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涵
百年征程,篳路藍縷;百年征程,風雨無阻。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輝煌燦爛的百年歷程。在這開拓創新的百年之中,中國共產黨肩負國內建設的歷史使命,面對國際復雜多變、險象環生的政治經濟環境,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性跨越。在這波瀾壯闊的百年之中,各行各業蓬勃發展,我國的能源行業也歷經滄桑巨變,走出了一條奮進之路、崛起之路,實現了從落后、追趕到超越的跨越式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
古人說:“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以新思想引領新時代,以新使命開啟新征程,在這個能源變革與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回望過去,以百年能源史為基礎,續寫新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能源華章。
薪柴、煤炭、石油、電力、新能源……人們一次又一次從地球上汲取能源并不斷進行迭代,能源則從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黨對能源行業的探索始于煤炭工業。1942年底,延安機關單位建立煤礦,保證煤炭供應。而百年之前,電力行業的定位主要是供電,電力是絕對的稀缺資源。1946年,劉伯承電廠掛牌,這是解放區第一座發電廠。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不斷積累能源生產經驗和技術,不斷積累領導工業建設的經驗,為將來作為執政黨管好能源打下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三十年中,在黨的領導下,煤炭行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讓我國能源供應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少至多的轉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經濟發展貢獻巨大。除煤炭外,石油、天然氣、電力也得到了全面發展。石油方面,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等基地,大慶油田擴建,產油量連年增高;天然氣方面,大規模開展勘探活動,產量逐步增加;電力方面,電站和電網工程規劃并建設,供應能力穩定增長,中小型水電站發展迅速。除此之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市場開始突破計劃體制控制經濟運行的局面,能源供應短缺、消費水平低等問題開始出現,于是改革在農村、城市、國有企業等多個領域逐步展開,“集資辦電”“油價雙軌”等政策使商品經濟的作用逐漸得到重視和顯現。
改革開放以后,為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國家推進能源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能源行業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新模式,我國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和能源效率提升最快的國家。
黨的十八大之后,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和實現能源革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推動能源轉型發展,邁向“碳達峰、碳中和”是未來的能源行業大勢。為此,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促進能源轉型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撐,而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則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之舉。隨著“雙碳”進程的加快推進,我國電力能源發展呈現出能源生產加速清潔化、能源消費高度電氣化、能源利用效率高效化等新趨勢和新特點。
中國水電從云南起步,云南水電又始于昆明。1908年,中國第一座水電站在螳螂川上的石龍壩籌建,云南民族資本實業救國的夢想也自此揭開。隨著石龍壩水電站投產發電,1912年5月28日,昆明夜空第一次被電燈照亮,從此翻開了電力時代的新篇章。
從晚清末年的云南耀龍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到民國初年建設的云南第一座火力發電廠,全面起步的云南電力工業先是經歷了法國殖民云南進程和影響中國近現代史走向的“重九起義”“護國運動”,隨后又在20世紀20年代經歷了管理的深刻變革,并帶領云南工業生產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電力時代。
20世紀30年代,云南電力工業承載著開啟現代工業化進程的夢想,加快發展。抗戰爆發后,后方的云南電力工業在保證電力生產,為大后方的戰時經濟建設提供充足的電力供應的同時,也迎來了民國時期云南電力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并為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水力發電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云南電力工業獲得了新生。根據新中國重工業基地建設的戰略布局,國家先后在云南開工建設了開遠火電廠、六郎洞水電站、宣威電廠等一大批電源項目,奠定了云南電力工業的基礎。
云南水能資源儲量豐富,開發條件優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珠江、紅河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環繞。改革開放后,云南成為中國水電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刻影響了中國經濟改革的進程,并邁出了瀾滄江流域水電開發和西電東送的歷史性步伐。
如今,從云南起步的中國水電已成為世界第一,而以水電為主的電力工業也成為云南省重要的支柱產業。2020年底,全省發電裝機規模約10340.28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7556.17萬千瓦,火電1510.83萬千瓦,風電880.64萬千瓦,光伏392.64萬千瓦,以水電為主的綠色電源裝機占比達8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46%。2020年,全省完成發電量3674.44億千瓦時,其中水電2959.99億千瓦時,火電414.58億千瓦時,風電249.86億千瓦時,光伏50.01億千瓦時,綠色能源發電量占比約90%,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67%,實現了從無到強的歷史性跨越,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底色更加鮮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能源的發展也是如此,對過去百年華章的追溯是為了站在歷史洪流的節點總結歷史經驗,繼續開拓進取。百余年來的中國能源發展與云南電力發展充分說明:
一是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建黨百年的發展軌跡充分證明,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能源領域科學發展、守正創新的最根本保證,也是正確指導中國能源產業建設行穩致遠的最根本經驗。
二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中國能源之于世界,經歷了一個從領跑、掉隊到并跑,再到有望再度領跑的曲折歷程,中間面臨多次轉折和挑戰。改革開放伊始,黨中央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展隨之步入正軌。對能源行業而言,到2000年前的20年,在重視經濟建設的大環境下,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都得到了大發展。到本世紀初,為了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引導經濟良性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了清晰的發展路徑,即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并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戰略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2014年黨中央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黨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明確要求高質量發展,注重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等問題。
三是要堅守本源,助力社會經濟發展。從中國能源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切實改善能源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堅守能源服務社會經濟的功能本源是其一大重要原則。尤其是在經濟增速趨緩,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實體經濟如何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是中國重大的經濟結構調整問題,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能源轉型升級,助力社會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是實現實體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根本路徑之一,也是經濟新常態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實現動能轉換的必然要求。
回首來路,黨在能源領域從開始重視能源、開發能源,到提倡節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能源革命、“雙碳”目標,新內涵不斷豐富、新理念不斷涌現、新目標越來越清晰。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1月、2020年1月先后兩次考察云南,對云南提出了“一個跨越”“三個定位”“五個著力”的發展要求。“三個定位”明確云南要努力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這是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定位,不僅闡明了云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成為云南能源發展的根本遵循。
云南能源行業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利好頻頻涌現的大環境中也迎來了歷史發展機遇。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這意味著目標不會輕輕松松實現,而是需要花大氣力、下真功夫的,云南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藍圖正在這一代的奮斗者手上徐徐展開。
一是要創新能源資源開發模式,健全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高度聚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指出的“滇西北、滇東北等高寒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普遍發展滯后,而且差距擴大的趨勢仍未緩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弱項十分明顯”等問題。優化貧困地區干流水電開發利用模式,支持云南按照“環保、自主、有序”的能源發展新思路開發干流大水電資源,探索“能源自有、可控可調”的新型能源資源開發模式,促進能源資源富集區與能源消耗區更大程度的利益共享。
二是要強化政策保障,構建特色鮮明的綠色載能產業體系。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提出的“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健全推動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業生產,著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深入做好易地搬遷工作,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云南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創新載能產業業態,延長能源產業鏈,構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綠色載能產業體系。
三是要加強落地支持,加快區域能源合作中心建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提出的“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加快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建設步伐”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云南區位優勢,以云南省為基地建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能源合作中心。
唯有堅持黨的領導、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系統觀念,才是能源產業華章續寫的路徑。未來,云南將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鞏固和擴大綠色清潔能源優勢,推動綠色能源戰略與綠色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在全省把綠色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方面再立新功。持之以恒推動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走深、走精、走長,進一步發揮綠色能源優勢,為云南“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再添新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