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版《泰興縣志》"/>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殷 勇
(泰州市黨史方志辦公室,江蘇泰州 225300)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新方志編修在全國范圍內興起。新方志,不僅僅是在時間上相對于傳統舊志而言,誠如1980 年4 月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胡喬木在中國史學界第二次代表大會的講話中所言:“要用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繼續編寫地方志。”方志界一般以1983 年正式出版的《如東縣志》作為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志。其實,這一表述并不嚴謹,如果稱之為20 世紀80 年代第一輪新方志的第一部是可以的,但嚴格來說,社會主義新方志并不是從20 世紀80 年代才開始,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就曾經啟動了社會主義新方志的編修,只不過后來大多夭折,最終只編纂形成極少數縣志,1963 年纂成的《泰興縣志》就是其中的一部。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標志著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礎的政權制度全面確立,開創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階段。會議期間,山東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王祝晨提出“立即著手編寫各省地方志”的建議案;周恩來總理接見了王祝晨,稱贊其建議,指示立即在全國組織、推進地方志工作。
1956 年6 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將各個學科的十二年遠景規劃草案匯總形成了《1956—1967 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草案(初稿)》;其中,第七條“地方志的編纂”提出:“1967 年以前編出全國大部分縣市( 包括少數民族地區) 的新的地方志,記載當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同年,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研究員、著名史學家金毓黼在《新建設》雜志第5 期發表文章《普修新方志的擬議》,論述了方志價值及新修志書的必要性。
1957 年3 月,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員、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奠基人顧頡剛與李培基、葉恭綽在全國政協二屆三次會議上作《繼續編纂地方志》的聯合發言,提出8 條實行綱要,認為地方志“以地區為中心,豐富地保存了各種鄉土資料,做多種多樣的記載,掌握了那一地區的民族、歷史、經濟、文化各事實,不但供國家建設和科學研究的參考,而且足以激發人民愛國愛鄉的精神”[1]。1957 年6 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召開第四次會議,哲學社會科學小組原則上通過了《1956—1967 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綱要(草案)》。
1958年3月5—12 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召開第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了《1956—1967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綱要(修正草案)》,第八條“地方志的編纂”規定:“此項工作由科學院提出具體計劃,并負責實施。”1958年3月9日—26 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成都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專門調閱《四川通志》 《華陽國志》等一批志書,并選輯其中部分內容,轉發給與會人員,提倡利用方志,提高領導水平;同時,還倡議全國各地要編修地方志。1958年6 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成立地方志小組。1958年10 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地方志小組起草了《關于新修方志的幾點意見》,發到各地征求意見;該《意見》對新方志的體例、記述的重點、應遵循的原則、方法及種類等問題都作了規定,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關于新修方志編纂原則的第一個綱領性意見,它對20 世紀50 年代新編方志工作的順利開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58年末,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的社會科學部分并入中國科學院,地方志小組轉歸中國科學院管理。
1959年,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檔案局聯合成立了中國地方志小組,由時任國家檔案局局長曾三任組長;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委托曾三主持全國的修志工作,并且要國家檔案局抓一抓。
為了加強對各地修志工作的指導,1961 年3 月,中國地方志小組專門制訂了《關于新修方志提綱(草案)》。1963 年7 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和國家檔案局共同向中共中央宣傳部呈送了《關于編修地方志工作的幾點意見》的請示報告,針對新編地方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建立審閱制度,控制出版發行;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進行修志活動;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各級檔案館的作用。1963 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將《關于編修地方志工作的幾點意見》轉發給各中央局宣傳部以及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參照辦理。
正是由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和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一批專家學者的大聲呼吁,到了20 世紀50 年代中后期,編修地方志的優秀傳統得到了恢復。“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國各地新方志編纂此起彼伏,志書初稿大批量涌現。以江蘇省為例:1958年,宿遷縣在江蘇率先編修新方志;1959年起,泰興、沛縣、武進、贛榆、溧水、溧陽、漣水、淮安、東海、泗陽、吳縣、東臺、江陰、興化、大豐等縣先后組織機構,著手編寫新縣志。這一時期江蘇省的修志成果主要有《泗陽縣志》(江蘇人民出版社,1963 年)、《泰興縣志》初稿、《沛縣志》草稿、《宿遷志》資料稿、《新編漣水縣志》初稿、《吳縣新志》初稿、《淮安縣志》初稿。[2]其中,《泰興縣志》于1963年編成,油印本,內部印發,凡8卷26 萬字,取材止于1957年。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后, 各地已建立的修志機構幾乎都不能正常運轉, 繼之便紛紛被撤銷, 修志工作被迫中輟。“這一時期編纂的新方志雖然大多比較簡略,或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 但它們仍傳承了我國固有的修志傳統。尤其重要的是,它為1980 年以后的全國新編地方志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基礎, 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3]
清代著名方志學家章學誠在《〔乾隆〕和州志》中創立了“前志列傳”,主張于志書中為纂修者作傳并總結前志得失。《〔光緒〕泰興縣志》與《〔宣統〕泰興縣志》充分踐行章學誠的修志理論,設置了類似于“前志列傳”的“志原”。《〔光緒〕泰興縣志·志原》僅錄官修志書的卷帙、作者姓氏及序文;《〔宣統〕泰興縣志·志原》則詳細考述泰興縣志纂修源流,羅列各志書目錄,收錄已佚舊志序文,尤其記載了何萱私修的《〔道光〕泰興志略》卷帙目錄及序文。1993年版《泰興縣志》繼承了清代縣志的“志原”傳統,在志末的“附錄”中設置了“歷代縣志纂修紀略”,除了記載歷代舊志纂修始末,還記述了境內第一部新方志編修概況:
最后一部縣志——《泰興縣志》(初稿),肇始于1959 年,至1963 年寫出初稿。為縣長孫佩藩主修,邑人葉秀中、王吉六、金書樵、吳仲恒編輯。全稿共分八卷:開頭一卷為“卷首”,內容包括縣志序、凡例、目錄、縣境圖、大事記。以下分為六卷:卷一“地理”,包括沿革、疆域、氣候、土壤、河流、自然災害;卷二“政治”,包括政權、民政、治安、黨派團體;卷三“軍事”,包括兵備、兵事;卷四“財政經濟”,包括農業、工業、副業、水利、財政金融、商業、交通運輸;卷五“文教衛生”,包括文化、教育、衛生、體育、文學藝術、名勝古跡、宗教、風俗習慣;卷六“人物”;最后一卷為“卷末”,包括雜記、編修始末、本志參考書目資料。全書約26 萬余字,取材止于1957 年。此稿油印本(缺“卷首”“卷末”),縣檔案館收藏一部,余均在“文化大革命”中遭毀壞。[4]
上述引文中《泰興縣志》的卷數與實際情況略有出入,現泰興市檔案館僅存5 卷,缺卷六“人物”,也許“文化大革命”之后又有散佚。泰興市檔案館不僅收藏了1963年版《泰興縣志》,還保存一部草稿。1963年版《泰興縣志》(草稿)采用章節體,設置了十二章,各章標題依次為:縣史沿革,地理,政治,軍事斗爭,工業,農、副、水利,財政金融,商業,交通郵電,文教衛生,人物,雜記。從草稿的“編修說明”可以看出,《泰興縣志》的編纂基本上遵循了1958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地方志小組起草的《關于新修方志的幾點意見》。
《關于新修方志的幾點意見》認為:“方志是我國一項獨有的文化遺產,記載的范圍很廣,歷代續有修纂。過去的方志雖然已保存了不少的自然現象的資料和勞動人民在生產中所取得的經驗,但由于時代的限制和舊的統治階級的控制,對于人民歷史的真實情況的反映是極其有限的。因此,在運用舊的方志體例的時候,必須批判地加以革新。”《泰興縣志》(草稿)的“編修說明”第(一)條體現了上述精神:“泰興建縣始于南唐,泰興有志不知始于何時。根據舊志記載,只知從明朝嘉慶(注:“慶”系“靖”之筆誤)十三年到清宣統三年三百六十多年中,總共重修縣志九次。以往的重修,都是因循舊例,在舊志的基礎上續修,我們這次打破了這個舊例。對于舊志,我們是有批判地接受,凡是有歷史紀念意義和有參考價值的均錄入本志或摘錄其一部,至于那些宣揚封建統治、神怪迷信的,就不再錄入。”
《關于新修方志的幾點意見》明確規定:“新志應貫徹執行厚今薄古的原則。”《泰興縣志》草稿可以說是較好地遵循了這一編纂原則,體現于“編修說明”第(三)條:“在編寫方法上,是著重記述現狀,兼述已往;以事為綱,以時為序;以縣為主,以公社為輔。”
通讀《泰興縣志》草稿,可以看出其記述的重點基本上達到了《關于新修方志的幾點意見》要求:“新修方志主要是為了反映我國各地人民的革命斗爭和向自然作斗爭的實際情況。特別著重解放以后人民大眾在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上的新成就。借以系統地整理和保存資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并達到教育干部和群眾的目的。”
但在《泰興縣志》草稿編寫過程中,修志者們“深感現成材料的缺乏,雖然派出專人深入各處采訪,花了很長的時間,但仍有因材料不全而致記載有闕的。由于資料的限制,某些專題在材料的剪裁上,也就難于避免缺陷。”于是,將原先的章節體改為了綱目體,綱目體的《泰興縣志》所設門類較之章節體更加合理、緊湊,也規避了章節體“面面俱到”的要求。綱目體的《泰興縣志》細目如下:
第一卷 地理
一、沿革
二、疆域
(一) 位置
(二) 范圍
(三) 面積
(四) 行政區劃
三、氣候
(一) 溫度
(二) 雨量
(三) 霜、雪期
(四) 風
(五) 蒸發 濕度日照
(六) 占候
四、土壤
(一) 土壤母質
(二) 土壤分類
五、河流
(一) 水源
(二) 水系
六、自然災害
第二卷 政治
一、政權機構
(一) 舊政權機構
(二) 新政權機構
(1) 權力機關
(2) 行政機關
(3) 審判機關
(4) 檢察機關
二、民政
(一) 戶口
(二) 地政
(三) 福利事業
(四) 優撫
三、治安
(一) 治安機關
(二) 勞動改造機關
(三) 戶口管理
(四) 消防
(五) 肅毒
(六) 禁賭
四、黨派團體
(一) 共產黨
(二) 人民政協
(三) 青年團
(四) 工會
(五) 民主婦女聯合會
(六) 工商業聯合會
(七) 教育會
(八) 農民協會
(九) 漁民協會
(十) 船民協會
(十一) 衛生工作者協會
(十二) 科普協會
(十三) 會館
(十四) 紅卍字會
(十五) 佛教支會
(十六) 法律顧問處
第三卷 軍事
一、兵備
二、兵事
三、兵役
第四卷 財政經濟
一、工業
(一) 解放前泰興的工業
(二) 解放后泰興的工業
二、農業
(一) 耕地面積
(二) 農場
(三) 農具
(四) 農作物
三、副業
(一) 水產
(二) 林業
(三) 畜牧業
(四) 其他副業
四、水利
(一) 解放前水利概況
(二) 解放后泰興興修水
利概況
五、財政金融
(一) 財政
(二) 金融
六、商業
(一) 解放前
(二) 解放后
(三) 廟會
七、交通運輸 郵電
(一) 交通運輸
(二) 郵電
第五卷 文化教育
一、教育
(一) 總的敘述
(二) 民國前的教育概況
(三) 抗日戰爭前的教育
概況
(四) 抗日戰爭期間的教
育概況
(五) 解放后的教育概況
二、文化
(一) 文化館、站
(二) 圖書館
(三) 報社
(四) 廣播站
(五) 電影院、隊
(六) 劇團
(七) 其他
三、衛生
(一) 衛生機構
(二) 除害滅病
(三) 過去各種疾病流行
情況
四、體育
(一) 體育運動的新發展
(二) 1957年止體育運動
競賽的最高紀錄
五、文學藝術
(一) 近代及現代文學作
品
(二) 碑石、匾額、書畫附
文物
六、名勝古跡
(一) 遺址
(二) 祠廟
(三) 寺觀
(四) 閣塔
(五) 池墓
(六) 園林
(七) 坊表
(八) 古樹
(九) 遺物
(十) 景色
七、宗教
(一) 佛教
(二) 道教
(三) 回教
(四) 基督教
(五) 天主教
八、風俗習慣
(一) 四時八節的風俗習慣
(二) 婚嫁喪葬的舊習俗
(三) 其他的風俗習慣
(四) 方言諺語
第六卷 人物(缺失)
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地方志雖然在全國得以開展,但非常不平衡。這一時期的志書,大多數還屬初稿或內部參考的油印品,公開出版者尚屬少數;一般都記載當地的自然、政治、歷史、經濟、文化、名勝、風俗、人物等內容,著重反映當地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革命斗爭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由于缺乏新方志編修經驗,加之修志隊伍未經過專業培訓,此期的志書顯得較為粗糙,史志混淆,體例不精,文風不一,宣傳色彩較多,在資料方面亦存有不實之處。上述問題在1963年版的《泰興縣志》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過該志稿也有值得借鑒之處,如第十一章“人物”的選錄做法值得今日修志者思考,該章下設六節:功業家、著作家、書畫家、名醫、革命烈士、英雄模范,其中第一節“功業家”的無題序突出了“人民稱道”這樣一個收錄標準:“本縣在外工作,比較能夠做些事業,而能給人民稱道的有以下五位:朱一馮、張兆璠、蔣光祖、 陳啟文、朱世瀠。”
1963年版《泰興縣志》的重要價值,除了開風氣之先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下一輪縣志編修儲備了人才。1986 年冬,新一輪《泰興縣志》編修拉開帷幕,參與編纂1963年版《泰興縣志》的葉秀中老先生被延聘為主編之一。1992 年筆者大學暑假返鄉期間,至泰興縣地方志辦公室查閱明清舊志,適逢《泰興縣志》進入讀校階段,分三組讀校,兩人一組,尚缺一人,筆者遂參與斯事;其間,葉老耳提面命,使筆者第一次系統地接觸了新方志編纂理論。地級泰州市成立初期,筆者調至市史志檔案辦公室工作,在原縣級《泰州市土地志》審稿會上再次得遇葉老,老先生不顧年事已高,依然耕耘志壇,指導著行業志的編纂,真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參考文獻與注釋
[1]顧頡剛,李培基,葉恭綽.繼續編纂地方志[N].人民日報,1957-03-18(3).
[2][3]邱新立,王芳.中國五六十年代地方志的編修始末及成果概述(續)[J].中國地方志,2001(1-2):127-135.
[4]泰興縣志編纂委員會.歷代縣志纂修紀略[M]//泰興縣志:附錄.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