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峰
(上海市華榮律師事務所,上海 200070)
通常而言,離婚雙方財產分配就應當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則,即離婚雙方通過友好協商或者法院公平判決的方式,實現夫妻共同財產的平均分配。為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追求,無論是原來的《婚姻法》還是現在的《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都對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進行了規范,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注入《民法典》中,充分說明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在規范婚姻關系、弘揚社會道德方面的重要意義作用,因此加強《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損害賠償問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內現狀。原《婚姻法》首次確定了婚姻關系中,有過錯一方對無過錯一方,在進行共同財產分割時應進行損害賠償。原《婚姻法》中規定的有過錯的行為主要包括四種情形,即重婚、虐待遺棄家庭成員、家暴和與他人非法同居。在原《婚姻法》適用過程中,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婚姻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比如《〈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條,都對損害賠償的適用進行了更加明確具體的規范。后來,《〈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三)》也都陸續對原《婚姻法》在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和規范。因此,通過原《婚姻法》以及《〈婚姻法〉司法解釋(一)、(二)(三)》構建起了婚姻法律體系,為離婚損害賠償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民法典》在原《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研究改進,形成了《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正式將婚姻相關法律條文帶入《民法典》時代,開啟了離婚損害賠償新的探索領域[1]。
(二)國外現狀。研究分析日本、法國等國家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現狀可以發現,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與日本、法國等國家相比,大同小異。日本方面,《日本民法典》規定,無論被侵害的客體是什么,被侵害方都有權要求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還規定未成年子女也有權對父母主張損害賠償。法國方面,《法國民法典》離婚損害賠償的制度與我國的制度相差無幾,但是《法國民法典》對關于離婚損害賠償的數額確定等作出了更加細致的規定,司法實踐更具有指導意義[2]。美國方面,其離婚損害賠償相關法律條文主要散見于各州和相關判例中,提起損害賠償的條件也是受到了侵權,但受侵權的客體范圍更廣,遠不止我國的四種情況,并且美國損害賠償可以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提起訴訟,請求予以賠償。
原《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陸續經受過大量離婚損害賠償訴訟的檢驗和驗證,為離婚損害賠償領域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參考,《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正是在繼承和積累此前《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優秀經驗做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析對比《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與原《婚姻法》,可以清楚發現二者具有明顯的繼承和發展關系。一是賠償范圍,《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進行了擴充,原《婚姻法》只將重婚、虐待遺棄、家暴和與非法同居作為損害賠償的理由,《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增加了其他重大過錯的兜底性規定,相比原《婚姻法》,能夠更有利于保護被損害方的權益。二是明確規定,在進行訴訟分割共同財產時,按照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進行財產分配,充分樹立了遵守良善風俗和社會道德價值觀。三是擴大時點,原《婚姻法》明確規定,在離婚時,夫妻一方存在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等行為時,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去掉了“離婚時”的時間限制,擴大了保護受損害方的時限,能夠更好地保護受損害方的利益。
(一)性質探討。違約責任論認為,婚姻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是夫妻雙方訂立下的忠誠合同,一方因為違反夫妻之間的忠誠合同,當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種責任不僅包括損害賠償責任,而且還包括違約責任,當違約賠償能夠彌補造成的損失,則不追求損害賠償責任,如果違約責任不能彌補造成的損失,則由損害賠償責任進行補充賠償。侵權責任論認為,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的基礎就是損害行為,即行為人的行為侵害了另一方面的財產權、人身權或者其他權利,需要對受損害方進行賠償,因而離婚損害賠償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性質的賠償,與普通損害賠償不同的是,離婚損害賠償要求雙方以離婚為前提[3]。本篇偏向認為,離婚損害賠償兼具了違約責任論和侵權責任論的特點,侵權責任論為主導,違約責任論作為司法裁判的補充參考,以確保離婚損害賠償能力實現公平公正。
(二)構成要件。構成要件研究是進行法律適用的前提,根據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之相關規定,可以分析得出當事人主張離婚損害賠償的原因是存在損害行為、侵權行為,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侵權后果。離婚損害賠償,作為民法學上賠償制度的一種,應當具備一般意義上民法侵權責任的相關理論內涵。通常而言,侵權責任包括違法行為、損害后果、因果關系和責任能力四個構成要件。同時,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與民法意義上的一般侵權損害賠償相比,屬于特別法條,在適用上具有優先性,并且離婚損害賠償作為調整離婚關系財產分配的法律條文,還具有與一般侵權損害賠償不一致的情形,比如通常情形下,離婚損害賠償只能在離婚時或者離婚后提出要求,而不能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要求進行損害賠償。違法行為,即是指重婚、家暴、遺棄虐待、非法同居、故意分割對方財產等民事法律行為,不涉及刑事法律行為,如果因為以上民事法律行為導致刑事責任或者單獨造成了刑事責任,則應當同時或者單獨承擔刑事責任。損害后果,受損害方提起損害賠償的前提是,侵權或者損害行為造成了一定的后果,這種后果已經造成了物質上、精神上或者人身上的某種損害,如果沒有造成損害后果,則損害賠償請求權將不會得到法院支持。因果關系,提起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要求損害結果與違法行為必須有因果關系,如果沒有事實上法律上的因果關系,那么就不能提起損害賠償。責任能力,即承擔損害賠償的義務人,必須具備民事責任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責任能力,否則應當由其監護人履行賠償義務。
(三)適用問題。1.法定事由。首先,《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明確規定了提起離婚損害賠償的五種法定情形,分別是重婚、非法同居、家暴、虐待遺棄和其他重大過錯。其次,《民法典》還規定了一方以故障隱瞞、轉移財產等行為,嚴重侵害對方利益的,在離婚財產分割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在具體實踐當中,有關婚姻損害賠償具體適用范圍的問題,一直是學界廣泛關注和討論的重點,重點聚焦的是通奸、賣淫嫖娼等行為,是否屬于《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規制的范圍,在各個地方各個法院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處理原則,本篇認為,通奸和賣淫嫖娼行為不僅違背了夫妻之間的忠誠義務,并且還對社會倫理道德產生了不良影響,按照當然解釋的規定,通奸和賣淫嫖娼當然屬于《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關于離婚損害賠償法定情形之一。2.請求權主體。通常情況下,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體是受損害方,但是有的情況是雙方都有損害對方財產權的行為,因而各自承擔相當責任,因此本篇認為雙方都有相應請求權,法院應當按照各自責任比例分配夫妻共同財產。3.舉證責任。“打官司就是打證據”這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的共識。在離婚損害賠償訴訟中,與其他民事案件一樣,通常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確定雙方的舉證責任。但是實踐中,舉證難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特別是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舉證、收集證據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建議法院在審判此類案件時,必要時進行舉證責任倒置,適當減輕被損害方的舉證責任,以此確保實體正義。
《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作為一部剛剛施行不久的法律制度,雖然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對原《婚姻法》有一定的承繼,但是也有其獨有特點,在今后的《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適用過程中,必然存在部分問題,相應的司法解釋、立法解釋也可能會相繼出臺,共同為《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的實施保駕護航。但是,對于《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的學理研究仍然不能松懈,反而應該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力爭為今后司法解釋和立法解釋的出臺,提供參考和借鑒。本篇雖然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但仍存在不夠全面不夠系統的問題,這將會在今后的研究當中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