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柯筠
(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00)
我國對鄉村地區尤其是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各項政策上的支持。但目前,在鄉村地區的風貌管控上,存在著重城市、輕鄉村,規劃管理上重個體、輕整體,規劃研究上偏單體、缺統籌等問題。較少以河谷帶狀的特色景觀風貌和歷史文化等核心資源為切入點,進行的流域統籌性的風貌保護和管控研究。
基于此背景,本文探索以流域為視角的整體風貌管控體系為研究目的,并以典型特征的貴州省黔東南州巴拉河傳統村落帶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嘗試在剖析其風貌特色與價值的基礎上,針對風貌管控上的諸多問題,探索以流域為視角的整體風貌管控體系,以期建立統籌性規則,系統指導帶狀文化景觀地區的風貌規劃與管理。
我國有大量的傳統村落,依山傍水帶狀分布于河谷地區?;诤庸鹊奶厥獾匦蔚孛?、自然環境、水路交通、人工建設和歷史人文交往而形成的整體性的河谷型傳統村落帶,具備明顯區別于平原型的山地河谷自然環境特征和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較典型的河谷型傳統村落帶,多分布于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是眾多河流的發源地和途經地,并結合山地發育形成,如廣西漓江、云南獨龍江、貴州舞陽河和重慶酉水傳統村落帶等。河谷型傳統村落帶的范圍界定,應綜合考慮流域峽長型的河谷景觀特征,包括傳統村落所依托的河谷流域范圍,及對傳統村落發展產生制約與引導作用的兩岸山地。主要為沿河兩側第一層次照面山山脊線,同時包括沿河村落的完整區域。
河谷型傳統村落帶,總體上具有帶狀空間的規塻性、河谷自然環境的多樣性、村落布局形態的山水共融性,以及歷史人文景觀的獨特性。河谷地帶復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大跨度河流穿越和天然的地形地貌分隔,造就了其文化習俗、語言、建筑、生產方式等人文景觀風貌的獨特、多元、兼容并蓄的特性??臻g分布特征為村落沿河谷帶狀離散態勢分布,呈現“兩山夾一水,一線串珠”的整體布局特點。以巴拉河傳統村落帶為例,其位于貴州省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洲,地處云貴高原中部,為典型的河谷地貌,共綿延150 km,貫穿黔東南州3縣1市1街道、4鎮、3鄉和95個村寨。巴拉河沿河村寨基本按照“三里一寨,五里一村”的特征分布,村寨建設呈現上山建寨、望水而居、聚落組群、順山順水的特征,與自然山水環境完美融合,如圖1所示。巴拉河途經我國傳統苗族傳統村落文化保留最集中和完好的地區,具有世界級資源獨特性的原生態苗族文化、大量極具苗族特色性的傳統村落、依山傍水的古建筑群,以及絢麗活態的人文景觀。

圖1 巴拉河傳統村落帶照片
目前我國河谷型傳統村落帶整體上保存良好,針對單體歷史建筑的保護較多,但對村落整體風貌、山水環境、村落形態及其它景觀風貌要素的管控關注不夠,造成了河谷地帶村落管控的缺失狀態。風貌保護不斷面臨現代營建的沖擊,如新風格元素不斷出現,色彩與傳統形式差異性較大和村落建設侵占濱水空間等問題。同時,傳統建筑風格也存在與現代生活、現代功能的適應問題。因此,需要創新管控方式,兼顧強制性和靈活性。沿河谷眾多村落由于歷史等原因,風貌存在上下游差異,也需要在統一性和個性之間作出整體管控和協調。
由于河谷型傳統村落跨多個行政區域,在整體風貌塑造和管控上,與流經的各縣市、鄉鎮及村落個體之間,存在整體規劃協調關系。而我國目前以流域為視角的鄉村地區,關注的多為村莊規劃及水利、景觀、旅游等專項規劃,針對河谷本身的管控如藍線規劃、河流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規劃,在空間范圍和管理重點上各不相同,涉及較多的是平行部門。彼此之間缺乏對接,管理的空間存在一定的交叉[1],需要突破行政區劃制約,落實管控措施。
部分城市已經逐步意識到以流域為視角進行全域性、統籌性風貌管控的重要性。如杭州已經開展錢塘江和大運河等帶狀文化景觀的流域性風貌管控工作。本文針對以大尺度流域為管控對象管理的難度與特殊性,從便于實施與管理的角度,建立整體視覺景觀格局、自然景觀風貌、村落形態與建設風貌3個特色評價大類,和6個評價中類的評價體系,如圖2所示。涵蓋河谷型傳統村落帶主要特色要素特征。并結合不同風貌特點進行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系統評價,采用整體、分類和分級相結合的管控方法,形成針對性、體系化和導則化的河谷型特色風貌管控體系。

圖2 河谷型傳統村落帶特色風貌管控體系
楊保軍指出,風貌的第一個基因是地形地貌,它一定會對城市的整體格局和空間結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河谷不同地段的空間景觀因兩側山形的開合變化、河谷地勢開闊逼仄而不同,將形成開敞與閉合(或稱之為“曠”與“奧”)的不同景觀體驗。針對河谷空間景觀特征,基于人的空間視覺感知為依據,建立視覺景觀曠奧特征評價體系。將河道寬度、河面坡降、河道曲折度和河谷開敞度四類因子,按一定權重由GIS疊加,通過不同區段得出的綜合分值,就景觀開合變化特點進行研究,如圖3所示。明晰適宜采取對應不同的區段景觀風貌保護與塑造方式,為整體空間景觀特色化布局提供依據。

圖3 巴拉河傳統村落帶視覺景觀曠奧度特征評價圖
視覺景觀曠奧度評價明確河谷“曠、較曠、較奧、奧”的主導屬性與主導功能。其中曠特征景觀區段應維護空間大開和村落點綴融園的視覺特征。較曠特征景觀區段,應重點維護山水田園水天交接、村落梯田天人合一的空間特質。較奧特征景觀區段,應重點通過守岸顯灣、焦點設景、層次豐富等景觀控制與營造方式,保護山-水-村景觀層次性、輪廓清晰性、尺度緊湊性。奧特征景觀區段,應嚴控自然人工景觀與開發侵占,保護險峻奇觀,如表1~表2所示。

表1 視覺景觀曠奧度特征評價分值衡量標準

表2 視覺景觀保護與營造規則表
選取最能顯示河谷型獨特性的山體景觀、水體景觀和林園景觀資源要素,通過景觀價值度、人視可觀賞性和旅游價值度3個方面,對山、水、林園景觀資源與生態敏感度進行評價,甄別核心、重要和一般自然景觀資源,并分級分類劃定景觀風貌管控區,為管控河谷地帶的自然資源及其鄰近地區提供依據,如表3所示。

表3 自然景觀資源評價分值衡量標準
根據水體景觀資源特征,評價將水體及濱水地區分核心和一般兩級。核心水體資源主要為河灣、河溪交匯、河灘島礁、瀑布水庫。其中河灣及鄰近地區,作為主要河流轉向的節點,形成較強的對景空間,標識意向,村落凹近凸退、交錯布局,形成視覺焦點與開敞景觀。河溪交匯及鄰近地區作為河流垂直匯通之地,以開闊的自然景觀為主,水岸景觀塑岸營廊、交匯設景,強化廊道與交匯處的建筑與景觀處理。河灘島礁洲及鄰近地區作為穿越水形較為復雜地區形成的小面積的島狀陸地,景觀以河灘地景觀為主,村落守岸顯廓、首尾設景,并于島嶼兩端設置景觀節點。瀑布水庫等河面相對開闊處設置觀賞空間。一般水體資源及其濱水地區景觀需劃定水體藍線、岸線和臨水景觀控制線三類進行管控。其中臨水景觀區需對生態類、游憩類、建設類三類土地利用與功能、開發強度、空間景觀、第一界面建筑立面或村落建設用地、村落整體空間輪廊線等,按照功能類別分級進行控制,具體劃定如表4所示。

表4 臨水景觀區劃定
根據景觀資源特征評價結果,核心山體景觀資源主要為游覽型山體和游覽與景觀混合形山體;重要山體景觀資源主要為景觀型山體;一般山體景觀資源主要為背景型山體。核心林園景觀資源主要為古樹名木、濕地公園和特色農園,劃入保護等級較高的林園景觀資源;重要林園景觀資源包括景觀性梯田、風景林和道路防護林景觀林。
4.3.1 村落形態風貌評價及管控
河谷型傳統村落的形態格局多借自然河谷山勢水態形成與發展,與山水空間錯綜復雜的平面和立體關系應成為該地區的重要風貌特色。為保護這一風貌特征,筆者根據村落的山水田園和建設的平面、立體形態的空間格局、空間層次和空間特色,將與河道藍線水平距離、河道邊界垂直高差和建設用地傾斜度三類因子評價,分為濱水山麓、濱水田園、濱水平壩、田園山麓和田園平壩五類村落,建立一套針對村落與自然環境的整體形態關系的綜合評價體系,如表5和圖4所示。

表5 村落形態管控規則表

圖4 村落形態分類圖
4.3.2 村落建設風貌評價及管控
村落建筑是地域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也是鄉土文化的具體承載。通過對村落建設的久遠度、稀缺度、規模、比例和完整性等評價指標,結合現狀整體風貌、主導建筑風格類型和占比、特征性建筑風格等因素,對不同村落村寨的特色建筑風貌進行分類評價,劃定精品型、傳統型、傳統現代混合型和現代型村落四類實行分級管控,形成相對統一協調的整體風貌,如表6所示。

表6 村落建設評價分值衡量標準
按照村落建設風貌特色評價出的精品型村落,是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典型性,且整體保護完好的村落。按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和貌協調區進行重點管控。傳統型村落是具有民族性、典型性且整體保護完好,傳統建筑風格風格占比70%以上。其建設風貌仍按照劃定風貌核心區、協調區兩大類進行管控。傳統與現代混合型村落主要為傳統建筑風格占比70%以下,其它以現代磚房、磚混、框架結構且沒有明顯地域風格的村落,可適當融入新鄉土建筑風格。
河谷多為跨市縣的,需結合市、縣和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及各地區的鄉村振興戰略和傳統村落保護規劃。河谷型傳統村落帶的風貌管控,可結合跨縣市的流域總體規劃進行整體編制,落實到面向國土空間的實用性村莊規劃中去,融入規劃編制-規劃校核-規劃管理-規劃審批-成果入庫“大閉環”的國土空間管控體系。
在規劃編制層面,整體風貌管控要求由縣市、鄉鎮深化完善,形成風貌控制導則等對接管理文件。在成果入庫層面,將風貌管控關聯數據整合,基于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融入國土空間規劃動態更新的“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中。在規劃校核層面,鑒于河谷資源獨特,保護要求高,又分屬不同縣市,未來發展存在相當不確定性,如有適宜重大旅游、酒店或大數據和健康管理等企業引進,應通過三維景觀模型,按照管控規則進行項目景觀風貌評估,如圖5所示。

圖5 風貌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圖
建立健全流域統籌管理機制,鼓勵河谷型傳統村落帶所在的縣市及相關部門、鄉鎮等,通力協作,建立健全綜合保護協調機制,可成立河谷鄉村協作辦公室等機構,部門之間成立相應的工作小組,定期對規劃管控實效進行綜合性評估。同時應協調政府、市場和村民三方構建利益共同體。通過產業、投融資、土地等政策和發展模式創新,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和村民受益的具有可持續性的利益共同體,合力推動河谷地區的風貌保護與地區發展共贏。
本文基于規劃管理重個體、輕整體,規劃研究偏單體、缺統籌的管控缺位現實,提出以歷史聚落空間個體的單一視角保護,擴展為人的視角、生態視角、全域性、面向管理的統籌性風貌管控。以風貌特色要素評價為導向,通過整體、分類、分級系統評價整體視覺景觀風貌格局、自然景觀資源、村落形態與建設風貌,研究河谷型村落帶風貌要素、評價與規則體系,從而提出對應的管控規則體系與實施路徑。
由于河谷現狀情況復雜、涉及內容廣,受到各種條件限制,需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F階段我國雖然對鄉村地區進行了大量投入和政策傾斜,統籌性保護與風貌管控仍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加強公眾參與、協調保護與發展彈性以及非物質要素管控,為今后的保護和發展提供更全面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