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金波
近些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被重視,社會各界一些愛心人士對農村留守兒童給予了很多關心和幫助。根據相關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遞增,2000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總數大約是2290萬人,2013年總數上升到6000萬人,2015年增加了一百多萬,也就是6102.55萬人。值得欣慰的是,國家和社會各界給予他們很大的政策幫助和愛心幫助,許多孩子可以隨父母進城讀書,因此這一數量快速下降。據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大約為900萬人,依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值得人們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即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孩子在偏遠的農村與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長期得不到父母親照顧的一個兒童群體,主要集中在偏遠地區。這一群體的出現,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發展政策以來,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東部地區也快速發展起來,西部地區各方面發展落后,因此許多人紛紛選擇到發達城市打工以養家糊口;另一方面,當時的戶籍限制并不寬松,政策不完善導致兒童就學出現問題,兒童無法跟隨家長到打工地進行就學,因此只能讓孩子留在家鄉接受教育。另外,父母在城市務工十分辛苦,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所能居住的環境有限,兒童并不適合在此居住。父母的缺席,使孩子的教育也成了極大的問題。
政府在面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時,最為擔憂的除了兒童情感上缺少陪伴以外,還有教學問題。農村地區對兒童的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制約,一方面是由于農村教育環境落后,學生學習興趣無法得到提高,認為學習枯燥乏味,再加上缺少父母的管教,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許多兒童家里缺少勞動力,兒童需要承擔一些勞動,因此將大量的時間進行家庭勞動,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很少,久而久之便對學習不太重視了;有些孩子因為家距離學校太遠,遇到比較惡劣的天氣,只能放棄去學校;只有家里環境稍微好點的,才可以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學習,這就導致班級里學生的成績兩極分化現象嚴重。
留守兒童的內心普遍脆弱敏感,不管調皮搗蛋還是沉默寡言,他們的內心深處都很沒有安全感,往往會通過夸張的行為,比如打架、搗亂等來引起別人的關注。因此,對留守兒童來說,健康的心理對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由于這些兒童缺少家庭教育、缺乏情感溝通、缺失安全保障、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我國許多留守兒童變成了問題兒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適應社會發展的改革措施。新課改注重素質教育,加強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不再堅持以教育者為主,而是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核心,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發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但這些教育理念在農村實現并不樂觀,尤其是對偏遠山區的留守兒童來說,這只能是書本上的美好愿望。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學生的學習成績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要。甚至在偏遠的農村學校中,學生的分數是劃分好學生和差學生的標準。對家長、教師來說,成績非常重要,考試成績可以證明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也可以證明學生是否優秀,除了成績以外,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其他綜合能力培養并不重視。再加上在偏遠地區學校教學設施的貧瘠,對兒童來說,學習的過程大多是枯燥的,教學設施的缺少無法發掘出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長。有些孩子在學習上雖然缺少天賦,但在唱歌、跳舞等方面卻很有天賦;有些學生心靈手巧,手工能力十分嫻熟,但教育條件不支持他們在這些方面有所發展,除了專業學習以外,學生的興趣愛好得不到更好的發展。此外,他們的課外學習時間非常少,留守兒童無法得到父母的監督和指導。城市經濟發展快速,因此大多數家庭可以承擔學生特長的學習任務,但農村留守兒童則將大量的時間用到了干農活、做家務、寫作業上。因此,他們只能以課本為主,通過取得好的考試成績來換取更多的學習機會,否則就放棄讀書,跟隨父母進城打工,補貼家用[1]。
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兒童是與年邁的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或者是由親戚代為照顧,這就造成了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代際撫養教育問題,家里老人并不能隨著社會而進步,因此對學生的教育問題不夠重視,只要不犯大的錯誤,他們都會選擇視而不見,這就會使孩子隨便找個借口不去學校,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意志力會變得不夠堅定;二是老人在孩子眼里缺乏威信,即便老人有心督促孩子學習,孩子也是敷衍了事,把學習當作一種任務或者獲取其他權益的手段,并沒有用心學習;三是學校與家庭之間無法形成互補性教育問題。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結合是新課改的一項措施,在傳統的觀念里面,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是學校一方的事情,只要把孩子放在學校,學生的教育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但對學生來說,家庭教育更為重要,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等都在家庭生活中逐漸完善,只有學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共同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才有益于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綜合素質培養力度有待加深。其中超過一半的留守兒童都不注意品行方面的問題,打架斗毆、欺負同學、辱罵等行為經常發生。再加上兒童年齡較小,沒有自主判斷能力,不良行為容易“傳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文雅禮貌的詞匯成了他們的口頭禪,經常隨口而出。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情感世界無法受到重視,很多時候他們都會將自己的情感封鎖起來,這也是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內向的原因。他們在缺乏安全感的同時也很不自信,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能做的絕不依靠他人,甚至與父母的感情也很疏遠,不會有過多的溝通交流,要想得到他們的信任,打開他們的心扉,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研究數據表明,許多留守兒童的心理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存在落差,尤其是在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目前這種差距仍然在拉大,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學習教育面臨的問題更加嚴重,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學習成績兩極分化,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有學校環境方面的問題,還有家庭情感上的教育問題,這也是導致他們成績出現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現階段,雖然農村貧苦地方有許多學生考進名牌大學,但與城市學校相比依舊是少數。留守兒童由于父母親常年不在身邊,一般都是爺爺奶奶照顧上學,家庭教育和監督的缺失讓其對學習不能進行全面的認識,再加上家庭貧困,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學習能力降低,學習熱情減少,最終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差,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感情得不到照顧,心靈就會受到傷害,患上心理疾病[2]。
留守兒童的心理相對來說不夠健全,感情的缺少讓兒童自身不能正確地看待事物,從而導致患上心理疾病。目前,許多研究數據已經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素質明顯低于正常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素質。農村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且由于農村偏遠地區的勞動人民思想還相對比較保守,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種錯誤的、不科學的認識,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得不到治愈,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思想上的偏差。加上農村基礎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很難留住教師,導致農村教師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缺位。
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實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刻不容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展這項工作:首先,設置專門的教育資金,在精準扶貧的政策中有一項是教育扶貧,政府應嚴格落實政策,對教育資金進行合理規劃,為農村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扶助行為。但僅靠政府還遠遠不夠,應通過鼓勵社會愛心人士、企業、眾籌捐贈等方式為農村教育提供資金支持;其次,增強農村教育的師資力量,近年來,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的政策在不斷加強,有了資金支持后,農村學校各方面的設施設備、師資力量等都會得到提高,吸引當地大學生回家,為家鄉的教育建設出一份力。同時招聘各個專業的教師,避免出現一位教師帶多個課程的情況,實現留守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這樣更有益于開展素質教育,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有效的方式還是通過解決父母外出務工的問題,讓父母留在家里,這就需要有吸引農民工留在家鄉發展的條件。一方面,政府可以在農業方面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通過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這樣既提高了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也解決了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同時也充實了農村的勞動力。同時,父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既彌補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減少了留守兒童的數量。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民的職業培訓,為農民工培訓一種謀生的技術,促進農民向職業化的方向發展,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家鄉找到適合的工作,在勞作的同時也可以照顧到孩子,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的出現與父母有很大關系,他們認為孩子理應理解父母的辛苦,明白他們的苦心,但卻忽視了他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應對父母進行說服教育,讓他們明白自身職責,強化他們的監護責任,爭取父母雙方或者至少有一方留在孩子身邊,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同時,要發動社會力量,為留守兒童構建關愛網絡,讓留守兒童教育扶貧制度落到實處。在合理分配教育扶貧資金的條件下,成立有針對性的幫扶小組,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慰藉留守兒童的情感世界,防止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實現精準呵護,幫助其健康快樂成長。
精準扶貧政策下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教育環境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這些深刻變革的背后,是黨和國家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重視和對農村發展的重視。目前,許多農村地區已經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如一些地方的農村探索建立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基礎教育學校,這種學校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不回家,住宿在學校,學校給予學生生活上的關愛和學習上的幫助,同時也能定期組織學生和家長見面,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教師的愛,補上他們心靈上的感情縫隙。這種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如果硬件上跟不上,軟件就未必能及時補上,因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重點是給予孩子心靈上的一份家庭關愛。目前很多農村學校還無法完成這種愛的環境的創建,所以,一定要加強家庭式教育環境的建設工作,強力推進關愛型學校建設,筆者建議一些學校可以設置生活教師崗位,讓專門的生活教師來照顧這些學生,扮演他們生活中的“爸爸媽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這種校園環境的創建需要投入較多的建設資金,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文關懷。
新的科技手段可以很好地緩解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當前,互聯網技術發達,在精準扶貧政策下,農村許多地區都實現了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學校要將留守兒童的線上家庭教育進行完善,建立完整系統的留守兒童線上家庭教育機制,落實到責任教師,建立定期教育會議制度,組織留守兒童線上和父母親見面聊天。這里就要求學校和企業,以及教育部門進行工作協調,首先教育部門要投入足夠的資金,完善農村學校的信息化設備,建立信息機房,為每個留守兒童創建家庭網絡教育環境,讓孩子在線上和家人團聚;企業要根據學校的安排,為家長留出線上家庭教育的時間,減輕家長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政府部門可以為學生或者家長提供一定的手機話費補助,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參與到線上家庭教育活動中來;學校要重視這種教育活動,設立專門的負責教師崗位,建立留守兒童線上教育基本信息臺賬,實地走訪調查留守兒童線上教育真實情況,定期和家長開展交流互動活動,確保線上家庭教育不流于形式,不敷衍了事,真正落到實處,不斷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事業探索新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