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軍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中西法學界對于自由心證并沒有明確的統一的界定。不同的學者對于自由心證認識是不相同的。中國不同于西方兩大法系,大陸法系不同于英美法系,民事訴訟法學者不同于刑事訴訟法學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自由心證有不同內涵。一般分為古典自由心證和現代自由心證。古典自由心證在證據和事實的認證方面,只要法官內心確信,就可以作出自由判斷,并沒有其他的限制。然而現代自由心證在適用方面存在諸多限制。例如要求法官公開心證過程、對良心和理性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進行規定,以及對一些特定方面使用特定證據規則等。本文研究的自由心證是與神示證據和法定證據區別而言,意指對于證據方法、證據能力、證據力的大小和事實的認定而言,與審判人員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范圍和被限制的范圍相關的中國制度總和。
1.邏輯法則和經驗法則
邏輯法則是指人類正確的思維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法則,例如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等規則。經驗法則是指人們從生活經驗當中,歸納總結得出的事物因果關系或事物屬性狀態的客觀規律認識,既包括普通的知識,也包括專門的知識。[1]邏輯法則和經驗法則都是人類對思維活動總結出來的科學認識,具有客觀真理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審判人員在運用自由心證過程中,通常會面臨對證據的真偽,證據效力大小,事實的認定和法律適用等進行判斷。而這些思維活動,必然涉及推理和論證。邏輯法則和經驗法則就是保證推理、論證和結論正確而總結出來的科學認識。所以,審判人員在運用自由心證過程中,如果違背邏輯法則和經驗法則進行判案,極大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導致冤假錯案等情況發生,使公正司法變成泡沫。因此運用邏輯法則和經驗法則限制自由心證十分必要。
2.證據規則
證據規則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確認證據的范圍,以及調整和約束證明行為的法律規范總稱,而狹義上是指確認證據素材是否具備證據能力的法律要求。證據規則主要由三種規則組成,第一種是證據禁止規則,第二種是傳聞證據排除規則,第三種是品格證據排除規則。[2]證據禁止規則是指偵查機關在證據的收集上,司法機關對于偵查機關違規收集的證據適用上應該遵循的規則。傳聞證據排除規則是指司法機關對于傳聞證據的適用應當遵守的法律規則。品格證據排除規則是指司法機關對于品格證據適用應當遵守的法律規則。證據規則對某些特定類型證據的證據能力和證據力制度上進行規范,是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和科學的認識。對于某些特定類型證據的證據能力和證據力來說,證據規則的客觀判斷肯定優于審判人員個人的主觀判斷。因此,審判人員運用自由心證過程中,必須遵循證據規則。
3.證據力變化規則
證據力加強規則。證據力加強規則是指對于某些特定證據的證據力,法律進行了加強,也就是說對于某些特定證據的證據力,可以證明待證事實為真的概率很大?!睹袷伦C據規定》第九十四條規定五種證據力加強情形。例如其中一種情形是由當事人提交或者保管的于己不利的電子數據,在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情況下,可以確認其真實性。上述這些證據類型在沒有特殊情況影響下,可以單獨認定其真實性,也就是無形當中,加強了這些證據的證據力強度。這些加強的證據力規則有多方面作用。首先,這些規則有效限制法官違法濫用自由心證,從而實現個案實質正義。其次,減輕一方訴訟當事人的證明難度,提高庭審效率。
證據力減弱規則。證據力減弱規則是指對于某些特定證據的證據力,法律進行了減弱,也就是說對于這些特定證據的證據力,可以證明待證事實為真的概率很小?!睹袷伦C據規定》第九十條規定一些特殊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例如,當事人的陳述、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電子數據等。對于這些特殊證據,審判人員不能運用自由心證任意判定該證據的證據力。法律對這些特定證據的證據力進行減弱,最大可能保證審判人員對事實認定正確,也無形中對自由心證的使用進行了合理限制。
(3)證據力位階規則。證據力位階規則是指,對于多個證據證明同一事實存在,這些證據的證據力大小排序由法律事先規定,按照既定的法律規范來確定排序的規則?!缎姓C據規定》第六十三條規定了多種證據力位階規則。例如其中一條規則規定國家機關的公文文書優于其他書證。證據力位階規則限制了法官對于特定證據證據力大小的自由裁量,縮小了法官運用自由心證的邊界范圍。這種限制,一方面有利于絕大部分案件實現實質正義,但是另一方面有可能導致個案的極端不公正。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已經刪除這項規定,但是行政訴訟法當前仍然保留這項規定內容。
1.法官準入制
法官準入制是指法律職業從業人員獲得法律從業資格應當經歷的一切考核和審查制度總和。個人要取得法律職業從業資格,首先必須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最新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對報考條件等要求更加嚴格,對考試難度進一步加大。其次,個人要成為司法機關正式員工,必須通過公務員招聘考試。公務員招聘考試競爭日益激烈,報名要求嚴格,理論考試和面試難度大,后期還必須通過政審。對于司法人員職業準入的嚴格要求,有利于限制不合格的審判人員混入司法機關,導致濫用自由心證。
2.合議庭制
合議庭制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案件時,不是由一個人決定審判最終結果,而是由一定數量的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由合議庭所有成員決定最終審判結果。根據訴訟法的規定,合議庭是基本的審判組織,它的組成人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臨時組成。合議庭成員在評議案件時,如果大家意見出現分歧,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合議庭制相關法律規定無形中增加了審判人員違規使用自由心證的難度,使審判人員很難有能力單方面違規使用自由心證,這也就客觀保證了審判人員合理運用自由心證。
3.心證公開
心證公開是指審判人員在案件審理當中,或者在案件審理結束后,對于自己形成的內心確信理由和法律依據,向有關人員或者社會公眾等公開,心證公開由五類公開組成,第一種是前提公開,第二種是過程公開,第三種是結果公開,第四種是理由公開,第五種是救濟公開。[2]最近幾年,我國自由心證公開范圍和查詢便捷性進一步提高。自2014年中國裁判文書網設立以后,該網站不斷升級優化,可供查閱的裁判文書范圍和總量不斷擴大。截至北京時間2020年8月30日18時,該網站文書總量突破1億份,訪問總量近480億次。心證公開逐步地改進落實,必然有助于審判人員更自覺地合理運用自由心證。
4.兩審終審制
兩審終審制是指同樣一起案件必須通過兩級法院審判以后,才能最終宣告終結并且產生法律效力。也就是說,如果一方訴訟當事人對于一審判決結果不服,對于法官運用自由心證的理由和法律依據存在質疑,在規定時間內,能夠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要求再次審理。對于審判人員來說,這無形當中是一種權力制約,審判人員自己運用自由心證過程中不能隨心所欲,自己的審判結果可能遭受到挑戰,得不到承認;對于訴訟當事人來說,兩審終審制保障了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利,是重要的權利救濟手段。兩審終審制是限制自由心證濫用的合理制度。
5.法官審判終身負責制
法官審判終身負責制是指審判人員對其審理的案件質量負有終身責任的制度。法官審判終身負責制不會因為審判人員離開工作崗位,調任其他崗位,或因年老退休等等情況而免責,而要求審判人員對于判案結果終身承擔責任,出現問題要追責。對于審判人員來說,法官審判終身負責制會帶來極大的心理威懾力,濫用自由心證則要承擔嚴重后果,做出違法事情前必須衡量得失代價,這無形當中就起到預防法官濫用自由心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