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杰 江棟宇
(福建信海律師事務所,福建 廈門 361004)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為了滿足靈活短期業務的需求,平臺企業雇傭大量靈活就業人員,新型“網約工”職業應運而生。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的數據,中國勞動人口的總數不到9億,2020年中國靈活就業從業人員規模已達2億人左右[1]。通過網絡平臺快速實現供需匹配,更加獨立自由地去完成碎片化、一次性任務的新興經濟模式——“零工經濟”時代已經到來。
“零工經濟”用工模式主要分為“眾包經濟”及“按需經濟”。“眾包經濟”即“網約工”接受平臺的工作任務,完成后交付,取得工作收入;“按需經濟”即在特定的物理位置,“網約工”與服務接受者經應用程序接洽工作并按需完成工作,實現了“工作和服務供需間的高速匹配”[2]。“網約工”基于不同的平臺、不同的服務受眾,產生了許多新型的用工模式。
互聯網平臺與“網約工”雙方形成勞動關系。互聯網平臺對“網約工”工作管理,繳納社會保險。“網約工”的工作內容相比較傳統用工更加自由、靈活,“網約工”系長期并穩定地從事這份工作,雙方的權利義務較為明確,雙方勞動關系受到我國相關勞動法律保護,企業的用工風險較低,但成本相對較高。如:專職外賣員、專職網絡主播等。
互聯網平臺將一部分的“零工”對外打包給區域加盟代理商,互聯網平臺與“網約工”雙方之間不產生關系,互聯網平臺與加盟代理商形成合同關系。此種模式互聯網平臺與“網約工”沒有直接聯系,通過部分讓利給代理商,由代理商對接“網約工”。對于平臺來說此種模式下用工的勞動風險降低。如:某快遞品牌在某特定區域形成的加盟代理站點,分揀的快遞員與平臺沒有直接法律關系,在很大程度上用工風險轉嫁給了加盟代理商。
互聯網平臺將工作任務發布,“網約工”可以直接接受任務并完成,“網約工”可以由自己決定在何時、何地接受任務。平臺減少對“網約工”工作的管理和指揮,“網約工”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工作內容,同時獲得更高的報酬。平臺與“網約工”之間形成的可能是定做、承攬、勞動等法律關系。例如:一家公司在某個階段需要設計,公司一般不會專門設崗位,通過互聯網平臺此種模式可以篩選其所需的“網約工”,通過線上或引進短期專業“網約工”即可完成設計任務。
互聯網平臺作為居間者,平臺接收并提供“網約工”及服務接受者的信息,提供相應的機會或者媒介。平臺與“網約工”之間存在中介關系而不存在勞動關系。該模式下平臺用工風險較低,平臺需要維護和管理“網約工”與服務接受者之間的交易,平臺不對“網約工”進行勞動管理。
筆者從“威科先行法律庫”中,在“關鍵詞”中輸入“網約工”,共搜索得到74個案例(檢索日期為2021年5月25日)。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網約工”主要涉及的案由為:“侵權責任糾紛”“人格權糾紛”以及“勞動爭議、人事爭議”。經對上述案例進行深度分析,“侵權責任糾紛”和“人格權糾紛”主要涉及“網約工”的核心法律問題是:“網約工”發生人身侵權事故導致他人損害后,是否由用工平臺承擔責任;而“勞動爭議、人事爭議”主要涉及“網約工”的核心法律問題是“網約工”與用工平臺之間是否構成勞動關系。
如上所述,在“網約工”的四種用工模式中,“直接雇傭”和“勞務外包”的勞動關系較為清晰,“中介服務”中因“網約工”與平臺不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被認定為勞動關系的可能性較小。因此,該兩個問題的核心焦點即是,在眾包模式下,“網約工”與用工平臺之間是否構成勞動關系?
根據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并結合國內法院“網約工”確認勞動關系的裁判理由,從以下幾方面判斷:
在主體資格方面,主要審查雙方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主體資格,也即用工平臺是否具備相應經營資質,是否取得營業執照;對于“網約工”一方則需審查是否符合勞動者的條件,如具備相應年齡、體力、智力以及行為條件。
在勞動關系合意方面,主要看用工平臺與“網約工”有無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過程,有無訂立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的基本合意,雙方是否有簽署相關的協議,協議的條款是勞動關系,抑或是合作、承攬等其他法律關系。
在人身從屬性方面,要滿足用工平臺控制勞動者工作意志這一實質要件。主要看“網約工”是否接受用工平臺的管理,接受其規章制度的約束。“網約工”的報酬沒有固定工資,是否根據接單數量多少發放相應報酬等。
在主營業務組成方面,主要考慮相應服務是否屬于用工平臺的經營范圍,“網約工”提供的服務是否是用工平臺業務的組成部分。
風險防范是讓企業明確平臺與“網約工”之間的法律關系,根據企業的性質及需求來防范不同法律關系之間的風險。
首先,平臺企業應當注重勞動者人身損害相關的風險,可以通過現有勞動保障體系保障勞動者,解決企業的相關風險。平臺企業也可以不直接與“網約工”形成勞動關系,通過商業保險等方式來提供保障。其次,平臺同相關的人力資源公司合作,將勞動風險轉移給人力資源公司,由第三方負責管理“網約工”,平臺企業不直接與“網約工”產生法律關系。
“網約工”不同于傳統的工作模式,許多工作可以在線上完成,無需坐班,工作自由,自己選擇任務并完成,本質上是承攬、合作等關系,且發生勞動風險的可能性較低。為避免被認定為勞動關系,平臺企業應當明確雙方之間屬于非勞動關系,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潤分配機制,平臺不是對“網約工”進行勞動管理,合同中不約定上班的時間、底薪獎金等。“網約工”是為服務接受者提供勞務,平臺不向“網約工”支付報酬,系服務接受者支付。
一方面,完善平臺線上系統,能夠將不法侵害防患于未然。對“網約工”進行一個前期資質的審核,根據不同企業的要求提高相應的安全系數,保證在“網約工”提供服務時,不會造成他人的財產損失和人員損傷。另一方面,提升平臺的評價和懲罰體系,及時反饋讓服務接受者和“網約工”能夠在平臺上穩健發展,并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平臺企業與“網約工”之間的法律關系需要相關政策和法律、所依據的事實、了解當地法院的裁判尺度進行綜合認定。平臺企業應保持法規和政策的敏感度,適時調整相應用工戰略,以實現合法和合規下的穩健經營。
互聯網、數字技術和AI的迅猛發展,外賣配送、網約車等“網約工”新就業形式層出不窮,平臺企業需根據企業的發展和自身情況等因素,與時偕行、創新賦能,適時采用合法、合規、成本適當的用工模式和發展戰略,平衡用工成本并降低用工風險,從而才能在技術革命的浪潮之下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