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陳娟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標準必要專利指技術標準中涵蓋的不可或缺和不能替代的專利,也就是在實施技術標準時必須加以使用的專利。[1]一個技術既可以因為廣泛使用而成為行業標準,也可以通過國家強制性規定成為法定標準,一旦該技術成為必要標準,那么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只有在達到該標準后才能夠進入市場,換言之,技術標準對于相關企業而言就是進入市場的強制性標準和敲門磚。
在A技術有限公司訴B數字技術公司一案中,原被告雙方的爭議焦點之一便是B數字技術公司在相關市場中是否占支配地位,以及能否作為適格主體。對于認定企業市場地位而言,第一要素便是相關市場之界定。而該要素的界定在經濟法學中則一般需要考慮相關產品市場和相關地域市場。
就相關產品市場而言:原告A技術有限公司是無線通信設備生產商,其生產的產品需要B數字技術公司在3G無線通信標準必要專利方面的授權。法院判決指出,技術標準在統一技術規范的當下,相關技術領域間的競爭也隨之消滅。所以,從某種程度看來,組成一個標準的每個必要專利“零件”都擁有構成一個相關產品市場之機會,而擁有一項或幾項標準必要專利的企業很大程度上于相關產品市場內占支配地位。就該案中的相關地域市場來說:A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無線通信設備既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又出口至美國。而中國和美國在該領域都采用了依據3GPP和3GPP2(這兩個技術標準都為B數字技術公司所有)國際標準制定的國家行業標準。由此可見,該相關地域市場是中國與美國市場。因而,本案的相關市場為B數字技術公司在中美兩國3G無線通信技術中必要專利的集合。
關于B公司是否在該市場中占支配地位:B公司擁有全球3G通信領域的標準必要專利,加之這些標準必要專利屬于不可替代的且相關產品必須對此加以應用,即其擁有影響或阻礙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的能力,它在相關市場中占支配地位。
標準化組織為了預防其成員濫用所擁有的標準必要專利,于是在組織規則中對此作出限制,即標準必要專利人需要在加入組織前作出許可申明承諾,承諾擁有的標準必要專利會以公平、合理、無歧視性原則向他方許可授權。其次,對于確定FRAND許可費是否合理,法院應將以下要素歸納在考慮范疇中:一方面,標準必要專利究其根本屬于專利,專利權人僅就其專利獲得報酬,而非專利以外的額外收益;另一方面,許可費的考量可以與被許可人實施專利所獲利潤掛鉤,但總計不應當超過產品利潤的部分比例。
雖然上述因素從公平合理層面可以幫助法院確定必要專利的許可費,但現實中,一個高科技產品往往涉及多種技術標準,而一個技術標準也可能涉及多個標準必要專利,所以各必要專利許可費的比例往往難以確定。該案中,法院另辟蹊徑,從“無歧視”原則出發,將同樣被B數字技術公司授權相關標準必要專利的其他企業的許可費,與A技術有限公司的許可費作比較,從而得出其對A公司許可費過高的判決。
標準必要專利是技術標準化的結果,技術標準化是標準必要專利產生的原因。而技術標準化既可以解決不同經營者之間產品或服務的相互兼容問題,還可以擴大技術產品的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推動相關企業的技術創新。[2]隨著標準化進程的逐步推進,標準必要專利將會涉及更多經營者乃至整個社會公眾的利益。
當技術標準得以廣泛應用后,相關標準必要專利便會面臨兩個相反后果:其一是標準必要專利間會進行相互競爭,導致競爭力不足的專利沒能被納入標準,從而失去價值;其二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被納入標準的專利由于具有壟斷性,專利所有權人極有可能向被許可人提出不合理的極高的許可費,或直接拒絕授權許可。正因為標準必要專利極易出現“專利劫持”之情形,違背了技術標準化服務社會的初衷,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因而部分國家和地區明確要求將社會公共利益納入相關標準必要專利案件的考慮范圍。
綜合上述分析,技術標準化的過程與實施者息息相關,其既體現了消費者的最終利益,同時也能反映國家利益,因而作為技術標準衍生物的標準必要專利同時具有了廣泛的社會屬性。
專利權人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判斷其能否為《反壟斷法》所規制或遭受反壟斷機構調查的關鍵。市場支配地位指的是經營者的一些行為在某方面可以不受市場競爭機制的約束或免于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制約。[3]優勝劣汰本身便是市場競爭的規律,而壟斷則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壟斷地位背后的利益能夠促使市場主體積極提高競爭力,這對于市場和消費者而言并無弊端,也是為各國的《反壟斷法》所允許的。可倘若標準必要專利權人濫用支配地位,打亂市場競爭秩序,最終損害消費者的權益,那么就應當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
與一般專利不同之處在于,一旦標準必要專利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甚至成為行業標準、區域標準或是國際標準后,該標準必要專利便會產生鎖定效應,此時生產者制造相關產品前必須取得專利權人的許可并支付一定的專利許可費,由此專利權人便可獲得巨大的商業收益以及排除相關競爭的壟斷地位。
為了預防專利權人濫用支配地位,對下游市場的標準實施者提出高額許可費用,國際標準化組織會在將技術納入標準化之前,要求技術持有人簽訂FRAND協議,承諾依照公平、合理、無歧視原則將所持專利無附加條件許可給任何制造、使用或銷售相關產品的經營者,否則該技術將不被納入標準。某種程度而言,FRAND承諾的確可以約束標準必要專利權人,促使其對下游市場的實施者許以較為公平、合理的許可費。但實踐中,FRAND承諾并不具備法律上的約束性,其對于標準必要專利權人濫用支配地位、提出天價許可費也沒有規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因此,如果標準必要專利權人違反FRAND承諾,就需要《反壟斷法》對其進行規制,或遭到反壟斷執法機關的調查。
知識產權屬于民事權利,當權利受到侵犯后,權利人可以向法院尋求救濟,要求侵權人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等。基于此,當侵權人未經標準必要專利權人許可使用其專利后,權利人有權請求法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權,此為標準必要專利權人的禁令請求權。然而實際上,因為標準必要專利是標準實施者制造、生產和銷售相關產品無法回避的技術,如果專利權人濫用禁令請求權,那么這將會給標準實施者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如果標準必要專利權人的禁令請求權不受限制,那就意味著不論其許可費用或捆綁的許可條件是否公平、合理、無歧視,對方都得被迫接受,如果被許可人未經許可使用該標準,就會被卷入侵權之訴或禁令之訴。
如何限制標準必要專利權人的禁令請求權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熱議的話題,一方面,標準必要專利屬于專利,權利人應當享有請求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的權利,否則很容易發生“反向專利劫持”,即標準實施人拒絕協商、提起虛假訴訟等,威逼標準專利權人以低于合理費率的價格許可給自己;[4]另一方面,如果不對標準專利權人的禁令請求權加以限制,權利人很可能濫用禁令請求權,這對于標準實施人以及市場都可能是嚴重的打擊。
綜上,由于標準必要專利具有社會公共屬性,權利人可能濫用支配地位、違反FRAND承諾提出高價許可付費,以及濫用禁令請求權這四大特性,因而需要被納入《反壟斷法》的規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