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愛風
(青島市即墨區司法局,山東 青島 266200)
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設,是為了保證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不受侵害,同時展示出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目前,我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為進一步提升法律援助建設的效果,促使未成年人的權益得到更好地維護,本文將分析我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現狀與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存在的問題,并就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發展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為法律人士提供參考。
未成年人沒有收入來源,且少不更事,司法層面應濟弱扶傾,給未成年人提供法律保障,由此既能夠保證案件按照流程順利進行,也能夠保證受援人的基本權益。根據我國相關的法律條例,在以下情況中,須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一,刑事案件中,不管罪行輕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能力自行委托辯護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與公安機關應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例如七八個初中畢業的農村學生,偶然加入涉黑組織,多次參與尋釁滋事,被抓捕時完全不知道自己已觸犯法律。法律援助不僅維護其基本權益,也能對這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青少年進行普法教育。
第二,未成年人追索撫養費的民事案件。例如患自閉癥的孩子,父母離婚時約定母親陪伴治療而父親每月支付撫養費5000元,但幾個月后父親不再支付撫養費,可申請法律援助訴訟。
第三,未成年人受到侵害,請求刑事附帶民事賠償或民事賠償的案件,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例如一兒童在樓下玩耍,突然被樓上的墜落物砸傷,就賠償事宜可申請法律援助。
第四,未成年人因請求支付勞動酬報、社會保險待遇、救濟金、國家賠償等案件時,可以依法申請法律援助。例如一十五歲少年,在假期里打工,但老板拖欠勞動報酬,可申請法律援助[1]。
法律援助開展的目的,就是保證社會的公平性,為我國一些弱勢群體提供一些法律上的幫助。未成年作為國家弱勢群體之一,通過法律上的幫助,可以保證這一群體的權益,能夠使其對國家、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通過對我國相關法律案件的分析,發現目前對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一是集中在犯罪案件,二是撫養費追索,而未成年人人身受到損害等案件,則沒有明確的說明[2]。在現實生活中,未成年人會因為教師體罰、家長暴力等因素造成身體心理上的損傷,同時也會因為受教育權、隱私權等被侵害而受到影響。這些年人們日益認識到校園暴力、家庭暴力等問題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放任自流則沉痼自若,也會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不穩定因素。但是在法律援助中并沒有體現出此類內容,無法真正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
在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掌握專業法律知識的援助律師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是幫助未成年人獲得合法權益的重要媒介。通過對當前我國參與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律師隊伍的分析,發現存在人員數量不足的問題,無法真正地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幫助。經過對我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律師的調查,發現部分律師并沒有真正地參與過此類的案件,缺乏科學的工作經驗與管理經驗[3]。同時,部分援助律師沒有系統學習未成年人的發展心理,實踐經驗不足,無法因地制宜提供更加優質的法律幫助。
在《法律援助條例》中,雖然明確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相關的內容,但是涵蓋內容并不完善,無法真正地幫助未成年人解決問題,保證其權益[4]。在這一基礎上,我國需要針對當前未成年人的實際需求,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完善原有法律。目前,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兩部法律系統而全面地對未成年人的權利和義務做了說明,對國家、社會、家庭、學校等各個領域也做出了規定,全面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權益。在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將這兩部法律作為制度建設與完善的基礎,進行保護內容、申請范圍等方面的拓展,使更多未成年人能夠獲得更多維、更優質的法律援助業務,為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在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過程中,需要組建一支專業的律師隊伍,將此作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開展的人員支持,為法治國家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基礎保障[5]。實際工作中,國家政府部門應發揮帶頭作用,組織相關的活動,吸引律師參與到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中,發揮其特長,為法律援助工作開展提供基礎保障。其次,律師行業也可以發揮引領作用,成立相關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志愿服務中心,邀請行業內比較優秀的律師參與其中,有效解決律師人手不足、援助意愿不高、援助經驗匱乏等問題。例如,5月20日,來自南京地區57家律師事務所的80名援助未成年人的律師加入未成年人保護公益法律志愿服務團隊,成立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這一團隊的建設,致力解決未成年人幫教、預防犯罪、未成年維權等方面的問題。援助中心對未成年人案件實行“三優服務”,同時加強案件監督、回訪服務,案前、案中、案后都有人負責,保障辦案質量,不敷衍了事。團隊的建立,既保證有律師提供法律專業的援助,也期望積極引導全社會參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社會救助制度的完善能夠為未成年人法律救助制度的完善、實施提供基礎保障,真正地解決未成年人法律問題。通過對我國社會救助工作情況的分析,發現并不具備相對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無法為未成年人法律救助制度實施提供保障[6]。鑒于此,應注重未成年人社會救助制度的完善,使社會各界都參與到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解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的同時,提升人們的合法權益。政府部門可以開設專門的未成年人資金項目,用于未成年人救助與管理,同時還應為未成年人提供受教育、醫療、居住等方面的服務,保證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例如:一未成年女孩遭受性侵,身心遭受巨大傷害,但被告人雖然伏法卻經濟窘困,不能給予受害人經濟賠償。經濟賠償不是援助律師個人能夠解決的,但可以啟動司法救助程序,為未成年女孩爭取五萬元司法救助,同時為小女孩尋得心理醫生進行心理疏導。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幫助下,受害人未來生活能有一定的經濟保障,并盡可能保證心理的健康。
總而言之,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發展建設的儲備力量。通過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法規、培育專業的律師隊伍等舉措,為未成年人提供簡便、優質的法律援助,同時積極與團委、民政、教育、婦聯等行業部門聯系,形成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合力,解決以往法律援助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構建公平、公正、和諧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