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亮
(長沙仲裁委員會,湖南 長沙 410005)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內外商事仲裁的理念、理論、制度等不斷交融、更新迭代,當事人對更全面、開放、務實、高效的仲裁規則需求不斷提高,國際國內商事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則在2010年后進入了修訂的高峰期。同一仲裁機構有多個生效仲裁規則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然而,選擇不同的仲裁規則版本可能引發不一樣的法律后果[1]。
同一標的額的案件,當適用不同版本的仲裁規則時,可能會對應適用不同類型的仲裁程序,進而影響到仲裁庭的人數組成和當事人追求的裁決效率等。例如一個標的額為80萬元的買賣合同糾紛,約定在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在雙方未對仲裁庭的組成達成其他約定的前提下,如若適用的是該仲裁機構2012年版的仲裁規則,則該案適用普通程序,仲裁庭組成應當為3人,裁決應當在組庭之日起6個月內作出。如若適用的是該仲裁機構2013年版的仲裁規則,則該案適用簡易程序,仲裁庭組成應當為1人,裁決應當在組庭之日起3個月內作出。又如一個標的額為300萬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約定在長沙仲裁委員會仲裁,在雙方未對仲裁庭的組成達成其他約定的前提下,如若適用長沙仲裁委員會2016年版仲裁規則,則該案適用普通程序,仲裁庭組成應當為3人,裁決應當在組庭之日起6個月內作出。而長沙仲裁委員會2018年版仲裁規則新增了第一百零六條:專業規則的制定和適用。同時配套出臺了長沙仲裁委員會金融仲裁規則并于2018年10月1日生效。如若該案是在金融仲裁規則生效后受理的案件,若無特別約定,將適用金融仲裁規則中的簡易程序,選定仲裁員的時限、仲裁期限等在2016版仲裁規則簡易程序、普通程序的基礎上都大大地縮短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民商事法律中對送達要求的變化,同一仲裁機構不同版本的仲裁規則中對仲裁送達的規定也有可能有差異,進而影響到仲裁的效率、當事人的知情權和隱私權保障等問題。以國內仲裁機構的“公證送達”“公告送達”適用規定演變為例,這兩種送達方式在仲裁機構大多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窄到寬,再從寬到窄、從有到無的過程。如北京仲裁委員會的仲裁規則中對“公證送達”的規定,第一次出現在其1997年版的仲裁規則中,2001年版仲裁規則明確規定了普遍適用(含國際仲裁案件)的“公證送達”和“公告送達”(公告程序通常耗時60天以上),在其2004年版仲裁規則中將“公證送達”與“公告送達”兩種方式的適用范圍縮小到限于國內案件,而在其2008年版仲裁規則中,更是直接取消了“公證送達”和“公告送達”這兩種送達方式。除了“公證送達”和“公告送達”外,傳統的郵寄送達地址的范圍也隨著規則版本的不同有著差異[2]。而其2015年版仲裁規則在2008年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送達人的注冊地、居住地、身份證載明地址、戶籍地址、當事人約定的送達地址等為有效的送達地址[3]。
不同版本的仲裁規則除了在仲裁程序類型的適用、送達方式這些方面的規定會有不同之外,其他條款的修訂可能也會導致實踐中產生不一樣的法律后果。如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院仲裁規則中的責任免除條款,其2010年的仲裁規則中責任免除條款僅規定了仲裁院和仲裁員的責任免除,而該仲裁院2017年的仲裁規則中此條款中免責的對象作了擴寬,規定為:無論是仲裁院、仲裁員、仲裁庭行政秘書,還是仲裁庭指定的專家,均不就與仲裁相關行為或疏忽向當事人承擔責任,除非該行為或疏忽構成故意不當或重大過失。除此之外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院2017年版仲裁規則在舊版的基礎上新增加仲裁費的擔保規定:如果一方當事人未履行提供擔保的指令,仲裁庭可以中止審理或駁回其部分或全部仲裁請求。這一新增的規定可以說是直接關系到當事人的仲裁請求能否得到支持。
按照仲裁的自治性,如若當事人對仲裁規則版本的選擇有約定的,從其約定。當事人在約定仲裁條款時,如若沒有對仲裁規則版本的選擇達成合意,也可以在糾紛發生后達成補充協議,對仲裁規則的版本選擇達成一致意見。
在當事人無事先約定,也未達成補充協議的情況下,仲裁機構對仲裁版本的適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在此種情況下無論合同簽訂的時間、合同履行的時間、爭議發生的時間如何,只要當事人無事先約定或事后達成補充協議,仲裁機構將主動適用申請人提交仲裁申請時最新版本的有效仲裁規則。如若當事人對仲裁規則版本的適用或者仲裁規則中某些條款的適用有異議,通常按照仲裁規則中“規則適用”或“異議權的行使”等條款來進行決定或處理。如長沙仲裁委員會2018年版仲裁規則中規定:當事人對案件是否應當適用本規則提出異議的,由本會作出決定。北京仲裁委員會和深圳國際仲裁院2019年版的仲裁規則也具有類似規定,如明知或應當知道仲裁協議或仲裁規則中的某條款或條件未被遵守,當事人仍繼續進行仲裁程序未及時提交書面異議的,視為認同協議或規則的變更,放棄異議權利[4]。
有的仲裁機構會在仲裁規則中明確規定以某一特定時間點為界限適用規則版本,如美國仲裁協會2020年版國際仲裁規則以仲裁開始之日為界限,適用最新生效的該規則,但是同時該規則也規定了當事各方可以書面形式對本規則進行任何修正。又如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院2017年版仲裁規則以“仲裁開始之日或指定緊急仲裁員申請提交之日”為界限,適用開始生效的該規則或其修訂本。
當事人在簽訂仲裁協議時,對該仲裁機構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是否修訂仲裁規則具有不可預見性。有的仲裁機構通過以仲裁協議訂立的時間為界限,結合新版仲裁規則生效的時間,來推定當事人在簽訂仲裁協議時的意思表示,進而確定適用的仲裁規則版本。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2010年版仲裁規則第二條規定,以2010年8月15日為分界點,在此日期之后訂立的仲裁協議推定適用仲裁程序開始之日現行有效的仲裁規則,在此日期之前訂立的仲裁協議或在此日期之后接受該日之前所作約而訂立仲裁協議的,不適用此推定。
在簽訂仲裁協議前、簽訂仲裁協議中、仲裁程序啟動后的三個環節中,當事人、代理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避免因仲裁規則版本適用問題產生爭議。
(一)簽訂仲裁協議前仔細閱讀擬約定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則,了解各不同版本仲裁規則的差別和仲裁規則中對版本適用問題的相關規定,篩選出最適宜解決本次糾紛的仲裁規則。
(二)在對仲裁規則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當事各方在簽訂仲裁協議時就仲裁規則的版本選擇達成明確的書面約定,或在爭議發生后及時對仲裁規則的版本選擇達成書面的補充協議。
(三)未進行事先的約定,也無法達成補充協議時,及時將仲裁規則版本選擇或個別條款適用的異議提交仲裁機構或仲裁庭,由其作出決定。
仲裁當事人、代理人在簽訂仲裁協議時通常將更多的注意力用在了仲裁機構的選擇、仲裁的審限等具體條款上,而忽略了仲裁規則版本的適用問題。本文對商事仲裁機構不同仲裁規則版本會導致的不同后果進行了簡要的比較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不盡之處敬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