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
摘要:產業鏈是一個產業內具有投入產出關系的上下游企業之間所形成經濟鏈條,根據具體產業的屬性特點,產業鏈大體分為資源驅動型、市場主導型和技術主導型三種基本類型。建設產業鏈條是內蒙古經濟騰飛的必經歷程,產業鏈的選擇需要在銜接區域分工、符合國家戰略要求的基礎上,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以制造業為主導,抓關鍵環節和關鍵要素。
關鍵詞:產業鏈 內涵 理論
產業鏈建設就是利用企業之間的投入產出關聯關系,通過實施一系列強鏈延鏈補鏈項目,使主導產業呈現全鏈條協同發展態勢,達到完善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綜合效益的目的。但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本質上是市場化選擇行為,政府推動產業鏈建設必須遵從經濟規律。因而抓產業鏈建設首先必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產業鏈、企業鏈式發展的動因是什么、產業鏈組織形態是什么等基本理論問題,才能在具體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產業鏈的內涵和實質
“鏈”的概念最早來源于生物學,根據自然界的食物鏈規律,達爾文構建了生物鏈體系。“鏈”的概念借鑒到經濟學,就仿生化地產生了許多相關概念,如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等。由于從技術視角看,產業可以包含從原材料到生產加工再到最終消費的全過程,因而產業鏈的概念可以概括為以某一項核心技術或工藝流程為基礎,提供能夠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產品為目的、具有相互銜接關系的企業集合,或簡單地說,產業鏈就是一個產業內具有投入產出關系的上下游企業之間所形成經濟鏈條。
(二)上下游企業協作的動因
對于上下游企業之間為什么要協作,不同時代經濟學家們給出了不同理論解釋。施蒂格勒根據斯密關于分工受市場化程度限制的命題,認為企業分工既可以在企業內部進行,也可以在企業之間進行,通過比較這兩種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大小來決定上下游企業之間應采取何種縱向鏈關系。威廉姆森認為上下游企業之間實行一體化關系有利于防范道德風險和恢復有效率的要素組合,從而降低企業總成本。科斯則從交易費用角度,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當市場交易費用很高時,企業將通過交易內部化來節約組織經濟活動和配置資源的成本,但隨著企業一體化帶來的組織費用增加到一定程度,企業又會傾向于市場化協作。總體上看,目前有關產業協作關系的理論解釋很多,但概括起來,企業產生縱向協作的動力主要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基于交易費用的考量;二是基于經營策略的考慮;三是減輕成本和價格上的不確定性。
(三)產業鏈的一般組織形態
根據產業鏈內部企業之間的銜接關系,產業鏈大體可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輪軸式產業鏈條,汽車、飛機、船舶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鏈條往往表現為這種情況。這類產業工藝過程較為復雜,生產流程較長且往往存在一條前后相接起主導作用的骨干產業鏈,產業鏈條上存在一個或幾個處于中心地位的核心企業。核心企業憑借雄厚的技術能力和強大的品牌優勢,引領著整個鏈條運轉。眾多相關中小企業則以核心鏈條的生產流程為主線,為其加工、制造特定的零部件或者提供特定服務,從而形成一種類似于輪軸式的產業組織形態。第二類是葡萄式產業鏈條,冶金、化工等資源加工型產業往往具有這類特征。由于一種資源在技術上存在著多種加工轉化路徑,因而從資源開發的原點出發,每一種加工路徑都可以形成一條較長的產業鏈條,每條產業鏈條上都可以形成一個或幾個起主導作用的核心企業,并帶動著相關配套中小企業共同發展,從而使產業鏈條呈現一種從干到枝到葉、類似樹狀結構的企業集聚形態。第三類是簇群式產業鏈條,是指眾多相對獨立的中小企業聚集在某個特定地域形成的產業集群,日用小商品制造產業往往表現為這種特點。由于這類產業的技術含量較低,生產工藝較為簡單,每個企業都能夠獨立地完成整個制造過程,所以企業之間較少有縱向分工協作。但由于各企業往往都是按照統一的技術質量要求而獨立制造某一種產品,在對外銷售方面具有較強的合作性和協同性,從而形成一種“小規模、大群體”的組織形態。當然上述劃分并不絕對,由于社會分工的深化、技術變革加速、核心企業變遷,產業鏈各企業之間的關聯關系也日益復雜,還可以形成多核式、網絡式等鏈條組織形態。
(四)產業鏈的驅動模式及核心要素
根據具體產業的屬性特點,可將產業鏈大體分為資源驅動型、市場主導型和技術主導型三種基本類型,不同類型和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鏈條的驅動模式和關鍵要素也不一樣。資源驅動型產業中資源要素占主導地位,如在能礦類產業中,技術的重要性相對較低,產業鏈統籌和整合也相對容易。市場主導型則主要強調終端市場對產業鏈條的拉動作用,如大部分日用消費品產業鏈,往往是下游的貿易型企業在產業鏈條中占據主導地位。技術主導型產業鏈條中技術優勢成為核心企業整合產業鏈的手段,如華為憑借5G技術構造的通訊產業鏈,比亞迪憑借電池技術構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等。技術主導型產業鏈的核心企業根據行業不同,可能處于產業鏈的不同位置,例如在半導體行業處于上游,而在稀土行業則是處于產業鏈下游。但現實中上述規律也并不絕對,一定條件下產業鏈的驅動模式和核心企業也會轉化。比如中游產品制造企業如果擁有較強的市場整合能力,也能夠成為產業鏈的頭部企業,從而使產業鏈驅動力由終端消費者向中游制造企業轉移。技術主導型產業鏈如果單純依靠引進技術也會淪落為低端“血汗”工廠,退化成為市場主導型產業鏈。有些企業也可以從市場主導型產業鏈向技術主導型升級,如海信從下游液晶電視制造向上游液晶模組研發的延伸,就提升了企業的技術主導能力。此外,對于區域經濟而言,雖然資源、市場、技術均可成為產業鏈的主導驅動要素,但各種要素的協調互動更有利于實現產業鏈整合的成本最小和總收益最大。
(五)產業鏈中企業之間的關系
產業鏈是由若干具有關聯關系的企業構成的,生產最終產品下游企業的利潤不僅與企業自身有關,還與上游企業對產業鏈做出的貢獻程度有關,但各企業在產業鏈中扮演的驅動角色不同。產業鏈條中一般擁有一個起主導作用的核心企業,其通過股份控制、供應鏈管理等手段對上下游企業施加影響,從而控制著整個產業鏈發展,這類企業通常被稱為頭部企業。一般情況下,在資源型產業鏈中頭部企業往往是上游企業,在制造型、科技型產業鏈中頭部企業往往是中游企業,在市場拉動型產業鏈中頭部企業一般是下游企業。按照緊密程度不同,頭部企業控制關聯企業的模式一般也分為三種,即核心企業不參股、只通過市場交換聯結的市場交易模式,通過控股把上下游企業內部化管理的縱向一體化模式,以及介于前述二者之間部分參股或控股的中間模式。具體采用哪種模式也取決于核心企業成本核算及經營策略的考量。
(一)產業鏈建設對內蒙古意義重大
一是建設產業鏈條是內蒙古經濟騰飛的必經歷程。從特定地區產業體系的形成過程看,主要表現為點、線、面、體逐次演進的過程。一般先有單個項目落地,即形成產業體系演進的起動“點”;然后圍繞該項目的設備或原材料供應及產品的深加工或銷售,引來上下游企業進駐,形成產業體系縱向鏈條的“線”;隨著主導產業鏈條不斷壯大完善,帶動關聯企業發展,形成產業體系橫向拓展的“面”,產業鏈條進一步發展帶動創新體系、融資服務、市場營銷等相關服務業衍生,最終形成立“體”化的產業體系。由此可見,產業鏈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經過程或者環節,推動各個獨立項目或企業串“點”成“線”地構建產業鏈條,再促進各個鏈條由“線”到“面”到“體”地集聚成群,就成為構建區域特色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內蒙古也需要遵從這一客觀規律,把培育產業鏈作為推動經濟騰飛崛起的重要抓手。二是產業鏈建設是內蒙古融入“雙循環”新格局的必然路徑。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具有長遠和戰略意義的重大部署,也是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內蒙古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實質上就是在全國或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選擇特定的鏈條或環節,作為內蒙古特色優勢產業體系的重點領域或主攻方向。三是建設產業鏈是內蒙古應對全球化競爭的主要舉措。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既為欠發達地區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供了可能,但同時也帶來競爭范圍的擴大和激烈程度的增強。如果欠發達地區不采取應對措施,自身所具備的優勢要素也可能被抽走。目前內蒙古欠發達的基本區情仍未根本改變,在全球化和區域競爭中仍處于弱勢地位,必須通過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鏈,才能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集聚發展要素的“粘滯點”。
(二)產業鏈選擇要符合經濟規律
一是要銜接區域分工,只有選擇的產業鏈符合國家戰略要求,才能獲得國家層面在投資、金融、財稅、科技、基礎設施、產業布局政策等方面的傾斜支持。內蒙古“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兩屏障”“兩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的戰略選擇,既反映了內蒙古的資源稟賦和區域功能,又有效契合國家戰略需求,是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指導方針。落點在具體產業分工體系設計方面,就是要把建設國家能源及戰略資源基地和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方向。二是要符合產業特點。首先,能夠形成產業鏈的往往是那些工藝流程較長、適合多次加工增值的產業門類。而有些產業或產品并不適合過度加工,如農畜產品中的果蔬類、禽蛋類產品往往以鮮食為主,加工品反倒價值不高或市場規模有限,技術上的加工鏈條不夠長或不必要,自然就不適合按產業鏈進行推動。其次,由于產業鏈主要是具有投入產出關系的企業之間的聯系,企業之間的物料平衡關系和利用便利性是影響鏈條效率的重要方面,因此產業鏈設計既需要企業之間的物料平衡和工藝銜接,又需要地理上的集中集聚,做到產業鏈條平衡、有序和高效運轉。三是遵循產業布局規律。按產品物理加工形變特點可將產業劃分為減重減體型產業、不變型產業和增重增體型產業。資源加工產業往往受到體積較大和質量較重約束,一般市場運輸半徑有限,而就地加工會促進其重量減輕、體積變小、價值提升,從而降低運輸成本對其市場半徑的制約,在資源地布局就有其經濟合理性。而有些行業如飲料行業,產品有效成分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而主要成分是水,制成品的體積和質量大大增加,導致運輸成本大幅上升而影響其產品銷售半徑,則更適合在市場端就近布局。再如PVC等化工企業出售原材料往往市場范圍更大、企業也有利可圖,但加工成各類管材、型材導致產品體積增大而價值增值有限,反倒在市場銷售范圍和成本經濟性方面受到制約,也不適合在資源地區布局。此外,由于化工項目往往采用研發、設計、施工、裝備、運營一體化模式,因而培育化工產業鏈條就需要產業鏈與創新鏈高度融合,并針對特定工藝需求就近配套裝備制造項目。
(三)推動產業鏈建設要遵循關鍵少數原則
凡事遵循“二八定律”,即在一個復雜的系統中,事物的發展變化往往取決于百分之二十起關鍵作用的因素,這也是唯物辨證法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區域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條的生成演化也主要取決于主導產業、重點環節、關鍵要素、核心企業的功能和作用,因而產業鏈建設過程中需要貫徹關鍵少數原則。一是堅持制造業為王。雖然從靜態貢獻視角看,三次產業哪個產業發展都表現為經濟總體規模的增長;但從動態演化機制看,制造業作為農牧業鏈條延長、價值增值的路徑性產業,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創造需求前提的先導性產業,往往在區域產業結構演進中具有核心和主導作用,因而特色優勢產業鏈的選擇應該主要著眼于制造業領域。二是堅持主導帶動。不同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演化過程中的作用不同,只有那些起核心和主導作用的主導產業才是產業體系演進的關鍵。因而必須在門類眾多的制造業體系中,根據特定的資源及要素條件、市場變化規律、技術進步趨勢、產業政策方向、區域產業分工等多個方面綜合考量,統籌技術可能性、政策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三性”比選,科學謀劃內蒙古能夠突破的主導產業門類。三是抓關鍵環節和關鍵要素。不同類型產業的重點環節、關鍵要素、核心企業所處位置不同,對產業鏈演化的影響機制也不同,在制定產業鏈推進策略時需要對不同類型的產業鏈條進行系統分解,科學確定重點環節、關鍵要素、核心企業,并采取傾斜政策加以重點培育。四是樹立功在其外理念。由于產業鏈的生成和發展本質上是企業的市場選擇行為,因而政府抓產業鏈建設必須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為此,政府需要從規劃引導、政策制定、要素保障、營商環境等方面,為企業發展和盈利營造具有吸引力的良好外部條件。尤其對于發展條件和基礎都相對薄弱的內蒙古來說,在產業鏈政策制定方面,必須處理好政策內容全面性與協同性的關系,政策力度創新性與突破性的關系和政策形式規范性與實用性的關系,更好地發揮政策引導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