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杰
歷時三年,牽動百萬億資金的資管新規將在2021年底收官,各類金融市場中,占據資管重要位置的銀行理財市場經歷重塑。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也步入沖刺階段。2021年11月1日,銀行理財登記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7.95萬億元,同比增長9.27%,凈值化比例超86%。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三季度,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增加了將近10個百分點。《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2021年半年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0.39萬億元,占比79.03%。
業內人士普遍預測,2021年底前絕大部分銀行機構可完成整改,不過仍有少數銀行的少數存量資產難以得到處置。“由于存量理財產品的整改壓力較大,2021年三季度以來我們公司加班加點地工作。但預計到2021年末仍將有5%-10%的存量理財產品無法達標。”一位理財子公司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料部分國有大行和農商行的理財存量產品不能完成整改,越到最后,問題資產越難解決。屆時將進行個案處理、實施差異化管理措施。”一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總裁稱。
此外,在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中,市場風險也在變臉出現,偽凈值產品、規模迅速沖高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此類產品將期限錯配、流動性風險隱藏得更深,不斷挑戰著監管者新的底線。
“凈值化之后,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一定幅度波動是正常現象,但保守的投資者卻難以接受,部分銀行理財將被分流到存款。”一位行業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為了截留此類客戶,部分理財子公司發行偽凈值產品,將理財產品通過信托等通道設立“體外資產池”,資產池中大量裝入PPN、私募債等產品,采用成本法計量,減少凈值的波動。
上述行為易引發期限錯配風險、流動性風險。為了實現徹底轉型,新的監管舉措不斷推出,呈現邊轉型邊治理的市場形態。
“2021年9月,監管部門對理財子公司再次進行窗口指導:對通道類業務加強監管,要求今年11月起新發行的理財產品應以市值法計量,不合規的存量產品應在年內整改完畢。”多家理財子公司高管對《財經》記者表示。
而此前的6月,監管出臺專門文件,對現金管理類產品設置規模上線,并限令2022年底為最終達標節點。
關閉舊大門的同時,新的市場窗口也在打開,養老金融正成為理財子公司新的逐鹿熱點,其間,合規創新成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2021年是資管新規延期一年的最后時段,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也進入關鍵階段。2021年11月1日,銀行理財登記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銀行理財市場新發產品1.17萬只,募集規模31.87萬億元,新增投資者數量987.98萬個,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2263億元。截至2021年9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7.95萬億元,同比增長9.27%,凈值化比例超86%。
整體來看,銀行理財市場轉型取得顯著進展。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0.39萬億元,同比增長51.06%;凈值型產品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79.03%,較年初上升11.75個百分點。另一則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凈值型理財余額占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的比例為35.57%。
如果按照之前的進度,2021年末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時,凈值型理財規模占比預計能達到90%左右。但在2021年6月末至9月末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內,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增加了將近10個百分點。
“資管新規之后,多家銀行開始忙著壓降不合規產品、研發新產品用來承接老產品。但部分銀行卻抱著僥幸心理,通過向監管部門訴苦,要求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延長三年至五年。但資管新規的本意是防控金融風險、引導資管機構轉型,監管部門不會一再做出讓步。”某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總裁對《財經》記者表示。

如何加速研發新產品、探索多類資產配置策略,是許多銀行理財子公司所面臨的問題。圖/IC
《財經》記者了解到,在凈值化轉型中,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最為迅速。在2021年6月末,蘇州銀行已經全面完成了凈值化轉型。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青島銀行、南京銀行、江蘇銀行、杭州銀行、長沙銀行、北京銀行等凈值型理財產品占比接近100%。但部分國有大行和農商行銀行理財的凈值化程度低于86%的均值。
“有些國有大行的不合規老產品所涉存量規模較大,部分項目的久期甚至在十年以上,難以在短期內進行有效處置。不過,有銀行按照‘一行一策的安排,已經和監管達成了一致意見,將會被認定為個案處理。”一家頭部理財子公司的負責人對《財經》記者表示。
資管新規要求理財子公司清潔起步,但在實際操作中并非易事。“首先,理財子公司的高管大多來自母行,銀行傳統信貸文化與資管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其次,理財子公司的不少產品是從母行逐步遷移過來的,里面有一些難以消化的資產,監管目標與母行期許存在分歧,拖累了理財子公司的進度。再次,理財子公司科技系統的搭建是一件特別復雜的事情,需要將投資研究、資產配置、組合管理、投資交易、風險管理、估值核算、產品銷售等環節全部覆蓋,銀行沒有能力快速完成。”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同時,銀行產品轉型過程中還面臨破凈的壓力,部分客戶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一則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新發產品中有1173只產品曾發生過跌破初始凈值現象,到2021年6月底,仍有139只產品低于初始凈值,約占當年發行產品總數的0.54%。2021年三季度有81只產品凈值階段性下跌,占比2.57%。
“資管新規之后,保本理財正逐漸減少、消亡。但凈值型理財產品反映著底層資產的價格變動,產品階段性上漲或下跌屬正常現象,投資者無需過度關注產品短期內的凈值波動,尤其是長期理財產品,產品持有時間越長,虧損的概率越低。但因過去投資的慣性,極少數破凈的現象牽動著一大批保守投資者的神經,也影響了新產品的發行。”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在多重困境之下,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為了迎合部分投資者“剛兌”的心理預期,開發出來了偽凈值產品:將私募債、資產支持證券和資產支持票據、永續債等債券放入信托公司設立的“體外資產池”中。
多只理財產品在一個大規模的信托計劃中進行申購、贖回,起到平滑大幅振動的作用。但這一做法與資管新規相違背。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強化產品凈值化管理,并由托管機構核算、外部審計機構審計確認,同時明確了具體的核算原則;資管產品投資的金融資產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使用市值計量。
有資深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監管部門鼓勵銀行理財子公司與信托、基金等公司的正常合作,但上述操作明顯與監管要求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的方向不符,并且隱含著較大的風險。
“通過體外資產池規避了此監管要求,至少存在以下的潛在風險:期限錯配問題,由于底層資產一般為期限較長的私募產品,目前市場上最為常見的期限為三年期,而且理財產品的申贖期會遠低于產品存續期限;流動性風險問題,考慮到信托計劃或券商資管計劃大部分均購買了私募類產品,因此底層資產流動性會存在一定的缺陷;私募產品有更大的信用風險問題,因此若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成本法的估值方式有失公允;該模式結構本質上仍然是銀行理財的通道類業務,而非信托或券商資管的主動管理類業務,增加了產品的通道成本并造成風險在各個機構之間的傳染。”2021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教授王增武等人發文稱。
上述模式實質是風險轉移,從資管新規前的“放大杠桿做收益”到現在的“下沉資質做收益”,問題從杠桿問題變成了信用問題。王增武表示,其中隱藏的風險問題不容忽視,在債券市場發生劇烈波動或者底層資產違約時,投資者會發生如下可能損失:一是原有投資者發生踩踏,后賣投資者遭受損失;二是產品若沒有及時變更凈值,在發生風險后,后入投資者給前面投資者“買單”。
近期,《財經》記者從多家理財子公司高管獲悉,偽凈值產品已經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其規模和經營模式將受到嚴格管控。“2021年9月,監管部門對理財子公司進行了窗口指導,要求2021年11月起新發行的理財產品將改成市值法計量,不符合規定的偽凈值存量產品應在年內整改完畢。另外,監管部門還要求銀行加速理財資產回表。”多位人士表示。
資管新規之后,銀行傳統理財產品轉型較難,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橫空出世,成為銀行理財保規模的利器,受到理財機構和投資者的喜愛。
一則數據顯示,2018年10月,現金管理類產品幾乎從零起步;截至2019年末,現金管理類產品存續余額4.2萬億元;截至2021年6月底,市場上現金管理類產品存續余額達到7.78萬億元,累計募集金額達到33.97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募集金額的54.43%。
“從理財機構看,現金管理類產品屬于凈值性產品,順應轉型方向,銀行以其投資流動性管理的優勢,進行了不錯的運作。從資金來看,現金管理類產品以其流動性高、風險低、收益穩健的特點受到一些中低收入群體和中低風險偏好者的偏好,并兼顧了理財產品的公益性。”一家國有大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高管在談及該類產品近些年飆升的原因時表示。
不過,現金管理類產品也存在短板:由于面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允許投資者每日認購贖回等特性,容易因大規模集中贖回引發流動性風險,且風險外溢性強。
“之前因投資范圍、信用要求、久期限制、杠桿上限較貨幣基金寬松,現金管理類產品所受監管較少,所投向的資產信用較為下沉、久期稍長,因而可以獲得比貨幣基金收益率高上幾十個BP的收益,這也是受投資者青睞的重要原因。”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稱。
2021年6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主要內容包括,明確現金管理類產品定義;提出產品投資管理要求,規定投資范圍和投資集中度;明確產品的流動性管理和杠桿管控要求;細化“攤余成本+影子定價”的估值核算要求;加強認購贖回和銷售管理;明確現金管理類產品風險管理要求,對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核算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實施規模管控,確保機構業務發展與自身風險管理水平相匹配。
上述人士稱,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就是為了隔離風險,推動銀行理財回歸資管業務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促進理財業務規范轉型。監管部門同樣不愿意看到現金管理類產品的風險,便開始出手整治。
相對貨幣基金的規定監管部門對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要求更為嚴格。例如,在起購金額上,現金管理類產品要求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1萬元,貨幣基金無明確規定。在稅收方面,現金管理類產品債券買賣價差需繳納3%增值稅,并繳納企業所得稅,但貨幣基金則不需繳納。
不僅如此,上述《通知》還稱,商業銀行、理財公司應當對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核算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實施規模控制。同一商業銀行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核算的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月末資產凈值,合計不得超過其全部理財產品月末資產凈值的30%。同一理財公司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核算的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月末資產凈值,合計不得超過其風險準備金月末余額的200倍。2022年底為過渡期。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占開放式產品余額比例達到59.35%,而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和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這一比例也分別達到45.90%和38.05%。這也意味著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已經觸碰到了監管規定的“天花板”。
“各家理財子公司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占比處于30%-60%之間。但銀行理財子公司現在的投資者教育、客戶對凈值化的接受程度還處于初級階段,現金管理類產品對現階段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發展非常重要,當下這類產品很難被替代。”2021年10月23日,中郵理財董事長吳姚東在《財經》雜志主辦的“2021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
2022年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辦法過渡期結束后,不少理財子公司會面臨嚴格約束。對于現金管理類產品未來的定位,農銀理財副總裁楊新蘭稱,首先,做穩壓艙石。現金管理類產品是客戶的高流動性金融資產,屬于客戶金融資產配置中的壓艙石,理財子公司需要評估保有科學合理的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規模,促進產品的運作,同時服務好客戶金融資產配置與流動性管理的需求。
其次,做專產品的運作。要進一步提高、打造一個投資經理的專業隊伍,夯實產品運作的基礎,還要進一步提升市場的研判,與多策略產品運作的水平,還可以進一步拓展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實用功能和使用場景,提升客戶的體驗。
再次,應當做細流動性管理。要切實確保資產的流動性與產品運作之間的匹配度。另外,要做好一些新產品的引流,要通過精準的客戶畫像,通過新設功能類似、收益更高的新產品,引導客戶科學合理調整優化投資周期、風險偏好和分散投資,培育每個老客戶的投資成長。
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之前,客戶追求的產品是保本保收益。受當時剛性兌付的傳統思維模式影響,“資產池+期限錯配”的產品不僅能降低銀行的管理難度,還可以許諾給客戶較高的收益。
但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結束,以及資管估值減值要求的全面實施,銀行理財將面臨著嚴格公允價值的規則。屆時,在銀行的傳統優勢投資領域、特別是固定收益的投資中,收益中樞不斷下滑,兼顧所有理財產品的高收益、高流動、低風險是難以做到的。
對于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須拓寬新的投資能力圈,挖掘新的高收益資產,并創新風控走出一條新路。楊新蘭表示,在需求端,要加強對客戶的觸達管理能力,努力陪伴客戶投資的全生命周期;要切實強化投資者的教育,維護客戶的知情權、公平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的權益,增強客戶金融資產配置以及價值投資觀;要強化客戶真實金融需求的分析,關注客戶金融資產配置需求的升級和遷移;要增強客戶風險承受力的評估、產品的風險評估以及客戶分層三位一體的適當性管理,確保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投資者。
從供給端來看,監管部門正催促理財子公司參與國家布局的產業。考慮到人口老齡化加劇和養老第一、二支柱資金的匱乏,預計養老第三支柱在政策導向上會逐步加大,這將為理財子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2021年9月10日,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稱,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獲批在四地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自2021年9月15日起,工銀理財在武漢市和成都市、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在深圳市、光大理財在青島市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目前試點期限暫定為一年,每家試點公司各獲得了100億元的養老理財產品募集額度。
2021年10月21日,銀保監會首席檢查官、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王朝弟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數據信息暨監管重點工作發布會”上表示,相關理財產品的試點產品已經進入報備階段,或于11月在“四地四機構”與廣大消費者見面。
資管業務統一監管下,監管套利逐步消失,打造先進的產品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固收類、現金管理類是理財主打產品,主要基于銀行風險偏好和信用研究能力特長。非標期限匹配產品仍具備一定優勢,基于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業務優勢而產生的非標投資,在解決期限錯配與打破剛兌兩個難點后,仍將是銀行理財的重要資產配置方向和特色優勢。”華泰證券稱。
“要強化資產管理與財富的雙輪驅動,切實推動產投研一體化。理財子公司必須正視廣大客戶對穩健收益的需求,深度應用投資策略做大做強固收類的產品,做優做專混合類的產品,同時從委外到直投全面提升能力,還要積極探索多類資產配置策略,借助一些模型開展大類資產配置以及競選優質的底層資產,以努力實現長期投資客戶的超額收益。此外還要參與股票、外匯等市場。”楊新蘭表示。
另一位國有大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總裁對《財經》記者表示,相較于高收益,他執掌的理財子公司更注重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和底層資產的流動性。
“雖然部分客戶在短期會被一些高收益理財產品吸引,但經過市場的教育,客戶將會重新選擇波動小、安全性高的理財產品。當然,我們也在逐漸增加權益類的占比,正采取三步走的策略:首先,借助委外機構為客戶提供FOF(基金中的基金)或MOM(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等產品。然后,團隊會逐漸試水資本市場,主動參與部分權益類項目。再次,建立完整的投研體系,借助母行的各地分支機構和上市公司進行合作。”該人士表示。
銀行理財子公司轉型和發展最大的難度在于公司文化的轉變。雖然不少理財子公司在“招兵買馬”,但大部分人員依然來自于商業銀行。“銀行人的基因是信貸文化,而理財子公司更需要的是對資產配置、權益投資等有掌控能力的人員,兩者文化差異較大。”另一位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高管對《財經》記者稱。
編輯:袁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