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駒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 天津 300354)
師生關系指的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1]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形成和興盛是在宋朝時期。書院不僅是一個教育教學機構,也是一個學術研究機構。在書院中,教師不僅講學,而且也從事學術研究,著書立說。因為書院制下由一名教師對多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以自學為主,輔之以個別教學,所以有學者認為書院實施的是“導師制”。[2]69導師制最早起源于14世紀的牛津大學,早期是本科生導師制。而研究生導師制,有學者認為是“由導師對研究生的學習、科研、品德及生活等方面進行個別指導并全面負責的教學管理制度”[3]。這和宋代書院制下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宋代的書院制下的師生關系得到學者的肯定,而當今的研究生導師制下的師生關系出現了很多問題。[4]因此,在制度如此相似的情況下,書院制下的師生關系可以為現代導師制下的師生關系提供一些積極的啟示。
中國古代尊師重道的傳統是在私人講學中形成的,而始于私人教學的書院,在發展中也繼承了這樣的傳統,書院內師生關系較為融洽,師生之間感情深厚。主講的名師熱心傳教,慕名而來的學生虛心求教,尊師愛生的傳統在書院中體現得尤為充分。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都相當重視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朱熹在《學校貢舉私議》中曾批評官學教育下師生關系的惡化:“所謂太學者,但為聲利之場……師生相視,漠然如行路之人。間相與言,亦未嘗開之以德行道藝之實。”[2]99官學下的師生相處如路人,并且相交不誠;相比之下,起源于民間的書院的師生關系就和諧很多,具體表現如下:
1.求學問道上以道相交,教學相長
兩宋時期理學興盛,理學又被稱為道學,學者大都是研究理學的,書院講學的內容也是理學;因此,理學的研究和講授是當時書院活動的基本內容。師生一起鉆研理學,以道相交。學者們的講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結合,講學的內容就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師生之間、不同學者間的討論爭辯,促進了其學術研究的深入。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在這一過程中聆聽教師系統的學術研究,感悟教師淵博的學問,增加了對教師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朱熹的《伊洛淵源錄》卷四有言:“朱公掞見明道于汝州,踰月而歸,語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5]125同學問淵博的教師相處,像受到春風般的吹拂,獲益頗多。
2.鼓勵相互詰難,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
書院教學是以學生自學為主,重視對學生讀書的指導。許多名師都把指導學生讀書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并將自己的治學經驗加以概括,指導學生應該讀哪些書,怎么讀及如何提高學習效果。學生讀書重在自己理解,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再加以講解,強調學生要善于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問難論辯。[6]書院強調相互切磋、質疑問難,而且大師在講學與指導學生讀書時也會一再強調思考,朱子說:“往復詰難,其辯愈詳,其義愈精。”[7]朱熹、陸九淵、王陽明這些大師都在啟發學生思考方面起到了標桿的作用。要求學生自學并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自流,學者們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材施教;鼓勵相互詰難,將師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之上,唯學術至上,拉近了師生心靈的距離。
3.道德操守上惺惺相惜
書院中的教師既是經師,也是人師;因此,對教師有道德和學問兩方面要求。書院之舉,正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說“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起身,然后推己及人”[8],就是希望教師通過講學讓學生明白義理,從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陶冶情操。教師的道德觀、價值觀也會在師生的日常相處中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現代教育主張建立相互尊重、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但由于受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目前導師制下師生關系出現了利益化、緊張化和疏遠化的傾向。
1.教育上的利益化
在功利化的社會環境下,大學不可避免沾染了這樣的習氣,師生之間不再是純粹的教與學的關系。尤其是理工科等實用類專業導師,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可以隨時轉化為巨大的財富,這些導師很容易蛻變為老板,而學生為了自身的學業、成績,有時不得不作為廉價的勞動力去給導師打工。
2.心理上的疏遠化
一部分導師由于科研壓力過重、指導學生或自身所擔任的社會職務過多,無暇指導學生,更談不上關心學生的生活,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會面的機會甚少。從學生層面看,部分學生學習態度和動機不端正,接受研究生教育只是出于提升學歷的需要,對自身要求松懈,無法完成導師布置的任務,久而久之,導師就會對其產生不滿情緒,加重師生之間的緊張氛圍。
3.道德上的緊張化
目前高校師生的道德糾紛也是相當普遍。部分導師由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質低下,私下里要求學生送禮,甚至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據為己有等,損害了導師的形象和權威。學生不能與導師及時溝通,便做出一些違背倫理道德或隨意發泄不滿情緒的事,一旦經互聯網發酵,就使師生關系緊張,甚至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同樣是教師與學生,尊師愛生的傳統也一直在提倡,但千年前后師生關系表現出極大的差別,這其中有學生和教師的個人的原因,而更多的則是目前的社會狀況導致師生之間關的隔閡。
古代書院的規模通常不大,一所書院往往以一個名師教誨一群生徒。這群生徒人數不多,北宋時期的大書院據記載也不過百人,通常情況下一位名師所帶學生不過數十人;因此,書院的生徒都有機會得到學術大師的指導,相互探討學術,親密無間。教師對學生的指點注重學生自我學習、自我鉆研的獨立精神,在這一過程中師生的互動使得雙方聯系更加密切。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的入學人數逐年遞增,且已經從本科階段蔓延至研究生階段,但導師人數相較過去并沒有明顯增加,師資還相對薄弱,研究生與導師的數量供求突出,師生之間難免會有矛盾。
古代書院制下學生受各種條規的束縛,但也并非完全如此,甚至在某一方面還會出現反差。書院制下的學生和教師的匹配度更高;導師制下很多學生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師;書院可以選擇學生,學生也可以自行擇院、擇師。若某一書院有名師掌教,學生就會從四面八方負笈而至,前來求學;名師離任前往他院講學時,學生也會結伴隨行。師生流動較為容易,師生之間關系親厚,教師選學生,學生也選教師。書院環境的相對封閉,給師生充分交流相處的機會,久而久之,師生親如家人;導師制下的研究生與其導師的選擇雖然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但目前來看,各院校的導師在入學招收研究生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各行其是。所謂的雙向選擇也只是導師的單向選擇,學生在選拔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致使雙方可能都對彼此不甚滿意,直接影響以后的師生關系和培養環節。
古代的教育強調的是師道尊嚴,學生要想學到一定的知識,必須主動去向教師求教。《禮記?學記》中說:“禮有來學,無往教也。”《論語?述而》也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學生有學習的動力,教師才有教學的熱情。自由講學之風下的學生,向往的是教師的學問和品德,不惜“千里裹糧從師”,學生為學問而來;反觀現在,絕大多數的學生求學是為了獲得一個好的文憑,對知識、學問沒有一種學習的興趣,以至和導師溝通過少,久而久之,師生就會漸趨疏遠,關系淡漠。
導師制引自西方,而書院制是中國本土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這兩者并非對立不可調和,可以相互借鑒與融合。興建于1921年的湖南自修大學就兼采中國古代書院與現代學校之長,探究各種學術。蔡元培在《湖南自修大學的介紹與說明》中高度贊揚了此種形式:“合吾國書院與西洋研究所之長而活用之,其諸可以為各省新設大學之模范與?”因此,以古論今,對比古代書院制和當下導師制下的師生關系,可對現代導師制下的師生關系有一個更為清晰的了解,以此來調和師生關系。
書院同現在大學一樣,匯聚全國各地的人才,不過人才引進相對簡單。副洞長先與接談,觀其人果為有道之士,或才學邁眾者,引見主洞,再加質難,品行灼然可見,當留住洞中,以資切磋。其供給照常額宜加,每季3兩,示優隆遠方之意,會課賞格,仍照例頒給。[5]127書院接收教師主要觀其學問和品行。而導師制關注的是教師的科研和學術成果,這種唯學術評職稱的入職標準和評價體系應該加以改革。導師最主要的任務在于指導學生而非搞科研,應具備相應的師德。“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人在千年之前已經給我們定義了教師的主要任務,導師制雖然是從西方引入,不過內涵與書院制有共同之處——指導學生。但我們在引入之后就漸漸脫離了導師的本意,定位不準確,后續的實行和評價機制也就愈加偏離設計初衷。
書院中教師的教學是主業,而導師制下科研成了主業,教學卻變成了副業,這種反差也是造成師生關系淡漠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導師在入職時都會遭遇晉升壓力,因此,前期會投入很多精力在科研和學生指導上;一旦評上教授職稱,就有相當一部分導師安于現狀,對學生的指導不如以往。面對目前導師聘用制度僵化和動力不足的局面,只有改變以往將導師制視為一種特殊學術層次的資格身份,回歸職業本質,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放寬準入機制,嚴把過程關,定期對導師進行考核,真正做到對學生負責。這對教師是一種督促和監督,對學生來說同樣如此。學生必須達到一定的學術水平才能獲得認可,在這樣的學習壓力之下,學生就會端正學習態度,與教師認真探討學術問題,使師生關系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書院制下學生學習雖然最先是自學,但也不是毫無目的、章法的自學。朱熹的學生就根據朱熹的訓導總結出六條讀書方法:居敬持志、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元代的教育家程端禮、明代的王守仁等也對如何教導學生學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在當時的書院中加以運用。這些都值得學習借鑒。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除了課堂學習之外,課外學習更為關鍵;導師對學生應有一定的了解,為其制定一套適合的學習方法。導師為學生答疑解惑,能使學生少走彎路,也能提高導師的指導效率。師生交流,要本著相互尊重的態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學生向教師求教,教師也能從學生那里得到啟發,互為補充。本著“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心態交流,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溝通,有利于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夸美紐斯指出:“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9]書院制下的師生同吃同住,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現代導師制下師生的相處模式與以前有所不同,但學生依然有“向師性”。導師是一個學術群體的核心,帶動著整個群體的氛圍和風氣。教師要意識到自身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起到表率作用,處處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去感染學生。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努力探索學術的頂峰,做一個積極進取、作風正派之人,具有積極向上的三觀。“其身正,不令而行”[10];教師為人積極正派,無形中會增加學生的認同和親切感,也會增加尊師愛師的感情,使師生關系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