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利
(1.宜春學院政法學院,江西 宜春 336028;2.贛州市金融研究院,江西 贛州 341000)
“良性清退”背景下,互聯網貸款平臺該何去何從呢?
P2P互聯網金融平臺是政府不斷出臺政策加以鼓勵指導下,為幫助中小微型企業解決發展中的融資難題,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而催生的新型金融機構。
2014年的《關于多措并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問題作出了詳細分析,并揭示了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不穩定因素,尤其是經濟發展的下行壓力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面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相關地區需要重點解決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問題,這對于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重大。
就目前而言,企業的融資成本整體處于較高水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金融問題、經濟問題以及各類長短期的發展因素等。所以為了能夠有效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則需要從宏觀上做全面的深化改革,強調標本兼治,實現多種措施同步推進。當時為了能夠有效解決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對金融機構的相關管理工作加以改善,積極推廣綜合管控措施,最終幫助解決緩解資本壓力,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企業之間的有效互動。
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國辦發〔2014〕39號文中提出了多個管理意見,主要可總結為以下幾方面:(1)將金融機構籌資成本維持在穩定水平內,避免成本進一步上升;(2)維持貨幣信貸總量穩步增長,與經濟發展相同步;(3)對相關行業做進一步整頓,并打擊金融行業中的不合理收費問題;(4)對當前企業的融資鏈條進行完善;(5)進一步提高貸款的審批與發放效率,降低審批難度;(6)完善銀行考核評價體系;(7)通過政策支持的方法,促進地區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8)通過開展直接融資的方法降低成本;(9)通過保險機構、擔保機構的作用,降低企業所面臨的風險;(10)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2014年年末,P2P網貸機構數是1600家左右,月成交額在300億左右,有效投資人只有50萬人。
“網貸之家”發布《2015年中國網貸行業半年報》,稱,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P2P網貸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上升至2028家,相對2014年年底,新增上線網貸機構數接近900家(部分問題平臺未能正常上線運營);2015年上半年P2P網貸行業投資人數與借款人數分別達到了218萬人和106萬人,較2014年全年投資人數與借款人數分別增加了87.93%和68.25%;2015年上半年網貸行業成交量以月均10.08%的速度增加,上半年累計成交量達到了3006.19億元。
《2015年中國網貸行業半年報》還稱,P2P網貸機構借政策之勢迅猛發展,受到眾多資本的青睞。有P2P網貸行業不斷獲得風險投資,一些國有背景的金融機構建立的網貸機構頻頻上線,個別大背景平臺與上市公司融合,還悄然謀劃平臺上市。直到2015年下半年,監管部門也還只是對網貸機構保持著較為寬松和包容的態度。2015年7月18日,中國銀行聯合相關部門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寬松監管原則。但《指導意見》畢竟是第一個比較系統、全面規范P2P網貸業務的政策性文件,在“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基調下,《指導意見》仍強調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明確監管責任,規范市場秩序”,只是沒引起市場主體足夠重視。
《指導意見》關于“明確紅線、堅守底線,鑄好高壓線”的總體要求被P2P網貸機構經營者所忽視,《指導意見》提出的“P2P網貸只能作為信息中介機構而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明令禁止自擔保、自融、資金池、非法吸存和洗錢等平臺行為”被拋到一邊或有意掩蓋。一些別有用心的P2P網貸機構無視《指導意見》中的禁令,無視監管文件要求,一再觸碰底線,腳踩紅線,突破平臺中介的定位,突破底線和原則。隱藏復雜交易背景,引入保險公司創新信用保證保險產品,為P2P網貸機構增信背書,已經對金融系統安全構成了危害,使之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1]。
2016年8月17日,中國銀保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制定,經國務院批準公布并施行的《網絡借貸中介機構業務活動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網貸中介活動暫行辦法”),將網貸機構明確定義為金融信息中介服務平臺,其運營單位為中介服務機構。網貸中介服務機構是網貸機構備案、辦理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平臺運營、資金存管、信息披露等事項的責任主體,應按照《網貸中介活動暫行辦法》規定,在劃定的“十二條邊界”內合規經營。
這“十二條邊界”也被業內稱為“十二禁”(也有稱為“十三禁”的),即,禁止自融、禁止平臺歸集用戶資金、禁止提供擔保、禁止對項目進行期限拆分、禁止向非實名制用戶宣傳或推介融資項目、禁止發放貸款等;同時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以及相關保險、信托、券商資管等經濟行為做進一步調整,進行最嚴格控制;嚴禁投資股票市場的融資行為以及股權眾籌等[2]。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允許相關部門進行有效的創新發展,尤其是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上,強化對其中的各項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置,最終達到防范各類金融風險的目的,依托政府、第三方企業等構建長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最終實現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
國辦發〔2016〕21號文要求,專項整治工作采取“穿透式”監管方法,根據業務實質認定業務屬性,刺破業務表面看業務實質。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地先后出臺地方性的監管方案,部分地方還叫停了網貸機構的注冊申請,銀行相繼叫停網貸的支付接口,銀保監會也叫停了保險公司與網貸行業的合作。
目前部分地方已啟動清退,監管者也在權衡P2P存續的規模底線。P2P網貸機構主動清退也好,被動清退也罷,趨勢很明顯。2018年10月25日,袁家軍發文稱要全面落實金融行業市場管理方案,通過對當前P2P金融市場進行風險評估,對現行的金融市場發展方向進行展望,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提出了“保留一批、清退一批、取締一批”的處理思路,并針對各類常見問題進行專項處理,嚴厲打擊各類的違法亂紀行為,依托地區發展問題構建靜態的監測清單,并對互聯網金融的常見風險推動協同管理機制,最終為P2P網貸專項整治提供支持。
為保證投資人財產安全,金融辦聯同公安、維穩辦公室等多個部門,甚至包括檢察院和法院,都對P2P平臺相關的維權、上訪采取了相應維穩措施,對平臺經營者違規、違法甚至犯罪行為“慢”處置,先止損后追責。一些平臺經營者在政府督促下,組織對債權進行了催收,通過產品轉換、資產置換、債權轉讓以及清算還款等方式,保障了投資人的權益。為了引導一些P2P平臺良性退出市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濟南等多地下發退出文件,已經有10多個省市發布了P2P網貸機構退出指引。
綜上所述,強監管背景下,征信加強,區塊鏈技術的應用,P2P網貸機構將會在“清退一批、取締一批、保留一批”政策引導下,將順序引導實際控制人及高管征信較好的網貸機構,主動或者被動向資本雄厚的大財團、大國有背景平臺轉化,形成階段性行業聚合;對于運營違規、經營不善的網貸機構,盡早“取締”“清退”,確保社會穩定,力求“良性”“有序”;適時引入人行征信體系,約束網貸機構實控人,加強行政、司法監督控制力度,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