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民,楊 潔,王莉莉
在學校教育中體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體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好壞與體育師資息息相關,其教學質量和效果將影響學生的身體素質。由于新疆地理位置偏遠,受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人才水平相對較低,教育部頒布并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可以有效解決相關問題。本文通過對新疆南部地區的一師、二師、十四師等21所學校進行實地考察與訪談,了解各學校的師資情況,對新疆南部地區體育師資的現有問題進行分析,為體育教師的長期發展提出可參考的建議。
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是教育部旨在依托高校體育美育教師和學生力量,為本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提供持續性的定向精準幫扶和志愿服務,為中小學體育美育均衡發展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以有效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同時通過師資幫扶,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方法使幫扶學校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新疆石河子大學為雙一流,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具備厚實的專業學科發展基礎和明顯的師資隊伍人才優勢,在貫徹落實兵團“向南發展”戰略部署,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培養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水平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過訪談南疆地區的體育教師對自身職業工作的熱情不高,工作任務煩瑣,勞動時間長、強度大,一些地區福利待遇不盡人意,職業績效評價簡單化導致教師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偏低。此工作環境易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并影響當前的工作狀態。教師職業倦怠的不利影響:教師易出現心煩、氣躁、易怒等情緒;降低對教學工作的熱情和信心,對學生的某些行為做出消極的解釋,對學生的學習關懷下降,使學生對體育課堂失去興趣,不利于體育課堂的有效實施;造成部分體育教師轉行或跳槽等現象[1]。
體育學科邊緣化的現象依舊存在,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重智育而輕體育的情況在不同地區的學校普遍存在,這一現象在偏遠地區的學校更為明顯。
2.2.1 年齡情況
南疆地區中小學的中年和青年教師較多。但體育教師年齡趨于年輕化,這部分教師流動性較大不穩定,人才難以挽留。造成這一現象主要原因包括教師在工作的滿意度不高、成就感較低;在一些相對偏遠地區學校工作壓力大、任務繁重但工資福利待遇低;對自身未來職業發展感到迷茫等。
2.2.2 學歷情況
學歷是一個地區學校師資隊伍水平強弱的體現,反映了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水平[2]。在學歷中,各學校體育教師以本科及大專學歷為主,碩士、博士學歷的體育教師人數為零。說明南疆地區各中小學高學歷的體育教師相當匱乏,本科以及大專學歷的教師雖然具備一定的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在科研能力方面較薄弱,這也是阻礙南疆地區學校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因素之一。
2.2.3 職稱情況
職稱能夠充分反應一個地區教師的整體水平[2]。在南疆地區部分學校體育教師由于資歷尚淺亦或是專業為非體育專業未參與評級,體育教師以初級和中級職稱為主,高職稱教師人數較少,特級教師為零。
由于體育教師的流動性較大;人才培養方式較單一;評職稱時自身條件不足、科研能力較薄弱與其他學科競爭時優勢相差較大。
在學校體育中提高體育教育質量的關鍵是教師。南疆地區體育教師的培訓較為匱乏,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培訓經費有限,培訓經費的短缺限制了體育教師外出繼續教育的機會。新疆體育教師的培訓由各師統一組織進行,理論深入與實際情況的發展出入較大,培訓頻率不盡人意,培訓結果實用性與針對性不強,導致體育教師參加培訓的興趣以及熱情并不高,培訓所學內容并不能很好地運用到實際工作與教學當中,而專家開展的體育講座各學校無法保證,繼續教育機會少,可選擇性低。
無論是學校、家長、學生自己都應重新審視體育學科所處的重要意義,體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的教育方針中所確定的教育宗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統籌與兼顧體育與其他教育的關系,避免顧此失彼[3]。
對體育學科的發展,一方面學校應認識體育學科的所處地位的重要意義,定期舉辦體育活動或趣味體育競賽等活動,讓參與者體驗運動的價值和樂趣,認可體育、尊重體育,為體育教師及體育教育事業建立合理的社會期待。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媒體宣傳體育的價值功能,改變家長對體育的傳統觀念,重新審視體育,為體育學科發展提供良好的群眾基礎。
學校在建立激勵機制時,堅持“以人為本”為原則,以調動教師工作主動性、積極性、熱情為目標,了解與滿足教師的實際需求,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給予教師在勞動成果上的肯定,讓教師在工作中具有獲得感[4]。
首先,完善體育教師收入分配激勵體系,建立體育教師工資待遇穩定增長機制,穩定體育師資隊伍,讓教師的勞動付出與物質回報成正比;其次,開展豐富的尊師重教活動,鼓勵不同的社會主體參與體育教師的量化評價中來,讓體育教師獲得更高的社會尊崇;最后健全職稱評定制度,實行職稱評聘傾斜,完善職稱評定評價標準,將教師能力水平與職稱評定相結合,堅決克服平均主義和論資排輩等現象,提高體育教師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學校加強體育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創新引進機制,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應根據具體情況與條件,采取個性化與多樣化的方式制定明確的體育教師人才引進計劃,將學校的發展需求與體育教師人才引進工作緊密結合,著眼未來,創造一切優惠條件廣泛吸引高學歷青年才俊;另一方面還需要培養當地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帶動當地青年體育教師的發展,創造濃厚的交流學習氛圍,同時為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提供有利條件。
高校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教師和學生隊伍,通過高校定期選派教師和學生對所幫扶的中小學進行短期或長期授課任務,在幫扶學校開設體育課程的基礎上,幫助開發各類體育專項課程。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通過團結協助,相互幫扶,取長補短,開展各種教學展示課、觀摩課、比賽課,形成專項教師課堂幫扶對子,對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共同學習、相互傾聽、評課等活動,不斷完善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不足,提高體育課堂效益。
由高校安排若干名教師分別在幫扶學校建設名師工作坊,定期或不定開展學術沙龍等活動,通過導師引領、自學、同伴互助等方式,打造一批發展潛力大、能力強、師德高、富有創新與創造能力的體育教師隊伍。同時,開展短期教學、科研等不同層面的素質教育培訓,使幫扶體育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完成一定的科研論文,實施名師引領戰略,充分發揮名師示范作用,提高幫扶學校教師整體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適應教育發展的工作坊骨干成員。
通過高校教師與幫扶學校體育教師創造學習共同體,以網絡學習為輔助,校本教研為抓手,立足校本研修,將教師在工作中發現和總結的問題,在校內開展各種教研活動、教學技能大賽,秉持著“攜手共進、互利共贏、共同成長”的理念,以交流促進步,實踐促成果,使學校與教師共同成長,提高教師的問題意識和科研意識,形成具有校園特色的教研文化,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教學質量與體育師資水平密切相關,對于南疆地區體育師資的發展,分析了教師職業感受,各學校師資和教師培訓情況,各學校不僅要根據實地情況加強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還要為體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機會,穩定與發展體育教師,通過高校的各方面優勢助力南疆體育師資扶貧,為南疆地區體育師資注入新鮮血液,提高南疆地區體育教師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