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冬梅
(山西省陽泉市晉東公證處,山西 陽泉 045000)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步加快,社會主義新時期帶來的眾多矛盾,已經成為國家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而這些矛盾與社會的各個領域有關。在新時期下,電子商務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而針對這樣的環境打造更加高效的企業法規體系至關重要,因此分析公司法視野下的公證制度構建方法,不僅是本文論述的重點,也是進一步提升市場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
新時期信息技術的興起為商業發展帶來了新的載體和工具,電子商務成為人們接觸最多的體系,同時也是法規建設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動態性問題。例如公司在修改自身章程的過程中,必須要確保修改的內容和實際的發展信息之間相符,不然便會產生交易矛盾情況,而因為交易矛盾導致的民事糾紛,會影響公司的實際發展質量。這些矛盾往往是通過民事訴訟以及判決進行處理的,但是在執行方面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影響因素,導致公司自身的經營發展處于不穩定狀態。因此以公司法的角度,落實公證制度構建,已經成為提升公司正常運轉質量的重要保障,同時也能夠有效提供風險防控措施,及時地落實事前糾紛預防和調控。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公證制度是以法律職能為主體進行單位約束的法規制度,公證機構也是不以營利為目的,能夠獨立地依照法律法規行使自身公證職能,并且可以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那么公證制度的存在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性,同時也能夠為公司和企業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我國當前所執行的公證制度是2017年9月1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經過第二次修正之后的法規制度,結合了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市場發展需求,同時也能夠滿足建設的相關需求。
從特點角度來看,公證制度的存在具有極強的非政府性,其目標在于構建公信力,進一步發揮法律法規的社會約束作用,并且通過特定的被授權人員來落實公信力建設。無論是從公證員、公證經費的撥款方式,還是其他細節角度來看公證制度的存在,具有極強的非政府性[1],另外,公證權利也有獨立性。與律師不同,公證人員以及公證機構是建立在法律框架的基礎上來履行自身的公證職能,并不需要維護當事人的實際權益,一切以法律為準繩,這才是公證獨立性的重要體現。
當前世界上部分國家使用的公證制度以拉丁公證制度為主,這種公證立法與民商法緊密結合,公證人員有權參與公司的實際事務,并且可以利用體系化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和管理,在這些國家的日常公司法建設過程中,依照公證制度實現轉化和創新是主要事項。但是針對我國當前經過第2次修改的公證法條例來看,公證制度與公司法之間的關聯僅在《公證法》第二章第十一條(八)公司章程中進行了表述:“第十一條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公證機構辦理下列公證事項……”這其中的申請代表了公證制度與公司法之間的融合并不是強制性的,這導致部分意識形態較差的管理人員在落實公司法建設以及公司事務管理的過程中,并沒有利用法律法規強化公司制度的意識,這導致整體的市場經濟雖然較為活躍,但是將面臨較大的約束類風險,尤其是在當前電子商務繁榮發展的環境下,大部分的電商平臺規模較小,往往是依據信息技術進行支撐,若其中存在制度體系上的缺陷,極有可能導致公司崩盤。
我國當前公司法的現行版本為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四次修正,其中涉及了公司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的股權轉讓、組織機構、日常管理、資金鏈條、風險調控等細則,但是從實際內容上來看,與公證法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二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斷層,并沒有詳細地進行細節規定,導致在實際公司管理的過程中公司法,脫離整體的法規體系,且與公證法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不僅削弱了公證制度的存在價值,也導致公司法自身蘊含著較多的風險隱患。
由于公證部門以及公證員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特點和非政府性特點,在日常工作管理過程中與其他企業以及領域之間的往來不夠密切,也未能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體系,導致對當前整體公司的日常事態監察力度不足,針對市場的實際經營發展形態了解不夠充分。公證部門、工商稅務機構、行政登記機關、人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之間的信息共享存在阻塞狀態,導致公證法和公司法之間的融合力度不強。
從公司法的視角進行分析,尋找其中的重點與公證制度之間構建起聯系,這樣才能夠打造具有實際價值的公證制度,也可以符合整體社會的發展需求,不僅能夠保障多方主體的實際利益,還可以進一步減少市場風險,提升企業和公司的實際發展質量,同時也要利用符合法律規定的相關規范框架,進行約束,確保公證制度能夠在解決公司實務問題時有章可循。因此綜合當前的公司法需求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公證制度的構建。
公司章程是公司發展和管理過程中經過眾多主體以及股東同意并且可以落實下去的基本文件,涵蓋了公司管理過程中的各方主體利益以及相關約束條件,在公司章程制定的過程中,必須要由專業人士進行指導,建立在法律條例的基礎上進行細節豐富,這樣才可以促使公司章程符合不同公司的實際發展需求和發展個性,既能凸顯發展目標,又可以符合統一的規范化管理。
另外針對當前的大部分大股東或者發起人來講,在章程制定的過程中,往往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角度進行設置的,這可能與整體公司的利益發展,有一定的矛盾沖突點,甚至所設置的條款可能和法律法規相違背,因此需要在公司章程設立的過程中落實強制公證[2]。相關機關要落實前置性的審查程序,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落實審核和調查,公證員也需要結合公司的設立人或者各個股東進行資格審查,分析公司章程中的相關條款和細節是否符合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同時,必須要與法律法規相符,確保已知條件具有真實性,并且挖掘其中的風險點,這樣才能夠提升公司章程制度的合法性和客觀性。
從形式上來講,公司章程具有極強的公開性和透明性,要讓所有的債權人以及投資人悉知其中的相關細則,因此在公司運營過程中也必須要按照公司章程,進行運營管理和規劃。那么在運營過程中結合不同的實際需求落實章程修訂,在這個階段必須要進行強制公證,確保修訂的信息滿足各方主體的實際利益需求,同時也能夠滿足公司的發展需求。同時也有便于第三人獲取這些信息,表達出公司章程的實際含義,這樣才能夠維護整體交易市場的穩定性,也可以提升公證制度的實際應用價值。[3]
根據我國當前所執行的公司法來看,若股權出現轉讓情況,必須要得到所有股東的一致同意,才可以進行股權轉讓,但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會出現偽造簽名、信息造假以及股東會決議造假等情況,這不僅侵害了股東的實際權益,也導致公司的發展穩定性下降,而針對這樣的現象,作為公證機構必須要全面落實股權轉讓協議優化,堅決落實性質審核,不僅要避免多方主體的利益受損,還要加強對整體股權轉讓過程中的強制公證力度。
綜上所述,建立在公司法的角度進行分析,將我國的公證法中的相關條例融合到公司法中,打造公證制度,進一步貼近公司的實際發展運行需求,這不僅是公司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落實研究的問題,也是當前整體經濟市場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構建法制社會的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