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萍
(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無錫 214000)
“以教人者教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些早已內化為教師的道德規范,引領教師不斷提升道德修養的樸實的名言均出自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國早期現代職業教育倡導者陶行知先生。陶先生師從教育大師杜威,回國后根據中國國情,批判性地繼承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1]學者對于生活教育論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在知網搜索關鍵詞“生活教育”,有22000多條記錄,而在知網搜索“職業教育思想”,僅有3196條記錄。本文主要探究陶行知的職業教育思想對當今社會的啟示,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自1912年推翻帝制成立民國政府,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要求社會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這大大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也在體制上保障了民族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從農業到輕工業再到重工業,涉及面粉、紡織、造紙業、發電、船舶,等等,對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這也為培養這一類人才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時代要求。陶行知認為,封建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脫節,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需要培養大批的實用型人才。1916年,陶行知在給黃炎培的信中提道:“國內青年,學成無用,中學畢業就業者僅十分之一,此為國內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法,一在提倡職業教育,一在使普通教育教材與訓練方針,皆能適合于實用。”充分表達了陶行知興辦職業教育的思想。
在他看來,教育來源于生活,教育又服務于生活,離開生活談教育,一切如空中樓閣。生活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蘊含著深刻的職業教育思想。陶行知認為,教育是生活的固有屬性,教育來源于生活。只有依靠生活,通過生活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在于服務生活,在于使生活更加美好;“社會即學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即社會是一所大學校,我們時時在生活,那必然是時時在受教育,那么一切場所都可以看作教育的場所;“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論的方法性問題,他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情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件事情。從方法上看,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必須根據做的方法,做法是學法和教法的依據。生活教育論其實就是“大職業教育論”。現代職業教育要求教與學扎根于生活,在做中學,在做中教,教育是為職業服務的,兩者不能斷然隔離,學成才能解決社會之事。
隨著陶行知教學和辦學經驗的不斷豐富,其發表了《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正式提出職業教育思想,這也為當時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才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育方向。陶行知的職業教育思想在當代依然熠熠生輝,為高職教育的改革和實踐提供理論依據與道路。
在《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道:“職業作用之所在,及職業教育主義之所在。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以生利為主義……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故凡生利之人,皆謂之職業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謂之職業界中人。”他認為,職業的本質是生利,故職業教育的本質是教人生利。這是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最重要的區別。所謂生利,就是對自己、對他人乃至整個社會起到正面的作用,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產生正的外部性,這個外部性促使整個社會的福祉增加。那怎樣才能生利,從而增加整個社會的福祉呢?他從師資、設備、課程、學生四個維度入手來解決問題。
既然職業教育以生利為主,那么符合職業教育的師資便顯得尤為重要。陶行知認為,有生利的經驗、學識,懂得生利的方法,這三者不可或缺。可是在當時的教育大環境下,很多教師并不能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那么寧愿留下經驗豐富的老師,“經驗尤為根本焉”。這與當前職業教育理念不謀而合。職業教育目的是為培養社會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適合的人才。若是教師自身缺乏該行業的實踐經驗,一切教學都只能是紙上談兵。[2]
職業教育是為培養專門人才服務的,須有相應的教育設備來輔助。陶行知說,“必先有種種設備,以應所供各業之需求,然后師生乃能從事于生利,否則,雖有良師賢弟子,奈巧婦不能為無米之炊何”。職業教育的種種設備,主要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學校用自有資金購買,存放于學校,可用于直接教學的;另一種如捐贈,如企業購買在適當時候借與學校,等等。陶行知更加注重第二種職業教育設備,這與他強調利用一切社會力量來辦學的思想是一致的。這點與現代職業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如金融專業,需要銀行和證券炒股仿真系統進行實訓教學。在“互聯網+”時代,一些流程和系統的更新速度很快,學校不可能時時更新購置,但可以借助和企業合作,利用企業雄厚的資金優勢開展教學,這樣既可以豐富學校的教學資源,又能讓學生提前熟悉和適應企業環境,一舉兩得。
陶行知對職業教育的課程、學制、教學方法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方式。他認為應以“一事始終為一課”,學完一事再學一事,以每課為一生利單位,每一課“以充分生利為標準”,他強調充分利用時間,正副業兼修,以求多方面發展,充分生利,“年無廢月,月無廢日,日無廢時”,充分為社會服務。為了服務生利這一宗旨,陶行知先生還借鑒歐美職業教育經驗,提出了小班制教學,“按事施教”,更多地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結合新時期對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在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接受知識教育,更應貫之以德育。
陶公考察了當時的教育現狀,認為當時學生要么選擇專業不謹慎,要么選擇的工作不適合自己,他認為應該選對專業,選對工作才能生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只能是強扭的瓜,結不出甜美的果實。職業教育的落腳點是學生,教師應當認真分析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用興趣去引導學生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是否生利,是否能為社會做貢獻,和教師的引導關系很大。學校在開設既定專業的前提下,可以多方面挖掘選修課、社團等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職業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活教育論的具體體現,即陶先生所說的“生活為全體,職業為部分;教育為全體,職業教育為部分”。在探討職業教育生利思想之時,還必須聯系生活教育論,否則就不完整,就會片面,難以把握職業教育思想的真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8年1月)中提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強職業教育,培養經濟發展需要的大批技藝精湛的勞動者,教師隊伍的力量不可忽視。根據陶行知先生職業教育教師培養的思想,教師要有經驗、知識和方法,這與我們現在提倡的雙師型教師不謀而合。所謂的雙師型教師,指既能教學,又有實際操作經驗,這不是簡單的知識和操作的疊加,是知識和能力的有機融合,知道如何做,也知道如何教、怎么教。
陶行知認為“以教人者教己”,意思是“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要教大家,首先就是要教會自己。針對目前職業學校普遍缺乏雙師型教師這一現狀,學校應從兩方面著手。[3]
一是主動“走出去”。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國際合作的加深,很多行業瞬息萬變,如財經商貿類的稅法就經歷了幾次大變更,金融業的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為銀保監會,監管體制的變更帶來的是行業的巨變,而一些教材涉及的相關知識并未更新,或對應不上企業里的實際操作。職業教育是為社會提供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更應該站在前沿。作為授課的老師,必須及時掌握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要主動走出去,利用寒暑假積極去相關企業實踐,用企業學到的知識結合課堂實際,更好地傳道授業解惑。
二是積極“引進來”。在學校制度層面,一方面可以改革人才引進制度,為學校引進技術人才創造條件。近年來,有很多從學校技能大賽一路走到市賽、省賽及國賽的學生選手,畢業后去大學深造后又被學校返聘,雖然他們是中考的失利者,但誰又能說他們的人生不精彩呢?他們回到學校后,對職業院校的一些課程上手更快,應讓他們來傳授知識,傳播他們在職業教育領域獲得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和完善企業高技能人才來學校兼職授課的制度,本校教師通過與之交流切磋學習,提升自身實踐技能,培養學生專業素養。
“走出去”是為了解放思想、打開視野,扎實基礎,而“引進來”是為了借力發展、與時俱進,不斷升級。
職業教育要發展,必須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必須讓學生扎實掌握實打實的技能。根據陶行知的理念,教學要輔以設備,才能發揮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做中學,在做中教,寓教于學。他認為社會上的設備比學校自籌更為實用,因為這不僅節約了學校經費,也能時時更新,但借用社會設備,必須加強校企合作。
一是組建課程開發團隊。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實用型人才,更好地為企業服務,而企業若要減少人才進入企業后的適應成本,就要和學校聯合培養學生。校企聯合,可以合作開發實踐技能強的教學科目,如焊工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將崗位需求、職業的要求、產業訴求有機結合,實現產業和專業對接,理論和實踐對接,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的對接。
二是構建長期共贏機制。如果組建課程開發團隊更多受益的是學校,那么構建長期共贏機制可以側重于企業利益。當前教育部正在主推“1+X”證書制度和終身教育理念,企業的員工從學校畢業后,在后期的工作也迫切需要理論知識和學歷的提升。職業院校應該開設職工大學,為這部分人員建立后續培訓渠道,設立學分制銀行,促進員工進一步將理論知識轉為實踐技能,增強企業各項綜合實力。
目前的教育供給側改革、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等措施,都是職業教育借社會力量辦學,使教學與生產,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不斷提高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增強崗位的針對性,使學生畢業即能勝任工作,實現教育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吻合。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職業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理論與實踐脫節,職業教育異化為“學歷教育”“升學教育”,嚴重偏離了職業教育的正確方向。陶行知倡導生利主義職業教育,他把教人生利和教人創造聯系起來。教育者應強調課程之間的聯系性、系統性,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塑造性格,培養能力。他曾用面包與水仙花來比喻職業教育中的學術與德育之間的關系。職業教育的學生要有面包,因為職業教育目的就是為社會提供人才,教會學生“找飯碗”的本領,職業教育也需要滿足學生終身教育的需要,心中要永遠有一株水仙花,找飯碗容易,但是“造飯碗,選飯碗”就是考驗教師與學生的真本領了。職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雙重飛躍,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時至今日,陶行知的職業教育理念依然讓人深思,若按照其思想,則不難實現“國無游民,民無廢才,群儒可濟,個性可舒”的理想社會狀態,這也正是當代職業教育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