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蘭欣 于夢杰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時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時代。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國內涵,這對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社會主義規定了“強國”的性質和方向,即我們要建成的強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強國,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這也向我們表明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不同之處。雖然資本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也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但其獲取手段以剝削和掠奪為主,其最終目的還是為資本家利益服務;而社會主義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共同富裕為目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為人民服務的,二者具有本質區別。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帶領人民成功開辟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且符合自身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結合自身實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過不斷努力,國家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不斷增長,絕對貧困人口不斷減少等,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拓寬了發展路徑,也為其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指明了前進方向,不僅促進了國家繁榮與發展,也為人類發展進步貢獻了中國力量,具有世界意義。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適合時代發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確道路。①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32.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所要建成的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通往社會主義強國的道路上,我們堅持著自己的價值取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②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40.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的風雨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的各個時期,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勇往直前、不斷奮斗的力量根源,我們國家之所以在今天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現如今,我國發展步入新的歷史方位,在從大國成為強國的這一歷史進程中,我們要不斷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朝著強國目標奮勇前進。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③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8.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命運緊密相聯。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成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結束了列強侵略的屈辱歷史,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2年,回首來時路,中國共產黨始終勇往直前,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光輝成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呈現出發展新面貌。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以和為貴”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所崇尚的發展理念,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秉持和平發展理念來處理外交事務。2005年年底,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向世界明確宣告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而事實證明,我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所走的和平發展道路一方面利用世界和平的大環境來發展壯大自己,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的努力和發展去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這次疫情來襲,我國積極將國家應對疫情積累的經驗向其他國家傳授,并向疫情嚴重的國家伸出援手,派遣醫療隊伍等等,體現出了大國擔當。此外,“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等的提出也極大獲得了其他國家的肯定和認同,為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了貢獻,也更加印證了我們所要成為的不是稱霸的大國,而是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貢獻的負責任大國。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在為實現現代化目標而奮斗,但是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充滿了困難和挑戰,因此正確認識“什么是現代化”這個問題,對于明確怎樣為實現現代化目標而努力,以及朝哪個方向努力是至關重要的。
什么是現代化?大多數學者把現代化視為“社會變革”,而且具有兩個特點,“時間持續之久”和“波及范圍之廣”。著名現代化研究專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布萊克教授指出:“如果有必要定義,那么‘現代化’或許可以被界定為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歷史上形成的制度發生著急速的功能變遷。”①馬敏.現代化的“中國道路”——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若干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6(9).所謂現代化,廣義而言是指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變遷的過程,而且波及范圍之廣,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狹義而言,現代化是國家采取高效率途徑有計劃地實現社會變革,促進國家發展進步。
從時間角度粗略劃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于洋務運動,一直持續到今天也沒有結束。而我們對“現代化”的認識也隨著時間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入。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很多人認為現代化就是工業化。例如,胡秋原曾說:“所謂現代化不是別的,就是工業化,機械化的意思,就是民族工業化的意思。”②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27.1944年,毛澤東基于國情明確提出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新式工業,也認為現代化就是工業化。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大力發展工業,制訂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但在實施過程中,結合國家發展實際,中國共產黨人在發展工業化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思想”,由此,“現代化”的含義不斷豐富和發展,它不僅僅是經濟、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思想文化現代化等各個領域的現代化。
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技術等,也正是在這一進程中深刻認識到唯強國才是根本。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備受列強侵略欺凌的屈辱史,開啟了屬于自己的建國篇章。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堅定信念,總結經驗,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不斷努力奮斗,實現了第二次歷史性的偉大飛躍,由此進入了富民興國時代。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處在興國與強國交匯的歷史方位,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重新調整了我們的戰略布局,提出了“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不斷邁進。
從建國到興國再到強國,我國的現代化戰略目標也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演進,“四個現代化”目標不斷完善。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國內一窮二白的基本國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以工業化為主體,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隨后黨內“左”傾急躁情緒出現,由此犯下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嚴重錯誤,通過對此次錯誤的深刻反思,新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僅重視工業化戰略目標對于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局限性,于是開始將工業化奮斗目標逐步改變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1959年底,毛澤東對我國現代化戰略目標作了進一步的概括,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隨后周恩來又提出把“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③唐洲雁.新中國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提出及其發展演變[J].現代哲學,2010(1).
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目標。他繼承了毛澤東對“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追求,并提出了要實現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奮斗目標,就是要把我們的國家,逐步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0.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正式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也使我們黨更加深刻認識到了發展經濟的重要性,于是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把“富強”兩個字和“民主”“文明”一起寫入了黨的基本路線。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目標。社會和諧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愿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國外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結合國家具體實際,深刻認識到了社會和諧對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重要性,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一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在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目標。他指出,建設美麗中國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二字更是貫穿了新發展理念的始終,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強調了“美麗中國”的重要性。實現中國夢要實現現代化,而實現現代化和建設美麗中國之間也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目標,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不僅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現代化,也是綠色發展的現代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安排: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③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提出了“三個意味著”,高度概括了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的重大意義,“三個意味著”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努力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同時,不斷推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以及人類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中國發展普惠世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朝著國家現代化戰略目標努力奮斗,如今已取得一定成就,在促進本國發展的同時也普惠世界。經濟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不斷增長,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增長乏力的狀態,而中國積極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釋放內需潛力,帶動周邊國家經濟聯動發展;在脫貧攻堅方面,中國的精準扶貧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而這樣的中國方案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脫貧事業提供了經驗,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世界脫貧發展進程;在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方面,我國積極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承擔大國責任。
中國理念啟迪世界。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歷史征程中,我們既有行動支持,也有理念支撐。實踐證明,中國理念一經提出,不僅受到各個國家的認可與肯定,而且起到了啟迪世界的作用。當今世界仍舊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從全人類的利益和命運出發,提出了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深刻回答了“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重大命題,并于2017年寫入聯合國決議,這也充分說明了這一理念被世界人民所認同,它提倡并踐行人類共同價值,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貢獻中國方案,也對維護世界秩序、促進全球治理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通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不僅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原則,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借鑒。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下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強國,這實際上就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大領域對“強國”作出了規定和要求,由此看來,我們所要建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的強國,是各個方面全方位提升的強國。
就經濟層面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如今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速持續穩定,經濟結構逐步優化。2021年2月28日,《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如期發布,公報顯示,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01.6萬億元,經濟增速同比增長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①徐貝貝.從統計公報看我國經濟非凡成就[N].金融時報,2021-03-02.當前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變到高質量發展階段,以科技驅動代替要素驅動,堅持創新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雖然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國的經濟增長帶來了一些影響,出現了供給和消費需求下降、經濟下滑的趨勢,但是總體而言自疫情暴發以來,我國積極采取相關應對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相信在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經濟復蘇指日期待。
就政治層面而言,第一,制度建設是一個國家政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努力進行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形成和完善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治制度體系,人民民主權利得以實現,人民基本民權得到保障,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第二,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體系,如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理論、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相互促進理論、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理論等,對我國政治建設發展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第三,我國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從本國國情出發,吸取西方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加強國家法律體系建設,促進國家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
就文化層面而言,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在文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第一,文化產業、文化事業不斷繁榮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文化經濟總量所占GDP的比例也不斷提高,文化作品數量和質量呈上升趨勢蓬勃發展。第二,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顯著提高。我國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一方面,不斷培養人才,完善思想道德建設隊伍、制定相關發展政策,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設體系,人民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加大教育投入,進行教育體制改革,人民科學文化水平不斷提升。第三,中國文化影響力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文化交流對象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主,如今,中國文化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極大提升了中國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就社會層面而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道路,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經過不斷努力,我國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第一,社會治理成效顯著。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就帶領人民著手進行社會改造,強化社會治安。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社會治理體系也更加健全完善,相關政策落實到位,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第二,脫貧攻堅事業取得巨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從以前的溫飽不足到現在的全面小康,人民生活邁上新臺階。第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建立了以勞動保險、公費醫療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制度,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黨和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險制度。
就生態層面而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和要求,“美麗中國”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包含著系統、豐富和完備的生態文明內容,著眼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這一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第一,中國綠色發展已走在世界前列。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切實履行環境相關條約義務,已提前完成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和設立自然保護區相關目標,并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認可:中國綠色發展已走在世界前列。①劉曉云.國外高度評價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J].紅旗文稿,2020(24).第二,國內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居民居住環境極大改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環境污染問題明顯減少,堅持生態文明保護與人們實際利益緊密相連,促進了生態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第三,生態經濟效益突出。生態文明思想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可與支持,也促進了我國生態農業、工業、旅游業的不斷發展,生態經濟收益也不斷增加,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它包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方方面面,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十二個具體領域的強國目標,即科技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教育強國、體育強國、人才強國,而這十二個具體領域的強國目標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強國目標體系。
建成科技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第一,建成科技強國在十二個具體領域強國目標中占有主導性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②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一方面強調了建成科技強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建成科技強國對于建設航天強國、交通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等的重要意義。第二,建設航天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就是實現海、陸、空三個領域的強起來,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而航天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建設航天強國是中華兒女一直以來不斷努力實現的夢想,太空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航天事業的發展在國計民生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國際航天市場競爭激烈,我們要積極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推動航天事業快速發展,努力建成航天強國。建設交通強國就是打造“軌道”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而交通強國的建成也需要航天技術的支持,如將通信衛星應用于陸地交通系統,利用衛星遙感數據進行道路規劃等,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二十一世紀是人類進入海洋大開發的時代,建設海洋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歷史發展潮流作出的重大決策,這不僅促進了“一帶一路”事業的發展,而且對保證海洋領域安全、發展海洋經濟具有重大意義。海洋強國的建設需要航天技術、科學技術的科技支撐,如通過通信衛星加強海洋管理、進行海洋監測等,以促進海洋強國目標的早日實現。
建成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貿易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①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摘譯(二)[J].中國翻譯,2021(2).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要把實體經濟做強做實就要統籌推進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加快推進實體經濟發展,要努力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提及信息技術革命,他指出:“網絡將改變中國,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對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和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也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②王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重要思想研究[J].學理論,2021(5).加快建設網絡強國,將互聯網智慧應用于實體經濟,加快推動生產力發展。如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不僅要在數量上占據優勢,更要在質量上取勝,加快建設質量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穩步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現質量大國向質量強國的轉變,就要堅持“量質并進”,以更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經濟,促進國家經濟快速發展。
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體育強國、人才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③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9(7).建設文化強國,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大力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重要突出位置,加快建設文化強國;而文化強國與教育強國緊密相聯,文化是教育之基,我們通過教育來傳承文化,而且建設教育強國也是建設人才強國的必要條件。強國必先強教,建設教育強國,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深化教育改革與創新,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合格的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們不僅要建設教育強國,也要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①鐘秉樞.體育強則中國強 國運興則體育興[N].人民政協報,2019-01-24.體育屬于全民,已不只是個體的夢想,更與強國夢、中國夢緊密相連,我們要著力推動全民體育,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當前中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尤為重要,我們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實現由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