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靈
(中共永州市委黨校,湖南 永州 425000)
202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正式施行,這是一部事關人民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從搖籃到墳墓守護人一生的法典巨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民法典》是一部基礎性法律,它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愿,滿足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權益,深刻詮釋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思想。[1]
原《民法通則》將“財產關系”放在前面,因為當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那時候主要致力于解決“有沒有”的問題。[2]而現(xiàn)行《民法典》將“人身關系”放在前面,是因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時候主要立足于解決“好不好”的問題。這樣一個位置的變化,不僅僅是順序的變化,而是更加體現(xiàn)了對人身自由、人格尊嚴愈加的尊重。
《民法典》最大的創(chuàng)新和亮點是將人格權獨立成編,這在世界民法領域也屬于首創(chuàng),為世界民事立法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相比之下,在外國民法典中,不管是采用三編制的《法國民法典》,還是采用五編制的《德國民法典》,包括后來的《日本民法典》都沒有將人格權獨立成編。而我國《民法典》獨樹一幟,突出強調了“人”的重要地位,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之上。人格權的獨立成編既蘊含了深層次的人文關懷,也體現(xiàn)了對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全面保護。[3]
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到的賣房、裝修、辦理貸款、推銷保險等騷擾電話,讓人不勝其煩。還有更嚴重的“人肉搜索”讓人遭受網(wǎng)絡暴力、針孔攝像頭偷窺防不勝防、個人信息泄露之后遭遇的精準詐騙等等也時有發(fā)生。在網(wǎng)絡和信息時代,網(wǎng)絡侵權案件越來越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個人隱私受到侵犯,個人信息遭到泄露。但是,在《民法典》施行以前,我國法律上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什么是隱私,什么屬于個人信息,導致法院在審理網(wǎng)絡侵權案件時,往往因為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jù),很難把握裁判的尺度,使受害者維權遭遇困境。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和第一千零三十四條首次對“隱私”和“個人信息”作出了清晰而詳細的規(guī)定。“隱私”指的“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這意味著賓館、臨時居住的房間等場所也是“私密空間”,未經(jīng)法定程序,不得隨意進入、拍攝。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人民群眾累積的個人財富越來越多。為了讓“有恒產者有恒心”,《民法典》物權編強調,給予私有財產與公有財產平等的保護。
而《民法典》施行以前,因為對公私財產存在“財產類別不同、法律保護程度不同”的解讀,以致造成了一些冤案、錯案。為了防止冤案、錯案,為了切實保護非公有制經(jīng)濟,保護個人私有財產,《民法典》做了以下規(guī)定:
首先,在物權編對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進行明確界定,這是一個進步。
其次,以前的《物權法》沒有強調對私產與公產的平等保護;而現(xiàn)在的《民法典》第二百零七條規(guī)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突出強調了對私產與公產的平等保護原則,這又是一個重大進步。
網(wǎng)購已成為人民習以為常的消費方式,與人民的生產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隨之而來的,買方和賣方之間產生的網(wǎng)絡交易糾紛也越來越多。針對這種情況,《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等信息網(wǎng)絡發(fā)布要約,對方提交訂單成功時合同成立。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完成支付成功提交訂單以后,與商家就形成了買賣合同關系,既然是合同關系,就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受法律保護,就不是誰單方面想改能改的。《民法典》針對網(wǎng)購行為作出規(guī)定以后,就能讓網(wǎng)絡購物更加規(guī)范、更加合理、更加公平。
在被繼承人財產權益保護方面,表現(xiàn)為遺囑方式的增加:除了傳統(tǒng)的五種方式外,增加了打印遺囑和錄像遺囑,在適應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切實滿足了人民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對于文化程度較低或者意識不太清楚的老年人來講,在立遺囑時就有了更多更合適的選擇。
《民法典》針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最直接最頻繁最密切的熱點難點問題,均作出了積極回應,充分體現(xiàn)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思想。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高樓大廈越來越多,而在高層建筑中發(fā)生的高空拋物現(xiàn)象也日益頻繁,被稱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
《民法典》施行以前,高空拋物案件的取證難、追責難、執(zhí)行難等等問題長期存在。例如,2000年5月11日,重慶男子郝某在小區(qū)樓下被一個從天而降的煙灰缸砸成重傷,差點成為植物人。因為找不到拋物者,法院判決22戶鄰居共同承擔補償責任,每戶補償8100元,共計17.8萬元。然而直到2019年,郝某總共只收到9萬元補償款。
《民法典》施行后,從三個方面完善了高空拋物的責任規(guī)定,更好地守護了人民頭頂安全。第一,將“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規(guī)定為一項法定義務。第二,明確了物業(yè)等建筑物管理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第三,新增了公安等機關及時調查的職責。發(fā)生高空拋物案件,公安機關必須立即介入,依靠公安機關的專業(yè)人員和技術優(yōu)勢開展調查,更容易查清事實找到拋物者。有了這些完善的規(guī)定后,高空拋物的受害者就更容易維護自身權益。
針對“看見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見義勇為到底該不該”的現(xiàn)象,《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設立了“好人條款”:“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意味著好人在做好事的過程中造成受助人損害的不用承擔民事責任,而好人在救助過程中自己受到傷害的又找不到侵權人的,受益人應該給予適當補償,這樣一來就最大限度免除了“好人”仗義出手的現(xiàn)實之憂。
《民法典》還針對“住有所居”問題設立了一個新的權利——居住權。說到“住有所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遭遇這樣的難題:
1.宋大爺老兩口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為了給兒子小宋購置婚房,咬咬牙賣掉了農村唯一的房子,準備用畢生積蓄給小宋在城里購置婚房。買房時老兩口遇到了一個難題:房本寫誰的名字呢?如果寫自己的名字,怕傷了兒媳婦的心;如果寫兒子兒媳的名字,萬一以后小兩口不孝,把老兩口趕出門去怎么辦?
2.老吳是個“空巢老人”,子女都在國外工作,為照顧好老吳,子女們聘請了個保姆。保姆悉心照料老吳10多年,對待老吳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保姆沒有房子也沒有親人,老吳感恩保姆這么多年的悉心照料,擔心自己死后保姆沒房子住,想給她提供一個居所保障。但又怕將房子給了保姆之后子女有意見,弄得親人之間反目成仇怎么辦?
針對這樣的難題,《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條通過設立“居住權”給出了解決方案: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這樣一來,宋大爺老兩口可以在新房上設立居住權,約定住在新房里直到去世,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在房本上寫上兒子兒媳的名字;老吳可以通過在房屋上為保姆設定居住權,在產權不發(fā)生變更的情況下讓保姆有房子住,兒女們也不會有意見。這樣一來,難題就得以解決了。
除此之外,《民法典》還針對離婚冷靜期、高鐵霸座、高利貸、套路貸、孩子給游戲大額充值、新冠疫情防控等等熱點難點問題作出了回應。從內容上看,《民法典》是一部真正的“權利保障書”和“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全方位地保障了人民的權益,深刻詮釋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