬全的準備,將理想與現實整合在一起,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就業崗位。
在社會大眾的認知下,人們往往認為民辦高校比不上公辦高校,多數企業在招聘時也會對學生的學歷提出明確的要求。社會單位用人觀念滯后導致學生就業的平臺和機會越來越少,學生面臨的現實困境導致學生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出現自卑心理。為消除外界對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偏見,民辦高校可以在網絡環境下加強大眾媒體對民辦高校辦學的正向宣傳,借助大眾媒體對外打造自身優秀的辦學品牌,樹立良好的辦學形象,為民辦高校畢業生以后的就業創設更加公平、開放、平等、包容的社會環境。
例如,民辦高校可以利用校園網這一對外的網絡窗口向外界宣傳自己的辦學理念、師資力量、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內容,利用大眾媒體與外界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橋梁,在傾聽外界聲音的同時,也讓自己的聲音被越來越多的人聽見[5]。在大眾的傳統觀念下,人們往往認為從民辦高校走出的畢業生論學科知識比不上公辦高校的畢業生,論職業素養比不上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往往會戴有色眼鏡看待不同學校的畢業生。但現實情況是民辦高校在課程開發、就業指導、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教學投入上都花費大量心血,民辦高校的學生也能做到“強能力、重創新、有理論、會實踐”。對此,民辦高校在辦學時需要積極運用便捷的信息技術,打造向外界宣傳自己的窗口,用自身的辦學成果說話,消除外界對高校畢業生的偏見與歧視,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網絡環境下,社會生活變遷的速度日新月異,社會的進步發展對就業者的要求也產生變化。民辦高校在教學中如果只是“閉門造車”,就會把學生與現實的就業情況割離開來。民辦高校需要做的是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帶給學生最新的就業資訊。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信息流通得更加方便快捷,民辦高校可以給學生開展線上的求職講座活動,讓學生認真傾聽求職就業方面的專家對現階段就業形勢的分析,從而對未來的就業環境有整體的了解與把握。學生不能空著手上求職的“戰場”,民辦高校要為學生的就業做好萬全的準備。
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社會經濟復蘇緩慢,出現就業崗位流失的現象,不太樂觀的就業形勢給學生求職就業帶來壓力。“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職場上哪種能力最重要”“創新就業有出路嗎”“網絡環境下新興行業發展態勢”“應屆畢業生找工作興趣和待遇哪個更重要”等公益講座越來越多。這些公益講座舉辦的目的是幫助本科生調整求職心態,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助力大學生就業創業。講座主要從學生失業現象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思考和解決辦法、創業教育方案設計等展開論述,活動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就業創業的潛能。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集體觀看類似的就業創業的公益講座活動,聽一聽專家對當下就業創業的見解,會對未來的就業形勢有更明確的判斷。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專家的講解有助于消除學生就業的擔憂與疑惑,同時專家也能對企業需要的人才、去知名企業鍍金還是需要創業打拼、找工作興趣和待遇哪個更重要、職場上哪種能力最重要等學生求職創業最關心的問題做出解答。線上的求職創業講座活動帶給學生最新的資訊,讓學生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的就業問題。
許多學生臨近畢業就會產生求職的焦慮情緒,這是由于學生在大學階段沒有正式地參與求職面試,求職面試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未知的、全新的挑戰。許多學生沒有做好求職的準備,對求職的流程一無所知。還有一些學生受周圍輿論的影響,認為自己在求職中毫無優勢,平添許多就業的壓力。在教學中,民辦高校要想調整學生的求職心態,就要讓學生知道求職的流程,讓學生親自參與求職的過程。要積極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校企雙方相互支持,優勢互補,把人才的培養和人才的使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給學生個人與企業雙向互動的機會,幫助學生確定前進的方向,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面對就業。
另外,民辦高校在辦學時不能只注重理論教育,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做出改變,把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提高畢業生的適應性和就業率。現階段,針對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教在教育階段就應做好準備,積極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專門聘請在企業工作的有關專家和經驗豐富的師傅成為學生的實習指導教師,讓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與社會接軌。要開辟線上求職平臺,當企業有用人需求時,相關專業的學生可以在線上求職,進行線上面試。學生提前參與求職的流程,就會對求職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以往學生認為求職對自己而言很困難,沒有求職成功的信心,在校期間的線上面試就可以成為學生未來踏入社會尋求工作崗位的一次“大練兵”。面試成功學生可以進入企業實踐,從理論知識階段邁向實踐操作階段。即使面試失敗,學生也不用感到氣餒,因為通過面試,學生在與企業的面對面交流中可以知道自己專業上存在的不足,確定未來專業成長的方向,給自己未來的學習制定一個全新的目標。通過面試,學生也了解到社會上企業對人才選拔的標準,學生可以朝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方向發展。
網絡環境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求職心態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如何有效地利用好“網絡環境”這把“雙刃劍”,幫助學生克服就業存在的“自卑心理,自負心理,功利心理,依賴心理,攀比心理”,樹立正確積極的擇業觀與就業觀是現階段民辦高校教師應重點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民辦高校在辦學時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民辦教育特色建設,優化學生就業素養,優化學生的就業文化與環境,做好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打造學校優質辦學品牌,利用大眾媒體對外界做出正向宣傳,改變社會用人單位對民辦高校的偏見,從學校、學生、社會三方面著手,切實解決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