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洪
(深圳市急救中心,廣東 深圳 518035)
在2018年6月27日《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于當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深圳利用特區立法的優勢,為醫療急救工作提供法治“護航”的舉措。
目前關于醫療急救的立法相對薄弱,當時僅有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3年11月發布的《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雖然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基本原則、總體要求、主要制度作了規定,但總體而言內容較為原則,且缺少專門針對院內急診工作的管理和規范。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結構的變化,醫療急救存在的急救網絡不完善、管理機制不健全、資源配置總體不足且分布不均、急救程序不順暢等問題日趨顯現[1],已嚴重影響到全市醫療急救保障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有必要通過特區立法建立一套與實際需求相適應的醫療急救管理規范。
通過特區立法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急救,加強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宣傳培訓,從而全面提高社會公眾的醫療急救意識和能力。
《條例》對院內急救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使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做到無縫銜接,同時擴大了急救工作參與主體的范圍,除衛生主管部門和醫療機構以外,將各級人民政府、紅十字會、各類媒體、學校、交通樞紐、醫療急救志愿者組織都納入急救工作的規劃,使得急救工作開展不再局限于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形成了政府、醫療機構與社會的三者合力。真正意義上達成了全民全社會參與的大急救概念。
圍繞立法工作,工作小組深入開展調研論證工作的同時廣泛征求社會民意。
廣泛收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部分省市的院前醫療急救法規以及國外的一些急救立法情況,認真學習研究國內外先進立法經驗,總結匯編形成了《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立法背景資料》。充分收集相關業內人士對于急救立法的建議。對我國多地進行學習考察,充分掌握不同地區急救業務及管理工作的開展情況。
利用急救醫療高端論壇在深圳召開的契機,通過調查問卷、交流探討等方式征求院前醫療急救行業專家對《條例》的意見和建議。先后四次分別由深圳市衛計委、深圳市法制辦、市人大分公開征求意見。積極開展各項急救立法的普及工作,如開展醫客沙龍、辯論賽等,并舉行了全國首次微信聽證會,加深居民群眾對急救立法的了解。
《條例》共分為七大章,七十九條,主要涵蓋了醫療急救網絡、急救人員、急救秩序、保障與評估及法律責任等五大方面。
具體內容涉及完善醫療急救網絡布局,醫療急救隊伍強化,推行院前醫療急救分級調度,細化患者送院救治原則,規范院前急救車輛的使用,健全院前和院內急救銜接機制,調整醫療急救醫保支付方式等多個方面。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及社會老齡化的加速,原有的社會急救醫療網絡結構已無法滿足新時期的社會急救服務的需求。原來醫院想參與急救網絡,必須由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加入”,這讓很多民營醫療機構望而卻步。
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共同把急救網絡的“蛋糕”做大,《條例》把“指定加入”模式調整為“法定加入”+“主動加入”。即各級公立綜合醫院和符合標準的公立專科醫院必須“法定加入”,而符合標準的非公立醫療機構也可以“主動加入”。
增大了院前急救工作的醫師執業范圍。執業范圍可為急救醫學專業或非急救醫學專業的臨床類別或者中醫類別的醫師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
新設醫療救護員崗位。由于風險大、待遇差、晉升空間有限等困境,目前我國院前急救醫生嚴重不足、流失率高。為此設立了醫療救護員崗位,在非緊急的情況下代替醫生的部分急救職能。
規定副高級技術職稱醫師的聘任條例,緩解急診醫生緊缺局面。設立急診科室的醫療機構聘任臨床類別為內科、外科和兒科專業副高級技術職稱醫師的,聘任前該醫師應當具有連續從事醫療急救工作六個月以上的經歷。不僅能解決急救醫生荒,還能有效快速提高內科、外科、兒科醫師的醫療急救能力,從而提高醫院整體醫療急救水平。
出車也要“分級”,不是每次都要派醫生。隨車的醫生如果只是去處理簡單的中暑等情形,可能會浪費寶貴的醫療資源。為此,引入分級調度系統,120接報后,先評估患者的病情,屬急危重癥則安排醫生出診,如果病情輕微,可只安排護士或者醫療救護員前往。
患者送治醫療機構的決定權從院前急救人員調整為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車輛和醫療急救人員要統一根據市急救中心的分級調度指令,將患者送往指定的有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從而避免選擇送治醫療機構的隨意性,也有利于全市醫療急救資源的統籌安排。
120救護車把患者送到哪里,要不要聽患者的?一直以來,這個話題都爭議不斷,也時常發生糾紛。在由市急救中心統一調度的基礎上,提出可以“兼顧患者意愿”,規定除了患者有生命危險、需要隔離治療等五種情形外,醫療急救人員可以聽從患者或者其近親屬要求,將患者送往其指定醫療機構,但應當提前告知風險,由患方或者其近親屬簽字確認,并告知市急救中心。
目前的法律法規缺少對院前院內急救銜接的規定,在實際工作中,時常會發生醫療機構不及時接收患者,甚至扣押急救車輛擔架車的情況,不僅影響了患者的及時救治,也導致急救車輛不能及時返回待命。對此規定接診醫療機構應當與市急救中心建立醫療急救工作銜接機制[2]。
急救網絡醫療機構應當保證院前急救車輛每天二十四小時待命,因院前急救車輛年審、維修、保養需要停用的,應當提前向市急救中心備案。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調用院前急救車輛。因重大社會活動醫療急救保障工作需要調用院前急救車輛的,應當提前三日向市急救中心提出申請,由市急救中心按照市衛生行政部門的相關規定予以調配。
急診費用可按住院標準“報銷”了。如果患者需要住院治療,這一部分費用將納入該次住院費用,按住院待遇進行醫保支付,相當于提高了報銷比例,減輕患者的負擔。
醫療急救設備和器材配置規劃。近年來,深圳街頭屢屢發生有人心臟驟停倒地猝死的事件。在專業急救人員到來前,如何抓住黃金時間搶救患者?規定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等醫療急救設備和器材的規劃,并鼓勵社會力量在人員密集場所配置AED等急救設備。
醫療急救服務保障。重大社會活動承辦者應當將醫療急救服務保障措施納入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為活動參與者提供醫療急救服務保障等規定[3]。
學校等公共場所開展醫療急救培訓教育。各級學校、特定行等要普及員工的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
市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成立由行業協會、醫學專家和市民代表等組成的評估小組,或者委托相關專業機構,每年對本市醫療急救工作進行評估并形成評估報告。
提高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改善現有法律責任較輕、存在一定空白的現狀。根據公立醫療機構和社會辦醫療機構的不同,分別設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對公立醫療機構增加對其相關責任人員予以行政處分的規定,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增加暫停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