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璐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8)
2003年8月27日行政許可法公布施行,該法的施行對于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在限制政府權力、實施政務公開方面以及建設誠信、廉潔、高效政府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將便民原則落到實處,可以發揮維護廣大公民權益、推動體制機制改革、監督權力機關事務等多方面的多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理和杜絕腐敗行為。因此要想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行政許可法當中的便民原則。
關于便民原則,我國在《行政許可法》第六條款項中進行了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在實行行政許可時,必須堅持便民原則,提升工作效率,給群眾提供高質量、高標準的服務。這里的“便民”所指代的是在進行行政事務過程中盡量簡化手續方便人民群眾,從而幫助行政相對人在獲取行政許可當中盡可能地減少花在手續審批以及等待上的時間,并以盡可能短的時間通過許可。
在我國《行政許可法》很多條款中,都能夠對便民原則進行表現。例如第十二條就對行政許可的范圍進行了明確界定,還有第十三條對不屬于行政許可的行為情況進行鮮明表述。這些規定保障了行政相對人的自主權同時也對政府的權力進行了約束;并規定行政許可應當集中處理,減少處理時間,行政部門的辦事人員在為行政相對人處理行政事務時可以處理多個事務同時進行,擴大職權是為了減少審批等待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給予行為相對人更大的便利。[1]
對“一個窗口”對外制度進行了創建,《行政許可法》在第二十六條中指出:凡是涉及內部多個單位的行政許可行為,行政機關必須設立一個部門對行政許可申請進行統一辦理和審批。”除此以外該法案在二十六條當中還明確提出當出現需要兩個及兩個以上的行政部門實施行政許可時應當創立一站式服務,組織與之相關的行政部門統一處理集中辦理,節省行政相對人的辦理時間,減少無謂奔波,[2]同時也有助于行政部門工作效能的提升,有力推動便民政府的建設進程。
綜上所述,在以上《行政許可法》的條例中,我們都能夠看到便民原則的影子,這表現了我國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體現我國人們根本利益的,這能夠激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政府的行政許可行為進行主動配合。
審查具體可以分為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兩種,這里的形式審查通俗說來就是表面材料審查,行政部門辦事人員對于行政相對人提交的相關材料進行審查,審查各種材料及手續是否符合規定程序,同時對提交材料的全面性、真實性以及合法性進行審查。實質審查指的是行政機關對申請人所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查看其內容是否存在錯誤或是弄虛作假。當前,我國行政機關主要采取形式審查的方式,重點審查申請人是否擁有無申請書、其申請理由合不合理。再加上從申請人提交申請材料到行政機關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這之間時間段過長,可能會造成材料上所反映的事情出現了新的變動。針對這些情況,行政機關采用形式審查是無法對其真實情況進行有效了解的,這樣一來就會使不少企業主體資格存在非常嚴重的錯誤,這給以后的監管工作造成巨大的麻煩。所以,行政機關必須在有需要的時候進行實質審查。
一般情況下,行政許可都采取形式審查,可是有些行為是能夠給國家、社會以及第三人切身利益帶來巨大威脅,還有就是申請材料被舉報內容作假、第三方提出質疑,或者是能夠對管轄范圍內造成很大影響的,行政機關要采取實質審查方式對這些行為進行審查。由于實質審查對象的多樣性,行政機關針對不同的內容會采取不同的審查方式。第一,實地查證:行政機關通過現場進行調查來核實申請人提交的材料真實性的審查方式。第二,聽證:一旦涉及行政相對人權益之外的第三方權益時就需要行政部門相關人員按照法律法規約束程序進行聽證,并以此作為依據來判斷是否可以通過行政許可。第三,司法鑒定:對于涉嫌虛假的申請材料,行政機關自身無法做出判斷的,送交司法鑒定機構辨別真偽的審查方式。第四,函證:是行政機關以公函的形式請求其他行政機關或有關部門協助核實有關申請材料的審查方式。
雖然實質審查彌補了單一形式審查的弊端,但也存在著缺陷。關于材料內容是否存在真實,這是由申請人進行控制的,行政機關是無法在這上面和申請人進行博弈的,再加上登記部門工作量大、缺乏相應的程序和標準無法把握實質審查的實施,因此實質審查的啟動實際上是很少的。[3]
在我國《行政許可法》中,我們能夠看出很多原則性規定,這是因為我國政府打算對全部的行政許可行為進行有效規范,這就使得社會大眾對行政許可事項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也很難對未來的立法走向進行預測。舉例說來,行政許可法中規定行政部門在實施行政許可時應當集中處理統一辦理,行政機關的辦事人員可以同時處理多種事務掌握多項職權,但是卻沒有對職權范圍進行界限劃分。過多的原則性規定,容易出現“紙上談兵”的效果,使法律缺少操作性而停留在紙面上,無法變成“活的法律”,同時也可能出現因為自由裁量權而使行政權力膨脹的可能而導致便民成了一句空話。
行政許可法中的一些條文只做到了“點到為止”,并沒有進行詳細明確的說明,導致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缺乏相應的、具體的救濟措施,損害了行政相對人的利益。我國《行政許可法》在第八條條例中指出:如果行政許可事項所涉及的法律條文被修改、廢除的話,為了切實維護社會大眾的切身利益,行政機關必須對已經執行的行政許可進行變更或撤銷;倘若因此給社會帶來巨大損失的,行政機關要依法給予補償。”可是《行政許可法》卻對補償的具體內容沒有進行描述。[4]
想要更多的體現便民原則,首先需要轉變的就是管理觀念。政府有關部門要想真正為人民服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將管理理念轉變為服務理念,以民為本而不是替民做主。提高國家工作人員的素質,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積極地為行政相對人服務。
不僅注重形式,還要讓實質上符合科學要求,當前個別行政許可盡快在當時制定時達到有關要求,然而在這會的變化中不能及時調整,因而,起不到應用的作用。其中重點清理工作要放在精簡機構上,將那些掌握權力卻不辦實事的管理機構進行集中整治,這不僅僅能夠提高行政許可速度,同時也能夠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對于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意義。
各行政部門可以通過開展公務員培訓活動,引入獎懲分明的競爭機制來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營造一種執政為民的良好氣氛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來更好地為行政相對人服務。業務人員素質水平的提升不僅僅可以大大提高辦事效率,同時也能夠節省行政相對人時間,給行政相對人更好的服務體驗。
對當前的行政部門管理體制進行雙向體制改革,狠抓橫向縱向兩個方面體制當中的不足之處進行糾正。嚴格按照行政許可法中的明確規定辦事,處理行政相對人的行政許可時盡量統一辦理集中處理。同時要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和互通,給予工作人員適當的權力,對各級政府的許可權責要進一步明確,并對一些職責重疊的行政單位要進行重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