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碩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河北 保定 071003)
民事訴訟法中,當事人只有知悉相關事項,才能全面、準確地參與到訴訟進程中。實踐中,部分當事人并非故意躲避文書送達,而是的確存在客觀原因而尚未接收到相應的訴訟文書,如果不設置公告送達制度,那么就很可能使得當事人無法及時參與到訴訟程序中,進而出現權益受損的現象[1]。公告送達制度的出現使得當事人接受訴訟信息的概率大幅度提升,進而使其應有的權益得到保障。
從法理學的視角來看,離開效率是難以實現訴訟公平目標的。作為連接訴訟程序的重要機制,公告送達主要適用于送達不能等情況,能夠有效避免案件出現停滯的情況,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訴訟效率。除此之外,公告送達是一種兜底性的送達方式,可以將庭審活動、案件執行與各類文書送達有效關聯起來[2]。如果不設置該種程序,那么司法實踐中就可能有部分當事人出于逃避司法審判的非法目的而拖延訴訟程序,影響正常的司法活動。相反,通過設置該制度,能夠規制受送達人的這種行為,迫使其加入訴訟程序當中。
二審裁判文書的生效與送達息息相關,且執行程序中也需要送達相應的執行文書。從保障裁判執行的角度來看,倘若不設定公告送達這一兜底程序,就會增加司法機關送達壓力,不利于案結事了,難以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3]。為此,有必要設定公告送達制度,確保各項審判活動連貫,為最終裁判文書的執行提供有力幫助。
從現有《民事訴訟法》的相關條文來看,當出現如下兩種情形時,審判機關可以采取該種方式送達文書,一是其他方式無法送達,二是受送達人出現下落不明的情形。然而,實踐中許多審判機關在使用公告送達的過程中較為隨意。例如,郵寄送達、留置送達均無法實現送達目的后采用公告送達的方式。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公告送達制度的規定較為寬泛,在理解適用條件的過程中存在爭議[4]。例如,對于什么是“下落不明”,各個法院在理解過程中存在爭議;對于滿足適用條件的審查標準也缺乏明確規定,導致審判實踐中審判人員依據何種理由進行公告送達存在爭議。
公告送達的不同方式會影響送達的準確性、有效性以及及時性,進而影響當事人的程序上以及實體上的權利。從現有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來看,報紙、法院公告欄、法院門戶網站是法定的公告送達方式,且報紙僅限于《人民法院報》。筆者認為,雖然《人民法院報》在司法實踐領域具有很強的權威性,但對于不關注司法實務的公眾而言,該報刊在普適性上仍然有不足,容易影響公告送達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大量的法院主要是通過門戶網站進行公告送達,但由于受送達人并不知曉管轄法院,故受送達人亦很難通過門戶網站了解到相應的公告送達信息。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九條就逾期不出庭、逾期不答辯的法律后果進行了列舉,但卻并未配套以相應的權利救濟途徑,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送達人保護,輕受送達人保護”的情形[5]。從民事訴訟的角度來看,受送達人接受公告送達是審判機關的法定義務,其如果缺乏法定的救濟途徑,就很可能出現權益被侵害的狀況。例如,送達人訴訟時明知受送達人此時處于危困狀態,心懷惡意提起訴訟,并申請法院進行公告送達。
未來在立法或者出臺相關規范性文件的過程中,應當對公告送達適用條件進行明確,避免公告送達適用隨意。一是要對“下落不明”以及“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認定標準進行明確。一方面,下落不明應當由戶籍機關或者相應的機關進行認定。同時,要明確下落不明時公告送達舉證機制,由申請公告送達之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或者由法院主動行使職權進行調查。例如,可以要求申請人提供村委會、居委會、公安機關等單位出具的相關書面證明,用以證實受送達人下落不明。另一方面,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情形應當是指民事訴訟法中可供采用的送達方式都已經采用的情形,有效約束公告送達制度中的自由裁量權。二是要明確公告送達的審查標準,由司法機關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予以審查核實,并據此認定是否作出公告送達的裁定。在設置審查標準時,可以將審查材料要求、審查人員數量進行明確。
為了更好地確保公告送達制度能夠良性運行,應當對報刊、互聯網平臺以及其他送達載體進行擴大化。一是對報刊種類進行擴大化。建議在《人民法院報》的基礎上,增加當地省份的法制類報刊或者《人民日報》等普適性更廣的報刊。二是進一步拓寬互聯網平臺終端的渠道,將頭條新聞、騰訊新聞、微信、微博以及其他新媒體平臺列為法定的送達平臺,避免互聯網終端送達平臺單一化。同時,建議通過規范性文件對送達人信息共享機制進行明確。例如,可以在明確隱私保護的基礎上,建立由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企業協會以及其他非法人組織組成的送達信息共享平臺,不僅有利于人民法院送達工作,而且能夠進一步拓寬送達信息的傳播面。三是增加法定的實體公告場所類別,探索在受送達人經常居住地或者住所地的政務服務機構、公共交通樞紐等人員密集場所進行送達。
為了提升審查工作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應當明確相應的救濟途徑,確保公告送達程序能夠依法依規得到適用。一是要賦予受送達人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異議并復核的救濟途徑,明確異議復核的情形。具體而言,受送達人如果有證據證明自身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合理原因而處于危困狀態的,可以向任意基層法院提起異議,并由該基層法院結合管轄情況進行協調處理。需要注意的是,若異議成立的,也僅僅是產生訴訟中止的效果,而不能對抗送達人的起訴內容。二是將再審程序作為兜底性的救濟程序。若受送達人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異議且該案已經生效的,受送達人可以公告送達錯誤為由申請再審。簡而言之,就是將公告送達錯誤作為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理由予以規定。三是發揮懲戒功能,對惡意的送達人予以懲戒。對于送達人惡意利用公告送達達到非法目的的情況,應當賦予審判機關懲戒的權限。具體而言,可以參照當前妨礙民事訴訟的相關規定,將惡意阻礙并干擾受送達人、提供虛假受送達人地址等行為列入懲戒程序中,有效避免惡意訴訟情況。
從立法的初衷來看,立法者在設置公告送達制度的過程中,主要是為了平衡訴訟效率、實體正義、程序正義三者之間的矛盾,確保能夠在最大限度保障正義的情況下推動訴訟進程,避免訴訟停滯。然而,由于制度本身存在一定不足,導致審判實踐中出現了許多有損當事人權益的情況。為此,必須要結合立法初衷,對現有的公告送達制度予以完善。具體而言,一是要明確公告送達的適用條件,確保公告送達合理適用;二是要擴大公告送達的方法,提升公告送達有效性;三是要建立公告送達中當事人權利救濟途徑,最大限度落實權益保障的要求。相信伴隨司法公信力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大數據信息技術在司法實務中的應用,我國公告送達制度一定會發揮出應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