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進
(中共撫順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遼寧 撫順 113000)
長期以來,公序良俗原則都被看作是私法自治的規范。對于私法自治的規范很大程度上是現代民法發展的趨勢?,F代民法追求個人利益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價值目標,而公序良俗原則的存在恰好能夠作為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潤滑劑,從而起到調整社會關系、維護公平正義的目的。
1804年《法國民法典》中明確規定了公序良俗原則,隨后德國、日本的法典中也對公序良俗原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最終這一原則被廣泛應用于大陸法系的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李雙元教授表示,在堅持社會本位的現代民法中,公序良俗原則已成為支配整個法秩序的價值理念,是大陸法各國普遍認可的基本原則。[1]隨著各國之間交流的增多,人們越來越重視法律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公序良俗原則很快便在英美法系國家傳播開來。英美法系國家將公序良俗原則規定于本國的法律之中,或運用于具體的司法案件審判之中。但是在英美法系國家中,公序良俗原則換了一個名字,被人們稱作公共政策。雖然名稱有別,但是二者的內涵和本質卻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限制私權利的濫用。
在我國《民法典》施行之前,雖然在原《民法通則》和原《合同法》的法律原則部分規定了涉及“公共利益”或“國家利益”的內容,但這些內容與真正意義上的公序良俗原則有出入。因此,在《民法典》之前,我國的正式單行法律文本中并未出現過公序良俗這一概念,而原《民法通則》第七條所規定的“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則被視為公序良俗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睹穹ǖ洹吩诰幾脒^程中正式采用了“公序良俗”一詞,這才替代了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這一說法。
對于公序良俗原則的概念,各國專家學者尚未達成共識。因為公序良俗原則內涵和外延的彈性很大,難以界定出公序良俗原則的邊界。筆者認為,公序良俗原則是指國家社會的一般利益與一般道德,它主要體現在一國現行法秩序之中,同時包括整個法秩序的價值理念與規范原則。
不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都認為公序良俗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共秩序,二是善良風俗。
1.公共秩序
作為公序良俗原則重要方面的公共秩序,它是指社會的一般利益。公共秩序源自《法國民法典》。傳統的民法強調個人本位和私法自治,并且傾向于對法的形式正義的維護,而《法國民法典》卻率先打破了這一思維定勢,將個人約定不得違反公共秩序寫入了法典之中。新事物的發展壯大總是伴隨著舊事物的阻止和抵抗?!斗▏穹ǖ洹愤@一空前的舉措也不例外地受到了當時法國權威法學家的阻止。這些權威法學家們難以接受公共秩序干預司法自治、侵犯個人自由,因此他們盡可能地將公共秩序解釋在極小的適用領域內,以使其沒有存在空間。隨著近代民法向現代民法進行演變,公共秩序更傾向于對實質正義的保障,因此公共秩序最終成了公權力限制個人權利擴張的極為有效的方式。
2.善良風俗
善良風俗是指一般的道德規范。善良風俗最早出現于羅馬法的規定。在制定法還不發達的時候,人們主要利用在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習慣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F今,制定法發展非常迅速,但是我們仍然不能摒棄長期存在的風俗習慣,大量存在的風俗習慣仍然是彌補制定法滯后性、降低司法成本的重要手段。在此,風俗習慣形成的法律原則和社會道德的界限十分重要。善良風俗來自道德但又不同于道德,它已經是道德的法律化,因此善良風俗的特點更多的是在法秩序中,而不是在道德秩序中。根據我國《民法典》第十條的規定,它將公序良俗作為習慣的限制條件,反推可知,至少部分習慣能作為公序良俗的內容。[2]
公序良俗原則的內涵和外延非常豐富,這與它的產生、發展和確立密不可分。
俗話說“言必稱羅馬”,我們同樣能在羅馬法中找到公序良俗原則的身影。羅馬法對公序良俗原則的規定主要表現在羅馬法的法律理念之中。通過存在于法律理念中的公序良俗原則,羅馬法在債法和婚姻法中都將公序良俗原則做了具體的規定??梢哉f近現代民法中公序良俗原則的相關規定絕大部分都來源于羅馬法。
日耳曼法不僅受到羅馬法和教會法的影響,更受到了習慣法的影響,因此日耳曼法具有很強的道德性。日耳曼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的理論與規定主要表現在法律觀念中的道德與秩序理念,因此道德和秩序對于日耳曼法十分重要。不僅如此,日耳曼法還主要側重于對公共秩序這一價值理念的追求,日耳曼法強調個人必須服從于集體,這一點與公序良俗原則限制個人濫用權利的初衷不謀而合。
公序良俗原則的最終確立是在《法國民法典》中?!斗▏穹ǖ洹穼τ诠蛄妓自瓌t采取的是系統性的規定,而《德國民法典》則是以一般條款的形式予以確立。隨后,大陸法系國家紛紛開始效仿,我國也不例外。結合我國古代禮法并舉的事實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就存在公序良俗原則,并且它對于我國古代國家治理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毋庸置疑。
公序良俗原則不僅在大陸法系國家存在,同時也被英美法系國家借鑒。雖然英美法系國家運用的是“公共政策”一詞,但追根溯源,其與“公序良俗”制度的內涵如出一轍。英美法中,公共政策通常用來評價合同的可實施性,即合同不得違反法律或者公共政策,否則會被法院認定為無效合同。由此可見,在英美法系中,合同自由必須要考慮公共政策的影響。
公序良俗原則建立的初衷,就是對契約自由予以限制。隨著現代民法的發展,公序良俗原則的內涵已經得到了很多國家的認可。理論界也逐漸接受其作為限制私法自治的一道防線。這種轉變主要是基于公序良俗原則外延的擴展。目前,我們已經將公序良俗原則的適用范圍從傳統的政治公序,擴展到了經濟領域,公序良俗原則對于經濟公序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
從經濟上說,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了市民社會,市民社會不同于政治國家。在市民社會中,個人權利受到尊重,但是個人權利不是無限的,它必須受到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限制,而公序良俗原則是平衡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從文化上來說,我國自古就注重道德教化,古代的法律也呈現出倫理法的色彩,公序良俗原則這種法律化的道德準則比較容易被接受。從現實條件看來,在現實中,法律總是帶有一定的滯后性,而公序良俗原則能夠作為確定行為正確與否的依據被人們用以彌補法律具體規定的缺失。據此,我國《民法典》公序良俗原則正是在上述條件均具備的情況下產生的。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人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很難突破現有的經濟、政治制度等限制來制定法律。因此,在法律制定出臺的同時,法律必定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滯后性。法律原則的不確定性使其能彌補成文法的不足,從而矯正形式正義的偏差,真正實現實質正義。法律原則作為規則和價值觀念的匯合點,它反映了社會公眾的基本價值觀。這也就決定了法律原則在彌補法律漏洞、克服法律的局限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國《民法典》中確立公序良俗原則,對于引領立法價值導向,填補法律漏洞,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民法基本原則既然均具有溝通法律和道德的功能,在特定情形下都可將道德引入法律,司法者在適用基本原則時,就不能以其主觀價值為準,而應要參酌社會公認的客觀價值。[3]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公序良俗原則就賦予了法官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權。如何確定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限度,一度引發了人們的討論。目前,在判案過程中,大多時候要法官作出判斷。在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原則能夠很好地解決法官判案的尷尬,特別是公序良俗原則的出現,對于處理好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民法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勇擔時代使命,確立了公序良俗這一重要原則,對于確保國家社會利益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