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萱 于 穎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近年來幼兒遭教師虐待事件頻發,2019年江西省潯陽市黃某在幼兒園中用針扎幼兒。2020年浙江一幼兒園教師將幼兒拎耳朵離地二十厘米后將幼兒扔進垃圾桶,西安楓韻藍灣幼兒園園長長期給幼兒服用“病毒靈”藥物,一件件真實虐童事件令人發指。[1]隨著社會越來越關注教師虐童事件,甚至通過增設實時監控來監管教師,但仍存在幼兒教師虐待兒童事件。是什么原因導致教師虐童事件頻發?本文將從杜絕虐童案件角度出發,為我國學前教育立法提出可行性建議。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未實現學前教育立法,缺乏學前教育的主體性法律。由于缺乏權威性法律法規,導致幼兒園以及幼兒教師缺乏針對性學習的法律文本。高校以及高職大專都以《幼兒園發展綱要》以及《3~6歲兒童發展指南》作為學前教育學習以及教育的指導性文件。雖然教育領域一直都倡導師德,但是缺乏硬性的法律文本和標桿來要求學前教師需要哪些職業道德,一些人會鉆法律的空子,利用法律的空白來對幼兒實施暴力。在早些年幼兒園出現恐嚇幼兒讓幼兒“聽話”的事件,此類事件的發生不僅源于教師缺乏師德,同時還因為缺乏專業的法律文本。
我國學前教師的任用以及培養方面缺乏針對性,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十一條規定“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然而隨著教育的發展,幼兒教師資格取得的學歷標準顯然低于現有社會教育水平。幼兒教師的團隊門檻低,幼兒教師學歷良莠不齊這都是虐童事件發生的基層原因。我國的幼兒園有多種辦學形式和辦學特點,一是民辦營利幼兒園,[2]二是民辦普惠性幼兒園,三是公辦幼兒園。由于幼兒教師缺口較大,許多民營幼兒園為盈利,聘請非專業人員甚至沒有教師資格證的人員。沒有經過正規幼兒教師的培訓,這些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低,沒有經過專業的師德和專業知識訓練。當幼兒出現哭鬧等事件的時候,他們會以恐嚇甚至打罵的方式來管教幼兒,導致虐待懲罰兒童等現象發生。
虐童事件的發生主要源于某個教師職業道德失范,幼兒教師的虐童行為主要包含三種:一是情感上的,例如忽視,情感剝奪等。二是身體上的包括針扎、打、掌摑等。三是心理上的例如嘲笑、謾罵等。首先,現我國對幼兒教師的法治教育和師德教育還存在短板,教師沒有系統學習各項法律條文,不了解精神和身體虐待兒童將受到的法律制裁。因此用錯誤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幼兒,對幼兒實施虐待。其次,民辦私立幼兒園招聘教師的門檻偏低。有些私立教育機構招聘教師時僅僅將熱愛幼兒、喜歡孩子作為招聘的條件,以此可以看出幼兒教師團隊門檻偏低,不能保證教師具有師德和良好的道德素養。
《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都明確提出禁止虐童行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第二十六、二十七條明確提出了應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幼兒,保障幼兒的健康成長,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以及變相體罰。但是其中缺乏對具體虐童事件的程度分析以及精神傷害和身體傷害的判定處理方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提出家庭、學校、社會、教師、監護人對幼兒都具有教育以及保護的責任,因此我國《學前教育法》的編訂應對于虐童的不同主體、不同保護責任作出具體劃分。
現我國對于虐童事件的處理沒有專門關于學前低齡幼兒的法律,所以可以通過立法來補充法律空缺。目前出現虐童案例時,由《刑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來進行判決。然而《刑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并沒有對具體的傷害類型進行劃分,對于精神傷害與身體傷害也沒有明確標準,所以在幼兒園出現教師將幼兒趕出教室、恐嚇等事件發生時,對幼兒造成的心理傷害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法。因此應通過完善以下幾點來更好地處理虐童事件,防止虐童事件的再發生。
1.提高幼兒教師準入標準
解決幼兒教師虐童問題,首先,應預防幼兒受到傷害,在《學前教育法》中提高幼兒教師的準入標準,提高幼兒教師團隊的門檻。可將幼兒教師的評判分為三部分:一是幼兒教師的知識技能,二是幼兒教師的道德,三是幼兒教師的學歷。其次,《學前教育法》應規定幼兒教師必須道德品質過硬,教師不應僅僅是喜歡幼兒為止,教師還應該具備責任心和愛幼兒等道德品質。對于幼兒教師的學歷,《學前教育法》應將幼兒教師的學歷提升到中等師范學校畢業以上學歷。同時應對幼兒園的所有工作人員例如幼兒園園長、保安、保育員、廚師等都做相應的規定,對幼兒園所有的人員做出道德以及技術方面的硬性規定,提高幼兒教育的行業準入標準,防止社會上沒有教師素質的人員進入學前教育領域。
2.明確禁止傷害幼兒心理
從古至今我國對于幼兒的精神傷害重視度較小,近代之后對傷害幼兒身體以及幼兒性侵害極力禁止,但是對于幼兒的心理和精神傷害并不重視,因此應通過立法明確禁止對幼兒進行心理傷害,預防傷害發生。《刑法》中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虐待是指對人打罵、凌辱、限制人身自由、不給治病等對人的身體以及精神的傷害。[3]相關研究證明幼兒時期的心理和認知發展,教師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禁止幼兒教師對幼兒進行謾罵、忽視、恐嚇等行為,將除了身體傷害之外對幼兒的精神傷害也納入虐待兒童的范圍內,由此來預防和處理此類傷害幼兒心理事件的發生。
1.理清虐童權責
對于預防和處理虐童事件,應在《學前教育法》中理清權利主體和權利責任。[4]首先,應明確權利和責任主體。明確保護和教育幼兒的主體為家庭、社會以及學校三大主體。其次,應該明確責任主體的權利與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相關內容,理清家長、學校、社會對于幼兒教育的權利和責任。最后,對于虐童事件,應劃分明確傷害判定標準。虐童事件的發生存在不同的責任主體,分別是教師、幼兒園所和是家長。《學前教育法》需理清虐童事件的主體,劃分虐童事件的責任,不僅僅需要對教師或者虐童主體進行懲罰,其次還需要對幼兒園的其他教師,或者幼兒園園長、幼兒家長進行法治教育,避免這類事件再次發生。
2.劃分傷害標準
學前教育立法應該明確傷害標準,劃分不同傷害的處理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規定;“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應根據傷害程度作出相應賠償。”因此應該明確當幼兒園出現了虐童事件的時候,除了需要安撫幼兒以及幼兒家長之外,也應建立相應標準,對幼兒的傷害程度進行判定,對幼兒園以及幼兒教師應該進行的賠償和處罰作出明確規定。首先,應建立專業的處理虐待兒童事件的相關法律部門,和專業的傷殘判定標準。其次,應將標準劃分為身體和心理兩部分,對傷害主體以及傷害行為和傷害程度都進行明確的規定,以便在發生虐童事件時,能夠由相關專業部門和專業的法律條文進行劃分。
我國很多法律都禁止虐待兒童,例如《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等,但我國一直缺失以學前教育為主體的單行法律。近幾年虐童的事件時有發生,報道出的虐童事件已經令人發指,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許多沒有被報道和被處理的虐童事件。因此《學前教育法》應建立健全預防虐童制度,并且做好宣傳和學習,對于社會、家長、和教師、幼兒都要了解法律實務,保護好中國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學前教育法》中應明確規定禁止虐待兒童,并且標注具體虐童標準和具體懲罰方法,明確劃分權責,引導學前教育的法治化、標準化,以此來減少虐童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