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林 尤天翼 翠 明
關鍵詞:包頭市 稀土 產業 創新驅動
稀土是發展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戰略物資,被稱為“工業維生素”和“工業黃金”,廣泛應用于軍工、航天、電力等行業和高新材料方面,對國家發展有重大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不可再生資源,要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不斷提高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緊抓歷史機遇,以創新為主導,推動產業鏈升級,真正實現以“稀”為貴,化“土”為金。
國務院新聞辦2012年發布的《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顯示,我國稀土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23%。中國稀土資源不但儲量豐富,而且還具有礦種和稀土元素齊全、稀土品位及礦點分布合理等優勢,為中國稀土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的稀土產業發展以包頭和贛南等地較有代表性,呈現產業集聚的效應。我國稀土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一次集聚過程,隨后進入一個集聚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2004年起,又進入了快速集聚發展時期。經過數十年發展,形成了顯著的產業集聚特征。總體上看,我國稀土產業集聚在早期主要受礦產資源分布影響;從 21 世紀初起,經濟政策、技術創新、市場規模和資源稟賦等因素共同促成了當前的產業集聚格局。隨著我國稀土產業鏈的不斷延伸,以及技術創新的不斷深化,以稀土高精尖產品制造為主的高科技公司在沿海等發達地區的高新產業園區內集聚,并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影響力。
從全球來看,稀土元素并非真正稀缺,但稀土的開采極具挑戰性,對環境的污染也較大。因此,為了確保稀土的穩定供應,部分國家開始轉向加工其他的可代替稀土礦的資源。例如美國國家科學院環境科學技術研究所(A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報道了一種使用離子液體從粉煤灰中回收稀土元素的簡單方法。美國資源公司(American Resources Corporation)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研制出從電動汽車或發電廠使用的廢舊鋰電池中回收釹(Nd)、鐠(Pr)和鏑(Dy)等稀土元素的新技術。該技術應用兩區配體輔助置換色譜(two-zone ligand-assisted displacement chromatography,簡稱 LAD)技術,可實現高產出,并且能夠回收純度為 99%的金屬。
在倡導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急需加大力度對二次資源中稀土的循環利用。國務院于2011年頒布《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積極開展稀土資源回收工作。以NdFeB 永磁材料為例,含有 30%左右的稀土元素(Nd、Pr、Dy、Tb 等),產量以 5%的增量增長,2020 年稀土永磁材料產量接近 20 萬噸,老舊產品直接廢棄產生了巨大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相較于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我國對 NdFeB 永磁廢料的利用還遠遠不夠,只有極少數企業具備永磁廢料中稀土循環利用工藝,而且還存在成本高、工藝不成熟等問題。
以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過對越南、巴西、蒙古等稀土高儲量國的資源控制,在稀土產業鏈上游端實現整合,掌握了與中國相當的稀土儲量,降低了對華進口依存度;在中游端掌握稀土加工市場的主導地位,將高污染的稀土礦初級冶煉境外化,實現污染轉移,再廉價進口稀土初級制品,在本國完成精深加工,產業鏈觸角不斷延伸;在“應用下游端”進行技術保護與壟斷,制造高精尖產品,獲取高額利潤。以日本為例,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稀土進口國,本國稀土限制開采,進行戰略囤積。在中國通過提供貸款、援助或投資辦廠,利用我國的稀土資源,完成高污染環節的冶煉加工后,再以稀土初級產品出口的形式返回到日本進行精深加工,規避中國對稀土原材料的出口限制。加工后的高科技終端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獲取高額利潤。以海關總署2021年5月份數據為例,中國出口至世界各國的稀土類產品:氧化鑭,日本占比13%、美國占比51%;氧化鈰,日本占比27%、美國占比21%;稀土鐵合金、日本占比56%、俄羅斯占比16%;釹鐵硼磁粉,日本占比58%;速凝永磁片,日本占比86%。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日本和美國是中國稀土初級產品出口占比最大的兩個國家。
作為舉世聞名的“稀土之都”,包頭市稀土工業儲量占全國83. 7%,是中國最大的稀土原料生產基地、供應基地。目前已具備完整的開采、冶煉、加工、貿易體系,形成了永磁、儲氫、催化、拋光、合金五大產業鏈條。“十三五”以來,稀土高新區積極轉變發展模式,不斷創新思路,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推進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初步形成了“原材料—新材料—終端應用”的稀土產業全鏈條發展態勢,稀土產業基礎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基地建設扎實推進,平臺配套優勢逐步凸顯。“十三五”期間,稀土高新區生產總值從265. 02億元增加到385. 5億元,年均增長6. 5%,在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位列第89名。已建成包頭稀土研究院(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一帶一路“中歐重點實驗室”等多家稀土應用研究機構,累計建成8個院士工作站。
包頭市稀土產業鏈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一是產業鏈延伸不足,無法凸顯以“稀”為貴。在稀土產業鏈中,包頭稀土產業僅在開采、冶煉和提純等上游環節處于領先水平,而在下游環節不具備優勢,整個產業鏈“頭重腳輕”。稀土產業的價值鏈基本上呈指數遞進,越往下游,市場價值越大,下游不足,就很難實現稀土的“黃金”價值,最后淪為美、日等國的廉價供給方。二是中下游產品應用開發及轉化能力較弱。包頭稀土產業整體創新應用及投產能力較弱,成果轉化機制不暢,與美、日等國家的稀土高科技產品、高新材料開發能力相差甚遠。三是研發能力不強。目前包頭市稀土領域研究機構雖有一定研發能力,但關鍵技術、核心環節、重大創新等重量級成果較少,無法突破西方發達國家的專利封鎖、技術限制,研發能力與“稀土之都”的美譽不相匹配。四是低效無序,數字化水平低。包頭市稀土產業總體來說仍處于相對粗放發展階段,企業散、小、弱,未能形成產業聯盟,全產業服務平臺尚不完善,生產、管理、交易數字化水平較低,缺乏高效透明市場和價格話語權,行業綜合競爭力不強。
“十四五”時期,包頭市作為全國最大稀土產業集聚區和發展領航區,應進一步加快稀土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圍繞稀土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實現由稀土原材料為主向稀土新材料及終端應用轉變,由稀土新材料輸出向精深加工及品牌打造轉變,與國家發展布局同頻共振,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提高認識,轉變思想,做好頂層設計規劃
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認識稀土的重要戰略價值,從思想上、行動上深刻理解我們的稀土不是“土”而是“金”,寧可“不賣”,不可“賤賣”。樹立創新思維,把創新意識貫穿于產業治理、行業管理、政府服務各方面。按照“高新特快”發展要求,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布局,使稀土資源“料成材、材成器、器高端”,逐步掌握稀土市場話語權、技術控制權、創新引領權。
(二)多措并舉,增強研發,培養一流人才隊伍
“十四五”時期,繼續加強產業鏈研發能力,充分利用現有研發平臺,創新體制機制,多措并舉,以待遇、榮譽、編制、晉升通道等優厚條件,吸引留住人才。探索軍地共建研發平臺,探索研發平臺由“官員治理型”向“專家治理型”轉變。探索國外頂尖大學包頭分校建設,向國際化轉型,引進并培養世界級研發團隊,做好融合吸收,逐漸實現自身研發能力由量變到質變,積累到趕超,力爭在原始創新、關鍵技術、專利等方面突破西方國家設置的壁壘和封鎖。讓“稀土之都”不僅成為世界級儲備中心,更成為國際化研發創新中心,以創新驅動爭搶世界稀土產業鏈主導權。
(三)嚴格管控,優化布局,實現鏈條減肥塑身
無論是中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出口大量的稀土初級產品到美、日等國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有利可圖,造成產業鏈仍處于上游大、下游小、污染重、消耗多、產出少、效益低的傳統粗放發展方式。因此,要完善相關制度、體系、法律,嚴格環保管控,內化環境成本,從“利”字上下功夫,讓初級產品出口無利可圖,實現產業鏈“減肥塑身”,推動產業鏈均衡、綠色、可持續發展。
(四)數字賦能,深度融合,打造高效產業鏈條
以稀土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加快促進數字技術與稀土產業深度融合,賦能稀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稀土新材料企業向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的生產模式轉變,利用數字技術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賦能傳統產業,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優選稀土高新區最集中、最突出、最有特色的稀土產業進行工業互聯網建設,加快稀土資源產品交易數字化,完善以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全產業平臺服務體系,打造稀土數字供應鏈平臺,建立稀土數字化標準規范,增強供應鏈協同和整合能力。創新流通組織方式,提高流通集約化水平,讓數字經濟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加大投入,創新服務,強化鏈條融資能力
以全產業鏈資源支持產品創新,以期權、股權、共享市場等方式鼓勵產業鏈資金投入到產品研發當中。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金融科技新技術、新手段支持產業鏈融資,建立“科技支行”或“研發特區支行”,對本地產業鏈創新和研發人才給于便捷的金融服務。建立政府引導的稀土產業基金,以子母基金的模式運作,撬動社會資本,形成“風險投資一產品創新一市場回報”正向循環。繼續深入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為稀土高科技企業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