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儉
(浙江金威律師事務所,浙江 臺州 317100)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夫妻離婚時應簽署書面離婚協議,協議應載明雙方自愿離婚的意思表示,還應對未成年子女撫養、夫妻共同財產及債權債務處理等事項作出約定。實踐中,較多夫妻在協議離婚時,基于多方面原因考慮,會在離婚協議中約定將雙方共有的財產共同“贈與”子女,但在離婚之后,作為贈與人的一方因反悔而提出要求撤銷贈與的情形也是屢見不鮮。因該類糾紛案件涉及婚姻、合同、物權等多種法律關系,實踐中又缺乏明確的裁判依據,導致法院的裁判結果也大相徑庭,“同案異判”的現象時有發生,損害了司法權威與公信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討相關法律適用問題。
對于夫妻在離婚時約定將共同財產贈與子女的性質認定問題,學界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一般贈與說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夫妻在離婚協議中約定將財產歸于子女,本質是夫妻雙方就特定財產所作出的贈與意思表示,具有無償性、單務性的特征,符合贈與合同的構成要件,應按贈與合同的法律關系予以處理。
2.目的贈與說
目的贈與說是在一般贈與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該類條款是夫妻雙方以離婚為目的,將夫妻共同財產贈與子女的行為,是有目的的贈與。
3.利他合同說
所謂利他合同,是指雙方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一方直接向第三方給付的合同。夫妻雙方在離婚協議中約定將財產給予子女,實質上是約定向第三人(子女)作出給付的合同,該合同為第三方(子女)設定了利益,因此,屬于利他合同的性質。
4.離婚協議整體說
此觀點認為,離婚協議中將共同財產贈與未成年子女的約定與解除婚姻關系、子女撫養、共同財產分割、共同債務清償、離婚損害賠償等內容互為前提、互為結果,構成一個整體,是“一攬子”的解決方案[1]。不能將財產贈與條款單獨定性,將任何條款單獨割裂開來,可能都會影響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
筆者認為一般贈與說將離婚協議中的條款視為一般的贈與合同,忽略了離婚協議的身份屬性,偏離了婚姻家庭的倫理屬性,且也不能解釋在子女未作出接受贈與的意思表示時,贈與合同如何成立的問題,因此,一般贈與說無法成立。
目的贈與說不符合離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實踐中,固然有部分夫妻在協商離婚時提出以財產贈與子女為條件,但此種情況畢竟只占其中一部分,還有部分夫妻,是出于對子女補償或為子女未來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等各種原因所作的主動贈與。因此,目的贈與說存在著范圍的局限性。
根據利他合同的基礎理論,“補償關系”是合同的構成基礎,合同雙方往往存在債權債務關系,只是其中本該接受給付的一方將合同利益直接讓渡給了第三人,由另一方直接向該第三人履行給付義務,這個顯然不符合離婚時夫妻雙方的法律關系。
筆者比較贊同整體說。離婚協議中的財產贈與條款作為離婚協議中夫妻共同財產處理的一種形式,與夫妻解除婚姻關系的意思表示、子女撫養權的歸屬、債務承擔等諸多內容共同組成一個整體,各個條款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利益交織關系且不可分割,將離婚協議的任一條款進行單獨評判都可能會損害離婚協議的整體性。離婚協議整體說,既尊重了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又考慮了離婚案件的特殊性,相較前述幾個觀點,更具合理性。
在離婚登記后,離婚夫妻一方因反悔而要求撤銷贈與子女財產的條款,該撤銷主張是否應得到支持,也存在比較大的爭議。
學界中支持可撤銷的觀點,認為離婚協議中所涉及的財產糾紛,應當適用合同法律關系進行處理。《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條的規定,同樣也適用于在離婚協議中贈與子女財產的情形,在離婚夫妻雙方將財產權利轉移給子女之前,作為贈與人的父母一方均可行使任意撤銷權撤銷贈與。
認為不可撤銷的觀點,其解釋路徑則各有不同。目的贈與說認為在夫妻雙方離婚后,贈與財產的目的即已經實現,故贈與行為不能再被撤銷。利他合同說認為離婚協議中將財產贈與子女,是夫妻一方對另一方應履行的合同給付義務,合同生效后對雙方均有約束力,任何一方不得撤銷。離婚協議整體說則認為財產贈與條款作為離婚協議的一部分,經婚姻機關登記后即生效并具有法律效力,除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外,不得隨意撤銷。
筆者認為離婚夫妻雙方對離婚協議中約定的贈與條款不享有任意撤銷權,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從立法目的分析,法律為贈與合同設定任意撤銷權,是基于贈與合同的無償性特征,出于保護贈與人的利益考慮,在財產權利轉移之前,賦予贈與人反悔的權利。但離婚協議中條款具有很強的身份屬性特征,不是一般的贈與合同,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無償,如果賦予贈與人任意撤銷權,反而會極大損害夫妻另一方及子女的合法權益。因此,不符合贈與合同任意撤銷權的制度基礎。
2.離婚協議作為一個整體,自離婚登記后生效,除法律明文規定的可撤銷情形外,對雙方均應有法律約束力,不能任意撤銷。而且,夫妻雙方約定將共同財產贈與未成年子女是在一個概括的合意之下,該合意中任何一項財產的處分都與其他財產的處分互為前提、互為結果,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如果允許一方反悔,那么男女雙方離婚協議的“整體性”將被破壞[2]。
3.如果允許當事人在離婚后任意撤銷贈與條款,會助長不誠信行為,破壞社會信用體系和公序良俗;一方面,離婚協議本就是夫妻雙方對各方面妥協的結果,如果在離婚后又可隨意反悔,將會嚴重損害另一方的信賴利益;另一方面,若接受贈與的子女系未成年人,那么,撤銷贈與將會導致未成年子女再次承受心靈與財產的雙重打擊和損失,并觸發道德風險和法律風險,危害社會秩序。
夫妻在離婚協議中約定將財產贈與子女,但若遲遲未轉移財產權利,作為受贈人的子女是否享有履行請求權?
支持子女享有履行請求權的觀點認為,夫妻在離婚協議中將共同財產贈與子女,成立真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子女應當享有直接請求權[3]。
認為子女不享有履行請求權的解釋路徑主要有兩種:一、雖然離婚協議約定將財產贈與子女,但由于作為受贈人的子女既不是離婚協議中的權利人,也不是民事義務的承受人,其只是民事權利所指向的對象,即離婚協議中贈與條款的受益人,其作為原告起訴不適格[4];二、離婚協議約定財產歸屬子女條款,屬于附離婚條件的“經由指令而為給付”的合同,請求權仍為債權人享有,第三人并不能取得對債務人的直接請求權,因此,離婚協議約定夫妻一方或雙方房產歸屬子女,一方拒絕協助辦理房產變更登記手續的,子女無獨立請求權,無權作為原告提起訴訟,而只能由父母一方向另一方提起繼續履行離婚協議之訴[5]。
另有學者認為,判斷第三人有無請求權,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看離婚協議中是否包含了向第三人的允諾來進行確定,無此允諾,就是“經由指令而為給付”合同,第三人無請求權;有此允諾,就是利他合同,第三人有請求權[6]。
筆者認為,應當賦予子女就離婚協議中的贈與財產條款享有直接請求權。離婚夫妻在協議離婚時共同約定將財產贈與子女,說明雙方都有給予子女財產的意愿和承諾,賦予子女直接請求權,與離婚夫妻簽訂離婚時的意愿應是相符合的。另一方面,既然承認離婚協議中贈與子女財產條款的法律效力,但若又不賦予子女享有直接請求權,可能會造成相應條款形同虛設,成為一紙空文。而且賦予子女直接請求權,也可以節約訴訟成本,減少當事人不必要的訟累。
夫妻在離婚協議中約定將夫妻共同財產贈與子女,與夫妻婚姻關系的解除、未成年子女撫養權及債權債務的處理等協議內容,共同構成一個互為前提、互為結果的整體,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任何一方均不能任意撤銷。若離婚夫妻一方未履行協議約定的財產贈與條款,其子女享有直接請求權,可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要求父母履行相關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