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優優 張劍抒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東 廣州 510006)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應”,是指人受各方面因素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物持固有的穩定的看法,大致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類型。當前,部分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消極刻板印象,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負面影響。討論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刻板印象的表現,并探究其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策略。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受教育者可能把思政課歸類于應用性較弱的課程,認為思政課所學知識無法變現,現實意義較小。在當前的以技術應用為主的就業背景下,大學生們更加注重一些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知識。相比于計算機、外語等課程來說,思政課由于不具有直接就業效用,部分大學生從實用主義角度來看待思政課,導致他們忽視思想政治課對精神境界和素質提升的個體價值,否定了高校思政課存在的重要性。出于為應對就業競爭壓力的考慮,大學生比較注重能夠直接提升自己職業競爭力的專業能力,以職業競爭力來否定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性,顯然是一種不合理的態度,違背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洗腦”通常情況下是作為貶義詞使用,指的是對某個人或群體強制性灌輸思想意識,瓦解其原有的思想并形成新的理念的行動。由于思政課的教育內容具有比較嚴肅的意識形態屬性,相比于其他課程,思政課更易被冠之以“洗腦”的污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途徑,思政課并不是要約束受教育者的獨立思考能力,而是給予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引。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洗腦與教育的區別非常大,洗腦是個人或群體為了自身的利益,對別人強制性地灌輸一些錯誤的思想觀點。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并非強制,而且傳授的思想是經過檢驗的正確思想,顯然它不是洗腦行為。此種不合理的認知一旦為受教育者所認可,就會使其形成消極刻板印象。
中學生對政治課是較為熟悉的,也是帶著穩定性態度和看法的。在中學,各個科目被分設為“主科”(例如語文、數學、英語)和“副科”(包括政治課在內的其他課程),導致部分學生對政治課的重視程度不高,隨之影響到他們對高校思政課的看法,仍然以主副之分來對專業課和思政課區別對待,這就造成了部分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次要論”的認同。與上述的“無用論”和“洗腦論”相互融合之后,更加助長“次要論”的產生和傳播。
思政課消極刻板印象的成因,有學者認為思政課教材的內容是原因之一。思政課教材凝結著馬克思恩格斯及許多思想家集體智慧的結晶,包含著政治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法學家們持續不斷的研究成果。因此,對刻板印象形成原因的研究不應只停留在教材的思辨上,應注意社會、受教育者、教育者等多方面因素。
當代社會,互聯網的深度發展使世界各地的交流變得極為方便和快速,與此同時,需要引起我們警惕的是,外國一些不良的社會思潮以各種傳播手段慢慢地侵蝕我國的輿論陣地。當今高校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再加上身邊人的傳播和討論,各類社會思潮在高校傳播得非常迅速,不良思潮也趁機夾雜其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解密真相”等謠言在網絡上蠱惑青少年,利用其好奇心理和獵奇心理,惡意虛構或歪曲歷史、編造謠言、顛倒是非,意圖顛覆黨的領導,引起社會矛盾。在不良社會思潮的沖擊下,受教育者受到輿論的影響,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不當的偏見和誤解。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工作者沒有注意到思想與政治的聯系與區別,完全依賴政治性話語進行思想教育,不能借助思想的話語講清楚現實政治的內在邏輯,給大學生留下政治說教的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用思想的話語講清楚政治的內在邏輯,讓大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育效果必然事半功倍。一方面,教育者如果自身的理論能力不高,就不能很好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無法讓學生領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魅力;另一方面,教育者本身的理論水平足夠高,卻沒有用對教學方式,以比較單一的、固定的模式講授課程,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久而久之,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消極刻板的印象就逐漸加深了。
部分受教育者本身會存在主觀的偏見和錯誤的理解,認為思政課是刻板的,也就不愿意認真教授這類課程。這種刻板印象形成以后,高年級會對低年級產生有效的人際傳播,日積月累,會使學生對思政課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強烈。因此,教師很可能無法認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忽略了思政課對于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和全面發展的長遠作用,造成了大學生不重視思政課,并形成消極刻板印象。
基于以上三方因素,部分受教育者對思政課形成了“無用、洗腦、次要”的消極刻板印象,長此以往,將對受教育者本身甚至我國的教育系統造成深遠且惡劣的影響。基于心理學概念“刻板印象”的理論內涵,結合國內外相關學者的心理科學干預策略,提出以下破除思政課消極刻板印象的策略:
訓練策略是指安排受眾做相當數量的練習,啟動某種相應的心境,使受眾建立某種新的思想,以此替代受眾的認知模式中原有的舊聯結(即刻板印象)的策略。它所提出的假設是:若能夠成功形成受眾認知模式中新的思想或啟動某種心境,那么其刻板印象就會減少甚至消除。訓練策略的具體實施中,需結合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可以將時政討論、課題演講、價值辯論、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引入教學,作為課堂講授的補充。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堂上,可用讀書分享會的方式,讓學生們閱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原著,試著去了解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生平與思想歷程,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可使用舞臺劇、微劇場、小品的方式,再現歷史情節,學生在編排和演繹的過程中能置身其中,思考歷史事件的內涵及其影響;《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堂,可使用案例教學法,運用典型的或最新的道德和法律案例,引導學生討論。對比較復雜的、綜合性的案例可以預設兩種立場,讓學生組隊辯論,辯論的過程即是不斷深入思辨的過程,能鍛煉學生思辨能力;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與《形勢與政策》課堂,可讓學生討論和評價新聞事件,進而引入課堂講授,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要求。在不斷的訓練過程中,受教育者形成認知模式中新的聯結或啟動某種心境,對思政課的積極印象就會增加,這也是破解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
意識性抑制策略是指通過某種操作方式,激活受眾的外顯意識的操作系統,使其形成明晰的意圖減退或者消除舊的刻板聯結,從而減少原有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知覺者的主觀動機能夠有效地干預刻板印象的建立。(Ajzen、Czasch&Flood,2009)由于外顯的動機和思維能夠激活個體內隱的操作過程,所以能否激活受眾外顯意識的操作系統是該策略得以進行的核心步驟。基于此,要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印象,需要思政教師的有效引導,因此,增強教師的理論能力尤為重要。需高度重視對教師的政治立場、政治信念、工作態度方面的教育,使教師本身建立起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引教師提升業務水平,通過獎懲機制引導教師不斷提高理論能力和學術水平。只有如此,他們對學生的意識性抑制策略才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消除學生對思政課的消極刻板印象。
熟悉性策略的原理在于“群際接觸(intergroup contact)能夠減少偏見”的假設。這個策略的實施過程是,事先將目標事物的某些信息呈現給受眾,然后觀察所呈現信息對受眾隨后的刻板行為是否有影響,考證熟悉性策略是否能有效實施。根據認知學理論,個體生活在信息來源復雜而又多元的環境中,為了盡可能減少認知資源,總是簡單化自己本身的認知資源。在這方面,對應的策略即是增加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熟悉性。西方社會思潮的輿論沖擊也是思政課消極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為此,我國在宏觀層面上需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和主導權,讓思想政治理論走進受教育者頭腦。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就必須保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運用多種方式,如日常教育、新聞引導、社會討論等,讓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阻斷其他不良思潮的蔓延和發展,對于消除受教育者對思政課的消極刻板印象有著一定的作用。
激活個體樹立無偏見的信念,旨在激勵個人持有一種長期公正目標(chronic egalitarian goal),以此激活個體持有一種長期一致的消除偏見的內部主觀動機,當個人的外在表現和他的內在目標不一致時,便會啟動自我調節機制,從而改變自己的外顯態度。這種策略是通過前意識階段激發的內部主觀動機,第一時間阻止刻板印象的創建,因此,最好是在思政課開課的前幾次課程正面回應受教育者的偏見或誤解。首先,可以向學生分析思政課不僅具有意識形態的特征,而且它的內容還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其次,可以向學生分析思政課對學生的影響,之所以人們認為思政課所學知識無法變現,認為其“無用”,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影響的方式是潛移默化的,短期無法明顯體現價值,但長遠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巨大的。最后,可以通過分析大學和中學的思政課不同,讓學生理解高校思政課并不是次要的課程,而是與專業課相輔相成的必要課程。通過正面回應受教育者的偏見和誤解,樹立無偏見信念,能使受教育者減退其固有的消極刻板印象。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高校思政課需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思維定式,運用刻板印象的干預策略,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增強教師的理論能力和教學能力、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正面回應受教育者的偏見,不斷努力,力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