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冠銘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在“三權分置”的框架體系之下,將農村土地的權利分為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針對農村土地所有權以及承包權的權利內容基本能夠形成一致見解,但土地經營權的內容則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農村土地經營權就是經營權人在期限內對所經營的農村土地所享有的占有、耕作以及獲取收益的權利。在大陸法系,圍繞物的利用主要通過物權中的用益物權和債權中的租賃制度予以實現。用益物權的主要權能包括對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而租賃債權責任同樣可以對物進行占有、使用和收益。兩者從權能內容上看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即在農村土地上設置用益物權或者租賃債權都能夠實現權利人對該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基于上述簡單介紹不難看出圍繞土地經營權的權利性質存在理論上的爭議,形成了“物權說”“債權說”兩種主要觀點的對立。
土地經營權是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分離而來。結合當前“三權分置”的大背景,以及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現狀,土地經營權作為新的權利類型,與土地承包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存在本質的區別。通過相關立法將土地經營權從承包權中獨立出來是對我國農村土地產權的重新構建。結合當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以及第四十六條的相關規定,土地經營權人對土地享有直接的支配使用和收益,是嶄新的用益物權種類。
我國農村土地利用狀況目前并不十分理想,農地的耕作具有其特殊性,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成本,而且土地狀況各異以及耕作技術的差異往往決定了從農村土地的收益。很多個體農戶往往缺乏資金投入和專業能力導致土地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在實踐中,具有一定資金實力和技術能力的經營權人對經營權的長期化有著較高的渴求。這就需要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中充分考慮現實狀況,充分考慮經營權人的訴求,保障交易安全,從而為經營主體更好地開展農村土地經營創造制度條件,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從基本的土地政策角度看,已經明確農村土地的經營權人在相應的期限內可以對所經營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并且為了激發市場活力的流動性,相關土地政策賦予了經營權抵押權。從用益物權的角度理解土地經營權與國家宏觀政策的要求相符合,同時也契合《物權法》相關規定。
其次,土地經營權作為用益物權可以進一步強化經營權人的權利效力,有利于農村土地經營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物權相對于債權而言,具有排他性、絕對性的權利屬性之特點。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用益物權,若通過登記、公示等法定程序可進一步強化效力,具備了排他性和絕對性,保障權利人行使權利。當經營權人的權利受到侵害之時,作為權利人可以請求侵權人予以賠償。
再次,可以更加規范的實現土地經營權的設定和轉讓,相關配套制度也較為豐富,以此來保障農村土地的流轉秩序。通過物權方式的保護,土地經營權能夠提升權利的變現能力。土地經營權的自由流轉可以最大化的實現使用價值或者交換價值。我國學者也指出,“土地經營權的設定以及轉讓的信息能夠通過登記清晰地呈現給利害關系人與不特定第三人。”①潘俊.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權利內容與風險防范[J].中州學刊,2014(11):71.作為用益物權,土地經營權登記之后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交易安全,保護利害關系人以及不特定第三人的信賴利益。
還有相當部分學者主張農村土地的經營權屬性應為債權,根本立足點就在于土地經營權是由合同雙方通過民事合同設定的權利。因此,基于平等主體之間合同上所設定的權利內容,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利屬性是債權。既然界定為債權屬性,那么該項權利只能在特定當事人之間具有約束力,無法對抗第三人。近年來,部分學者對于債權說也表達支持的立場,認為“對農地的債權性利用,主要指通過土地租賃、借用等方式占有、支配農地,并按合同確定其權利義務關系的土地利用方式。債權性土地使用權的典型形式即土地租賃權。”②陳小君.我國農村土地法律制度變革的思路與框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相關內容解讀[J].法學研究,2014(4):4.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解決農村土地經營權的爭議也多是依據當事人之間所簽訂的合同確定權利義務,更多的適用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和規范解決爭議問題。因此,從司法適用的層面出發,部分學者也認定土地經營權的債權性質。
首先,提倡此說的學者認為,土地經營權的設立建立于經營合同之上,是基于雙方合意基礎上形成的債權。將土地經營權理解為債權,則能夠較好的實現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以及經營權之間的平衡,并進一步推動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
其次,物權和債權并不具有排斥性,兩者可以在同一權利客體上共同存在。債權說從我國相關農村土地立法現狀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出發,認為該說更具有優勢。目前,我國宏觀層面的土地政策要求農村土地經營權的轉讓應當經過土地承包人的同意,這與債權的特征相符合。
再次,土地承包權人將土地出租給他人,享有用益物權,經營權人獲得占有、使用、收益的權能,本質上應理解為承租權,這種理解符合當前我國立法旨意。根據現有《物權法》規定,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以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法定的物權類型。而土地經營權并不是法定的物權類型之一,不具備物權性質和物權效力。
最后,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了土地經營權可依法、自愿、有償流轉③《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保護土地經營權人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并且本法第四十六條還規定,“經承包方書面同意,并向本集體經濟組織備案,受讓方可以再流轉土地經營權。”上述規定充分體現了對承包方以及經營者意思自治的尊重。
前文對不同觀點進行了闡釋,總的來看學者們圍繞所支持的觀點都給予了詳細的論證。本文認為,將土地經營權界定為用益物權,采取物權說更能夠準確地把握該項權利的基本屬性,并更好地維護權利人的利益。
從實然的角度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方式,包括出租、轉包、入股等。入股作為出資形式在我國《公司法》相關規定中也獲得了承認。權利人可以將權利內容作為出資,土地使用權就是可以作為出資的權利類型之一。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土地使用權概念所涵涉的范圍較廣,如宅基地使用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都屬于用益物權。那么,將土地經營權作為入股的權利類型也應當肯定其用益物權性。其次,《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七條對土地經營權的融資擔保功能予以了積極肯定,既然立法中承認了土地經營權可以抵押或者質押,再將該項權利性質認定為是債權則與上述規定發生沖突。只有具有用益物權性質的土地經營權才能作為抵押或者質押的客體,實現融資功能。結合相關法律規范,土地經營權的性質認定為用益物權更為妥當。
從應然的角度看,也應當將土地經營權的權利性質認定為用益物權。首先,通過土地經營權的物權性可以更好地實現我國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是我國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的必然追求。近年來所提倡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根本目標就是要進一步釋放農村土地活力,進一步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而將土地經營權認定為用益物權可以更好地實現上述目標,對當事人的保護更加徹底,使其能夠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經營。該項權利若是債權則會對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設置障礙。其次,農村土地無論如何流轉,廣大農民是真正的受益人之一,切實保障好此類群體的切身利益也是應當考慮的主要因素。由于用益物權具有絕對性和排他性,而債權則具有相對性,也不具有排他效力,在保障所有者權益方面的保護不如物權。再次,考慮訴訟時效因素也應將土地經營權認定為用益物權。原因在于物上請求權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可最大程度保護廣大農民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