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明,張 鯤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202 1年3月11日,第 十 三 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該綱要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穩步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規模。1998年,教育部出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我國高等教育擴招運動從此開始。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在招生規模、培養模式、學科專業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到2020年,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已經達到110萬人左右。其中,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培養結構方面,已劃分為學術型碩士、專業型碩士。碩士研究生大幅擴招的背景下,碩士研究生導師數量也相應增加,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標準一降再降,某些高校將具有博士學位的講師也納入研究生導師行列,這在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影響著碩士研究生導師的培養質量。在此背景下,一段時間內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含金量顯著下降,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視,學位論文審核由最初的明審改為單盲審,后又改為現在主流高校所施行的雙盲審機制。
學位論文盲審是指將學位論文的作者和導師姓名等相關信息隱去,送往國內設有相同專業的高校進行同行專家評審,反饋的評審內容亦隱去專家相關信息。通過實施學位論文盲審制度, 增強了研究生的“論文危機”意識,絕大部分研究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撰寫學位論文, 論文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把握研究生培養質量問題至關重要,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關鍵一環,不可否認的是,論文盲審制度提高了學位論文評審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有利于培養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生,但現行的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仍存在一些問題。
評審專家的參選標準需參選人提供自身學歷、職稱、職務、工作單位、研究方向、是否為研究生導師的證明,職稱為副教授以上者基本可進入該平臺評審專家庫。然而,職稱相同的人,其學術水平可能參差不齊,學術造詣可能高低不一。
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盲審專家可按學校性質劃分為綜合性大學專家和專業體育院校專家,綜合性大學的專家又可下分為從事體育專業教學的專家和從事公共體育教學的專家。從事體育專業教學的專家又具體細分為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以及民族傳統體育學等專業。因此,目前評審專家雖數量雖充足,但質量卻難以考究。
我國碩士研究生評價指標體系尚未統一,從教育部和各學校層面來看,雖有碩士研究生培養合格標準,但評審專家對其理解仍有差異。例如,對一篇學位論文的評審可從選題、文獻綜述、論述過程和寫作水平4個維度來分析,但這4個維度達到何種程度為優、良、中、差,全憑評審專家個人定義。評價一篇學位論文至少可以從2大類問題來劃分:論文本身學術質量與作者文字功底水平。論文質量如何,應有統一標準。有些專家以參考文獻不足、語句不通、錯別字過多等問題來否定一篇碩士學位論文,略顯偏頗。從以往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盲審的通過率來看,教授盲審的通過率反而高于講師盲審的通過率,教授更加注重學位論文中的觀點和思想,而講師可能僅僅關注某一理論是否正確。
評閱人自我感覺良好與真實評價結果之間不完全對應,因此其中必然存在不公平的評審。由于多學科交叉融合,體育專業碩士論文盲審過程中,易產生評審專家自身知識結構與所審論文契合度不高的現象,“專家成了雜家”,從而導致一部分專家用自己所缺失的理論知識領域去評審專業性較強的學術論文。例如,某校一篇關于足球教學的學位論文,在盲審時由于盲審專家的理論缺失,誤用了錯誤的理論去否定正確的學術論文,導致該論文進入加審環節,使碩士研究生身心受到雙重折磨,結果又難以令人信服。
現行的盲審評價機制過于單一,部分碩士研究生與導師將盲審意見作為評價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合格的唯一標準。一般完整的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過程應包括開題、中期檢查、預審讀、盲審、預答辯、答辯等基本步驟,而當下高校普遍過度依賴盲審機制,過分夸大盲審結果的重要性,學校與導師之間似乎也達成了某種共識,即盲審通過就約等于準予畢業,其他幾個程序的重要性遠低于盲審。綜上所述,在學位論文盲審如此重要的背景下,評審專家水平良莠不齊卻又肩負重任,在盲審過程中,評判論文的好壞完全依賴專家的主觀意志,有些專家理論體系甚至存在明顯缺失,導致盲審評價機制不夠嚴謹,甚至有失公允。
現行盲審機制下,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選題方面愈發循規蹈矩、墨守成規, 大量的事實案例證明,無創新的選題在盲審過程中“一路綠燈”,通過率更高,但具有創新思維、更先鋒的選題往往在盲審過程中備受質疑,后果就是碩士研究生不敢創新、求穩當頭、缺乏探索,有悖于碩士研究生真正的角色,最終致使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質量大打折扣。
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外審通常分為明審、單盲審、雙盲審3種類型,根據論文評價載體、評審專家選擇、送審渠道、送審機構等將雙盲審細分為多種類型,并認為“第三方平臺式”送審要優于“直接送達式”和“單位互助式”送審。雙盲審成為主流高校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的首選,對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提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于論文盲審送往外校,有利于提升碩士研究生的危機意識,使碩士研究生更有可能潛心科研。雙盲審機制中,評審專家和碩士研究生的相關信息被隱去,大大提高了學位論文評審中的公平性與合理性,但就其本身而言,論文盲審機制終究只是為了更好地保證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手段之一。
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盲審機制亂象橫生,首要原因是對于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審的評價機制沒有一個更為詳盡的評分標準。當下評分標準是針對所有學科碩士研究生制定的,并沒有進一步細化,而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對于受文化熏陶相對較弱的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而言,難以準確甄別碩士研究生是否真正具有科研能力。因此,應建立針對體育專業學科特點而制定的評分標準,打破將外審作為終極結果的現狀。對外審結果的看待,學校應站在客觀角度考慮,畢竟教科書也不一定就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以某高校為例,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盲審結束后,在盲審中沒有通過的學位論文,會即刻請其他評審專家進行二次加審,而這一次論文審核的嚴格度會稍低于第一次盲審,似乎專家達成了共識,手下留情,因此,這樣的加審過程實屬重復性工作,并未起到實質性的作用。針對被否論文,可以建立專家核議仲裁組,該組既可以由各高校自行成立,亦可以由論文盲審的第三方平臺組織成立,仲裁組采取線上或線下方式以會議形式展開討論被否論文的最終命運。倘若按照現行盲審標準,應增加學位論文盲審專家量,一篇學位論文送往十位以上專家手中,相當于實驗中的增加樣本量,使結果更具說服力。
盲審專家庫的建立雖然設立了一定的門檻,但專家水平難免參差不齊。累計3次評判誤差較大的專家,應將其從評審專家庫中移出,并進入評審黑名單。如今,我國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本科生趨于常態化,在此背景下,高校、研究機構作為高水平人才的主要輸出地,因而擔負起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重任。研究生作為培養主體,本身的積極性和學習能力是培養質量能否提高的關鍵。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盲審并非兒戲,不僅碩士研究生自身要承擔責任,而且評審專家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承擔起一定的責任與義務。
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若存在“抄襲剽竊、弄虛作假、一稿多發”等學術不端行為,在懲罰措施上,各單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公開曝光、取消資格、撤銷學位和領導職務等,甚至通過法律手段給予一定懲罰。學位論文盲審可以借鑒科研不端的治理措施,對專家在評審過程中不認真審閱、應付差事、人情“放水”、收受賄賂、評審結果誤差極大等行為進行問責。保證問責制度的規范性,規范問責程序,注意問責尺度適中,避免問責存在隨意性,保證問責過程中的公平性與合理性;務求有效問責,堅持落實問責到人,從評審第三方平臺到工作單位加大曝光力度,層層通報,施加壓力,推動形成恪盡職守的責任氛圍。
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現行盲審制度下,專家評審建議反饋回碩士研究生手中,無論評審結果是否合理,碩士研究生均沒有正規上訴渠道,只能繼續由學院負責教學工作的教師送往其他專家手中進行加審,加審仍未通過者則只能延遲畢業。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和第三方評審平臺應建立健全申訴制度,讓對評審結果存疑的碩士研究生與導師有處可尋,盡量避免產生“冤假錯案”,更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升社會穩定性。
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現行的評審標準可劃分為可量化標準和不可量化標準2種類型。可量化標準大致包含:重復率、字數、格式、語句通順與否以及參考文獻數量是否達標;不可量化標準則包含:選題、論證過程、創新程度等反映論文核心質量的指標。改革現有的標準,對于可量化標準未達標者,評審專家可提出修改意見,不應以此為由直接否定整篇論文。可采用二級標準制,對于具有創新性、發展性、探索性且存在一定邏輯性的學位論文應建立在予以通過的基礎上提出修改建議,旨在鼓勵創新,以免挫傷碩士研究生的積極性;對于選題存在明顯錯誤或無研究意義和價值、論文結構不完整、研究方法使用不正確、邏輯思維混亂的學位論文,評審專家可作出不通過的決定。
現行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基本符合我國研究生培養的實際情況。但任何制度在施行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顯露出某些漏洞,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應與時俱進,從完善評價機制、建立評審專家黑名單制度、落實問責制度、健全申訴制度、明確基本標準等方面,提升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盲審規范性,緩解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盲審過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