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春
(松陽縣史志研究室,浙江松陽 323400)
松陽縣是浙江省建縣較早的縣份,有1800多年歷史,文化積淀深厚。2018年,松陽縣史志辦公室入選浙江省市縣方志系統“十業十佳”“用”業單位。2019年,縣史志辦與縣檔案局(館)整合為松陽縣檔案館,掛松陽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牌子。縣史志檔案工作機構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不忘初心,修志問道,服務大局,努力傳承松陽方志工作已有的豐厚積淀,活化方志資源,賦能鄉村振興,以松陽之志助力松陽之治。
修志問道,松陽首先關注其“修”。習近平總書記曾言,修志是一件相當“得志”的事情。志鑒編修是方志部門的主責主業,在編修志書、年鑒、地情書、地方史中,松陽縣史志檔案部門注重歷史性、全局性和前瞻性。
地方志蘊含歷史規律和歷史智慧。如何通過對方志成果的挖掘研究,讓書寫在志鑒里的文字活起來,讓我們“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進而助力社會發展,這是松陽史志人員的不懈追求。
1.整理舊志(前志)。縣地方志機構先后完成民國和清順治、乾隆、光緒4部松陽縣志的標點工作。標點后的民國版《松陽縣志》共60萬字,于2007年出版發行,是全省首部舊志標點本的縣志。其后并著手元至大和明正統、成化、嘉靖、隆慶、崇禎年間的古本縣志標點工作。經整理后的這些舊縣志極大豐富了松陽志乘內容,可資利用。1949年后新修的第一輪《松陽縣志》于1996年出版,曾獲得浙江省地方志成果二等獎。鑒于當時的指導思想是“詳今略古”,因此2009年啟動重修《松陽縣志》,上限為事物發端,下限截至2010年。可以說,第二輪修志過程也是對第一輪修志的一次再整理。新修的《松陽縣志》于2018年12月完成初審,2019年11月完成復審,2020年7月完成終審,全書共5冊600余萬字。
2.征集宗譜。2005年,啟動松陽姓氏志編修,至2017年,摸清全縣286個姓氏人口結構、分布情況。萬人以上人口的姓氏有葉、王、周、李、潘、吳6個,千人以上人口的姓氏有35個。至2021年,征集了102姓646支宗譜1000余卷冊,建立電子掃描文檔,制作紙本書籍長期保存。在此基礎上,對各姓氏的淵源流衍、郡望堂號、集居村落、宗族文化、人文集錦、風流人物、文物文獻、宗譜宗祠考等部分進行整理,陸續編纂各個姓氏志。此項任務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在社會大眾渴求和期盼的互動下,延伸編纂《松陽百姓源流序集》《松陽百姓族規家訓》等,為縣內外人員尋根問祖提供便利。值得一提的是征集到的《四川茂縣順氏宗譜》,契合印證了民國時期葉葆彝《葉雪庵有后在川釋疑》一文,為進一步研究松陽歷史人物葉希賢和明朝松陽歷史提供可供參考的史料。
3.搜集地情資料。2015年,建立近百平方米的地情資料館,收藏民間地情文獻資料千余冊,有蔡克猷(1884—1920,清末秀才,生前從事蠶桑教學)《散溪遺書》(該書是松陽縣現存唯一被《漢語大字典》收錄的引用書目)、劉德元(1867—1958,光緒十八年壬辰科貢生)的《赤溪存草》、周篤的《高亭村志》等珍貴資料。縣史志辦與縣檔案館機構合并后,又征集千余份明清以來的已稅契據、官發契尾、收戶執照、田賦繳納執照、田賦繳納收據、各種雜稅收據、煉鐵爐照、鐵砂采集和毛鐵生產流水賬、收租簿、家書尺牘、山場糾紛判決書及其他契約。
機構合并后,松陽縣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持、專家參與、眾手成志”的工作體制,縣委將史志工作納入鄉鎮(街道)和縣直單位年度綜合考核內容,按照工作完成情況實行舉證扣分,分值占2分,由縣史志研究室針對各單位是否有分管領導和編寫人員、是否及時按要求提交《松陽年鑒》等相關資料、是否認真審核承編的《松陽縣志》內容等情況,據實扣減考核分。縣地方志研究室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效應,推進地方志信息資源的拾取、整合,引導全縣各級干部群眾“讀志”“傳志”“用志”,彰顯方志功用,更好地配合和服務松陽經濟社會發展。
縣史志檔案機構緊盯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及早謀劃,主動出擊,為松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添方志之力,提升鄉村傳統文化品位,延續鄉村傳統文脈。到鄉鎮、到村落、到農家對接松陽特色傳統文化,深挖各地民風、鄉風、家風,盡量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參與規劃和打造了一批以農耕文化、農事文化、禮俗文化、節氣文化為主題的傳統村落。主動建言獻策,提前介入,把松陽歷史沿革、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人文典故等元素融入重點項目規劃建設中。在松陽有史以來自主投資最大的項目——黃南水庫移民拆遷前,派工作人員參與采志,形成《黃南水庫移民志》大綱,未雨綢繆,以備后用。
修志問道,松陽關注其“用”。地方志有“達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勛、旌賢能”的作用,有“存史、資治、教化”三大功能。打造編研陣地、資政基地、文化高地是松陽地方志工作的主攻方向。
精心策劃地情開發選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展示建設成果、反映群眾需求的地情研究成果。
1.編纂文化叢書。2014年至2021年,松陽方志工作承擔了縣委、縣政府關于實施文化品牌戰略和六大文化工程的大量工作,挖掘茶文化、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姓氏文化、水利文化、玉石文化、紅色文化八大文化資源,負責“田園松陽文化叢書”的組稿、初審、編排、出版,已編纂七輯41本。《松陽歷代人物》《松陽歷代詩詞》 《松陽歷代書目》 《松陽歷代文選》 《松陽方言》 《松陽鄉俗散記》 《松陽民間故事》 《松陽金石志》 《松陽歷代書法》等,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田園松陽”文化品牌。同時,編纂《松陽地輿圖志》 《松陽航運史》等,推動了地情研究。
2.深入發掘松陽地方人文歷史。近年來,為發掘地方人文歷史,延續傳統文化,彰顯名人效應,助推“田園松陽”戰略升級,深入發掘了葉法善、項安世、張玉娘、周權、練魯、葉希賢、王景、詹雨、詹寶、何登熊等歷史名人。如:項安世的《平庵悔稿》在全宋詞中有1400多首,經縣地方志研究室查閱古文獻,整理成《項安世詩詞》,收錄1490余首,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張玉娘的《蘭雪集》,有宜秋館本和縣署本兩個版本,予以重刊;周權的《此山集》在正史中只錄40余首,經縣地方志研究室多方發掘,整理了360首詩詞,也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時,引導社會各界深入探索松陽歷史名人,如協助成立了“兄弟進士”詹雨詹寶研究會。
“掌道方志,以詔觀事。”隨著地方志資源的深入整理開發,地方志為松陽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功能與價值漸漸顯現,尤其是為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尋可靠記錄、珍貴史料,提供參考憑藉和決策依據。
1.撰寫資政文章。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編纂資政文章,《古邑松陽的“田園文化”》《古邑“田園農業”是“田園松陽”的源頭活水》為縣委、縣政府打造“田園松陽”提供支撐;《松陽古村落的歷史、現狀及人文價值與保護》為縣委、縣政府打造“國家傳統村落公園”金名片提供依據;《松陽行日》促成保留利用行日(民間集市)歷史文化資源。不定期出刊的《松州史話》,開辟黨史研究、革命風云、方志精粹、姓氏文化、民俗花絮、景觀集錦、古跡風韻、名人軼事、文獻賞析、要事存檔等欄目,借以促進松陽縣文化遺產的發掘、研究和整理工作,為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添磚加瓦。
2.發揮宣教職能。近兩年,融合檔案和史志宣教職能,縣史志檔案機構累計在各級各類媒體刊物上共發表280余篇信息、新聞和論文。浙江電視臺新聞頻道《跟著檔案去旅行》欄目三次走進松陽,拍攝播出“松陽石倉契約篇”“松陽芳溪堰治水篇”“傳承浙西南革命精神 推進紅色價值轉換”“探訪江南秘境的一抹茶香”四期專題片;《文化匠人,打造鄉土文化傳承活樣本》在省聯誼報頭版整版刊登;配合縣委宣傳部推出線上視頻“古城故事會”欄目,史志專家變身“主播”講述松陽故事,廣受好評;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現松陽本土文化,出品《紅色浙西南》《清廉樟溪》等繪本,開展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為松陽原創高腔紅色革命題材劇《箬寮風雷》《紅色浙西南》和越劇《張玉娘》提供史料,參與完善劇本,三劇均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
3.助力文旅項目。主動融入縣域治理,助力文旅項目。參與老郵電局、文里區塊、王景紀念館、張玉娘詩文館、松陰溪水文化布展等文旅項目的利用、設計、評審,豐富了松陽旅游文化內涵。
方志的文化底蘊不言而喻,它是記載一地之地理、沿革、風俗、教育、物產、人物、名勝、古跡以及詩文、著作等的歷史百科。方志部門理應在文化領域占領高地。
1.指導傳統村落文化挖掘。松陽歷史上是州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至今保存著百余座風貌完整、古色古香的傳統古村落。通過地方志資源對村落文化進行挖掘整理,松陽縣陸續申報中國傳統村落,至2021年已有75個村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成為全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范縣、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試驗區,是華東地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體系保留最完整和鄉土文化傳承最好的地區之一。縣地方志部門對各村莊的歷史文化與現實情況的特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指導各村深入挖掘當地名人名史名跡、村史沿革重大事件,梳理村落文脈,展現鄉風民俗,凸顯傳統村落文化特色內容,打造特色品牌。通過挖掘整理,為傳統村落文化和傳統村落申報提供了豐富的文字資料。
2.參與鄉村博物館布展。根據志書、譜牒、文告、契約等歷史文獻資料,找尋松陽文化“因子”,為生態(鄉村)博物館的布展提供可靠資料。如契約博物館、松陽非遺館、茶葉博物館、航運博物館、松香博物館、蠶桑博物館、二十四節氣館、平田農耕館、客家文化展廳、紅糖工坊、白老酒工坊、豆腐工坊等,使人們深入了解相關館藏發展脈絡、地方特色。
3.助力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自2013年松陽縣啟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程以來,縣地方志部門先后參與了70多座文化禮堂建設,直接負責部分村莊文化禮堂的展板制作、規劃布局、文字組織和資料整理等。同時,向各村贈送編輯出版的各種地方文史書籍,充實農家書屋藏書。把農村文化禮堂作為弘揚主流價值的綜合性文化載體,打造成為農民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此外,還幫助打造望松街道吳弄村、赤壽鄉梧桐口村、大東壩蔡宅等古村文物館建設。
修志問道,松陽關注其“人”。“人撰志,志育人,書傳世。”志載的名人、撰志的方志人、讀志用志的普通人,都是地方志工作關注的對象,松陽縣史志檔案機構用情傳播他們身上發生的生動故事,致力做方志守舊人、傳承人、創新人。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方志事業若不守舊,方志學、譜牒學若不遵照特有體例,則容易脫離方志正確發展軌道。縣史志檔案機構一方面指導編纂部門志、鄉鎮村志等一大批史志類地情資料文獻,幫助《交通志》《軍事志》等部門志落實編寫人員,促進松陽史志及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開展,更好地服務松陽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發揮方志之理論優勢,指導新時期譜牒編修,如建議白沙程氏、清源坌熊氏、桐溪葉氏、黃圩黃氏按體例修譜,使其體例愈加完備,記述愈加公允,史料價值愈有意義,使得方志學與譜牒學共促共進。
松陽歷史悠久,但檔案資料多次被毀,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夕,民國縣政府絕大部分檔案被燒毀,遂昌、松陽并縣分縣,又損毀了一部分檔案,使松陽史志資料出現斷層和空白。縣史志檔案機構堅守歷史責任,克服重重困難,到遂昌等周邊地區查閱相關資料,向各級組織、社會各界廣泛征集資料,包括以松陽縣人、事、物為對象的各種書籍、刊物、圖表、照片、視頻。同時打破唯身份、唯職稱、唯學歷、唯資歷論的人才觀念,把能夠吃苦耐勞、有史志特長的人,愿為田園松陽文化發展做貢獻的人,以多種形式充實到方志隊伍中來。機構合并后,將史志業務培訓列入縣委黨校部門辦班計劃,每年組織70多個部門、鄉鎮的史志分管領導和干部進行為期一周的業務知識集訓。鼓勵年輕干部積極參加各類競技平臺的歷練,一名干部參加2021年全市理論宣講大賽暨微型黨課大賽,獲聘“麗水青年說”新時代青年理論宣講團講師。
松陽史志檔案機構破除“閉門修志”的舊觀念,樹立“開門辦志”的新觀念,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編志,與縣文物部門聯合編纂《松陽宗祠志》,與縣老促會合作編纂《松陽革命老區志》。持續提升《松陽年鑒》編纂質量,在實現“一年一鑒、當年出版”和公益版圖片專題化的基礎上,嘗試年鑒志書化,力求體現鮮明的方志特點、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在數字化改革的新形勢下,積極探索方志數字化。建立“松陽地情資料”“媒體看松陽”“新冠疫情防控”“脫貧攻堅”等專題檔案數字庫;主動融入全縣數字化改革大局,尋求部門協同共建,參與松陽縣委組織部牽頭的“點亮古村落”數字應用場景建設,加入“鄉村記憶”板塊,吸納各鄉村檔案和歷史資料,方便受眾查閱了解村容村史村務;在松陽縣檔案館新館建設項目中考慮設立松陽地情展閱中心,推動檔案史志從部門空間走向公共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