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舟
(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江蘇 無錫 214000)
作為智能車型以及智能產品,無人駕駛汽車能夠憑借智能駕駛系統,在無人工操作的情況下完成自行驅動和運行,同時需要對信息技術、電子技術以及軟件開發等進行有效集成。現階段無人駕駛汽車可根據駕駛技術發展水平及自動化程度劃分為五個等級,包括了無自動化類別、單一功能自動化類別、部分自動化類別、高度自動化類別以及無需人員協助的全自動化類別。第一類無任何自動化功能,仍需人工控制;第二類只有部分功能,如自動巡航、自動泊車等實現了自動化,行車安全仍需人工控制和保障,無法實現完全自動化行駛;第三類已能夠實現自動駕駛,同時仍需要駕駛人員對行車安全加強重視,并需要保證能夠隨時進行接管;第四類自動駕駛系統能夠在特定條件下實現自動化,并對整車進行全面控制,但在緊急狀況下仍需駕駛員及時對車輛進行接管,同時能夠為駕駛員提供充足的接管時間,因此駕駛員無法對交通路況進行持續監控;第五級類則能夠在無人員協助的情況下,實現全自動化無人駕駛,僅需要輸入行車的起點和終點信息,汽車便能利用自動駕駛系統自動完成全程路線的運行,無需駕駛員進行任何操作[1]。現在研究的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主要針對第五類。
目前我國民事主體包括了法人、自然人兩類,上述人員只有具備了民事行為能力,才能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在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中,其民事主體主要包括制造者、乘客以及車輛所有人,針對上述主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對其應承擔的責任進行分析。
由乘客承擔主體責任不具備現實基礎和法理基礎:1.在使用無人駕駛汽車過程中,乘客作為消費者購買了乘坐服務,屬于被服務對象,且在乘客不干預無人駕駛汽車駕駛行為的情況下,運送任務能夠順利完成;2.乘客不具備法定的注意義務、車輛物權以及基于物權的收益關系。除了在無人駕駛汽車提供服務時,乘客對其進行破壞或對駕駛行為進行干預,導致車輛被控制或無法正常行駛等情況出現,否則乘客無需承擔主體責任。
首先,無人駕駛汽車制造者需要對汽車的智能程度及駕駛模式進行研發和生產,并事先對其駕駛行為進行設定,一旦出現汽車有責事故,從邏輯層面來講由制造者承擔主體責任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其次因部分制造者通常會對汽車交通事故的責任作出承諾,而此承諾極可能被視作為當然的責任承擔;其次,現階段無人駕駛汽車仍受到硬件及軟件的局限和制約,與人們設想的智能化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產品發生質量問題的可能性極高,因此人們通常會首先認定事故的主體責任為制造者。但通過深入的法律研究可以發現,制造者承擔主體責任會產生以下問題:首先,由于我國《民法典· 侵權責任編》《產品質量法》等相關法律條例對產品質量的歸責原則和責任主體進行了明確規定,而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產品質量問題和責任承擔,其發生交通事故后一般遵循歸責原則,如制造者作為企業法人,則極可能造成企業破產,在法律層面上會出現責任主體先于“侵權物”消亡的情況,導致受害人難以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責任追償。其次,制造者的責任承擔承諾作為合同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單方意思表達,無法作為法律責任理論的形成依據。再次,隨著全球貿易化時代的到來,對相應的執法履行造成一定影響和制約,執法人員開具罰單或處理事故時,無法向制造者及時傳送法律文書,這與“效率和便利”的法律原則相違背。最后,制造者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安全性能,才能確保自身經濟利益,同時使車輛使用者和所有者的信任度提升。相反一旦無人駕駛汽車經常出現交通事故,或交通違法現象頻發,會導致車輛消費者和所有人拒絕購買和使用此類型汽車,進而導致制造企業難以生存,最終破產,這對于制造者而言也是最大的懲罰。
與乘客相同,車輛所有人也無需對無人駕駛汽車駕駛行為進行控制,人們因此會產生以下認知:無人駕駛汽車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因車輛所有人無過錯則無需承擔主體責任。但車輛所有人應承擔車輛主體責任的觀點得到普遍認同[2]。在其他國家針對此問題進行了明確的法律規定,指出車輛所有人作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物權人,其具備車輛妥善保管義務,因此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我國民法也提出了“誰使用、誰受益、誰擔責”的原則,由于車輛所有人對無人駕駛汽車進行購置,即獲得了物權,并且能夠省去駕駛人雇傭的經濟負擔,也是購置和使用中的真實受益者,同時也能夠獲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收益,如在法律上對其應承擔的義務予以免除,則與權利和義務對等的基本原則不相符。
在傳統汽車交通事故處置和追究中,因采用人工控制模式,主要對駕駛人和所有人的責任進行追究。而無人駕駛汽車基于其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憑借自動駕駛系統,在無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能夠將乘客安全送至目的地,因此交通事故發生通常都是因自動駕駛系統故障所造成的。如自動駕駛系統無法對錯誤指令、障礙物等進行正確識別,一旦系統出現故障就會導致交通事故發生,因此需要對無人駕駛汽車的責任進行追究,其中可追究的主體包括了生產者、系統設計者以及銷售者。另外一旦因車內駕駛人員過失或故意導致系統進行操作錯誤等而導致交通事故發生,則應追究駕駛人的主體責任。因此需要對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多元主體責任體制加強建設,汽車生產者、系統設計者、銷售者以及駕駛人員、所有人都應視作責任主體。
在無人駕駛汽車駕駛行為中,駕駛系統完全可以替代人工操作,因此在駕駛人未對車輛行駛行為進行干預的情況下所發生的交通事故,其責任應直接適用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對汽車生產者、銷售者以及系統設計者責任進行追究,受害人可以向其中任一主體要求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同時承擔責任的一方也可針對彼此的過錯程度向其他過錯方行使追償權。基于人工智能系統,無人駕駛系統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現階段此系統能夠在特殊情況下借助其學習行為,完成超出原本程序設定的部分行為,這也是設計者及研發者自身難以預見和避免的,一旦此類無法預見的情況出現,通過產品責任中的免責事由的運用,能夠使生產者、設計者壓力減輕,生產者可能不用承擔主體責任。其次,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合格率,需要加強生產產品缺陷責任制度的設立,對產品采取相應的安全保障措施,令生產者應對產品最終效果具有一定的預見性。
傳統汽車交通事故,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由汽車所有人承擔保險責任。因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產生的原因大多為無人駕駛汽車的責任,而由無人駕駛汽車所有人承擔主體責任會導致消費者購買欲望降低,對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造成制約和影響[3]。因此由生產者參加投保,能夠使物力、人力減少,投保效率提高,也更具合理性。可要求生產者根據生產批次,為無人駕駛汽車購買一定數額的保險,一旦其中任何一輛汽車出現交通事故,則由保險公司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同時也可令生產者更加重視汽車的安全性,對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及技術的進步,無人駕駛汽車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從根本上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令交通事故傷亡人數最大程度地降低,其次利用無人駕駛汽車,亦能夠為殘疾人、老人提供出行服務,提高他們的生活效率和質量。而與這些便利隨之而來的是加強對無人駕駛汽車存在的法律空白領域的研究,探究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責任問題的需求,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責任主體、保險制度等,對符合無人駕駛汽車發展的商業化法律環境進行升級改造,從而使無人駕駛技術發展得到有效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