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詠梅
關鍵詞:產業鏈 供應鏈 創新鏈 資金鏈 政策鏈 融合
為深入了解區外省市在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的主要經驗和做法,內蒙古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調研組赴湖南省進行了調研。調研中了解到,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確以產業鏈為抓手推進制造強省建設,促進產業鏈與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產業鏈水平和應對風險能力顯著提升,對于當前內蒙古提升產業鏈水平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完善工作機制,探索形成五鏈聯動模式
從2018年起,湖南省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實施了“五個100”工程,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工作機制。一是高位推動。建立了產業項目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省委書記、省長親自掛帥,高位推動項目建設,在省發改委設立聯席會議辦公室,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統計局為聯席辦成員單位,省發改委負責牽頭統籌推動。二是探索形成五鏈聯動模式。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人社廳、省商務廳分別牽頭負責“五個100”項目,聯席辦負責總體協調,探索形成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招商鏈聯動模式。三是強化調度服務。聯席辦建立產業項目建設“月調度”“季通報”機制,定期向市州和省直相關部門交辦實施中的困難問題。四是強化考評激勵。將市州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情況納入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范圍,每年進行考評,對評為優秀的市州加大獎勵力度。五是開展現場觀摩,先后組織開展多次高規格的全省性觀摩活動,省委書記、省長在內的多位省領導參加,營造了“以項目論英雄,以產業比實力”的濃厚氛圍。各市州相應建立了市州主要領導親自推動的工作機制,實施了領導掛點、掛圖作戰、密集跟蹤、觀摩點評、產業項目APP實時調度等多種工作模式。
(二)強化供應保障,促進產業鏈和供應鏈協同穩定
一是突出領軍企業帶動。堅持做強大企業、培育小巨人,以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為重點,梳理產業鏈領軍企業,“一企一策”幫助大型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領軍企業解決堵點卡點。舉辦2020湖南省工程機械產業鏈發展大會、2020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后市場交易會等系列活動,加強省內配套企業對接合作。二是實施重點項目拉動。搶抓新基建機遇布局項目,圍繞電子信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新材料等戰略關鍵領域征集儲備一批項目,帶動中小企業市場需求恢復。圍繞產業鏈補短板實施項目,精細調度服務在建項目,一批制造強省重點項目按期投產。三是加大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實施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行動,累計推動27萬多戶中小企業“上云”,7000多戶中小企業“上平臺”。探索智能制造湖南模式,通過試點示范、政策支持等措施激發企業智能化改造意愿。
(三)加強創新驅動,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對接融合
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為產業發展提供創新動力。一是抓住“補短板”機遇在國家戰略中貢獻湖南力量。立足湖南信創工程、新材料、集成電路裝備等領域基礎優勢,組織參與國家工業“四基”攻關、“神經網絡芯片”等項目,被列入工信部揭榜攻關重點任務名單。聚焦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術并形成產業化能力。二是加快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株洲國創獲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4家。湘江新區獲批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省工信廳與湖南大學合作共建智能運載系統創新中心。湖南省軍民融合裝備技術創新中心、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對產業發展形成支撐。三是支持以企業為主體進行產品創新。在全國率先對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重點新材料首批次產品推廣應用進行認定獎勵,鐵建重工累計研制全球或全國首臺(套)裝備產品50多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等產品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破零倍增”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培育“小巨人”企業。
(四)破解融資難題,促進產業鏈和資金鏈良性循環
不斷探索銀企對接模式,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推動產業鏈和資金鏈形成良性互動循環。一是建立制造業企業“白名單”制度,破解盡職調查難問題。發布實施《湖南省產融合作制造業重點企業名單制度》,整合稅務、工商、海關等多方信息,對中小企業“精準畫像”,破解金融機構對制造業中小企業的盡職調查難度大、成本高難題,2020年811家企業、3年累計2681家企業進入“白名單”。二是大力完善融資信息平臺,破解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融資信息不對稱問題。升級打造湖南產融信息對接服務平臺,及時梳理推送各級普惠金融政策和各類金融機構的支持重點、優惠政策等信息,打通金融機構與制造業中小企業的信息渠道。組織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云上對接會,建設湖南省中小企業續貸受理中心,開發搭建網絡續貸對接新平臺“e續貸”。舉辦湖南制造強省融資對接會,吸引350家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建設單位與各類金融機構就融資需求深度對接。三是推動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破解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開展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支持企業以應收賬款、倉單和存貨質押等進行融資,明確建設銀行等15家首批試點主辦銀行,確定第一批136家供應鏈核心企業名單。目前通過平臺幫助553家企業獲得銀行資金398.05億元,其中,中小微企業486家,融資金額達291.1億元。
(五)完善支持政策,促進產業鏈和政策鏈相互支撐
樹立鮮明的產業發展導向,持續圍繞產業鏈優化營商環境,以精準的政策和貼心的服務護航企業發展。一是精準供給政策。調整優化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意見》政策升級版,制定支持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移動互聯網等專項政策,推進落實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個轉企、小升規”等政策措施,發布人工智能、大數據、超高清視頻、5G應用創新、工業APP培育等三年行動計劃,培育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的政策體系逐漸完善。二是優化企業服務。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構建覆蓋省市縣三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培育省級中小微企業核心服務機構142家。大力清理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拖欠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賬款,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湖南省企業負擔綜合評價指數連續3年為全國最低。三是營造發展氛圍。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聯系產業鏈,今年以來召開專題會議部署信創工程、新型顯示器件、工程機械等產業鏈發展,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進一步堅定企業和企業家在湘發展信心。開展湖南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評選等表彰活動,弘揚企業家精神。圍繞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100個重大產品創新項目、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特色亮點開展專題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針對內蒙古產業鏈“不強、不穩、不安全”等突出問題,借鑒湖南等省的經驗和做法,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供應鏈、資金鏈、招商鏈深度融合,對于提升內蒙古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一)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湖南省的經驗表明,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關鍵在于創新。不僅要根據現有產業需求來部署,也需要兩者統籌協調,創新既要補齊產業短板,也要適度超前,形成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格局。創新驅動能力弱是內蒙古的突出短板,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需要持續強化創新驅動能力。一是完善產業鏈生態體系。以“補鏈、強鏈、延鏈”為重點,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引導創新資源向產業鏈上下游集聚。對于產業鏈缺失領域,建設新型研發機構、高水平研究院等創新載體,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以協會、聯盟等產業組織機構為紐帶,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供應鏈重點企業形成產業創新聯盟,形成“扭抱纏繞”的產業合作格局。二是提升創新鏈科技供給,更好發揮政府在產業鏈創新方面的服務作用,每年重點研究發布2-3個產業鏈技術創新現狀圖、全景圖和路線圖,引導產學研協同創新,開發、挖掘、突破產業鏈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和“獨門絕技”,跨越技術門檻,串起“技術孤島”。三是優化雙鏈融合的制度環境。鼓勵龍頭企業搭建創業平臺,孵化科技型企業,激活創新鏈的源頭活水,加大科技創新供給能力。加快制定并實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法律法規。建立柔性化人才管理制度,創新人才計劃工程,大力引進同時擁有產業界和科技界工作經歷的復合型人才。
(二)強化企業主體地位,促進產業鏈和供應鏈協同穩定
企業是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微觀主體,強化“一鏈一策”“一企一策”的定向集成效應,培育一批具有技術優勢或市場優勢的產業鏈領軍企業、鏈主企業,提升中小企業配套供應能力,在產業備份、本地配套上下功夫,推動企業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集群化發展,形成龍頭企業牽引全鏈優化、“鏈主企業”帶動全鏈受益、“隱形冠軍”打造單鏈特色的發展格局。一是發展垂直整合式集群。圍繞主導產業,有計劃、有重點地打造一批產業鏈“鏈主企業”,培育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專精特新”型產業鏈“配套專家”,推動上中下游產業鏈垂直整合,構建產業鏈集群、供應鏈紐帶、價值鏈樞紐的有機邏輯鏈,增強集群化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二是發展同類扎堆式集群。圍繞產業鏈精準招商、精準布局,按照“缺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明確主攻方向,大力引進產業鏈延伸升級項目,推動彼此間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同類企業扎堆落戶,實現各種各樣關鍵零部件都能本地配套,避免供應鏈中斷風險。三是發展“兩業融合”式集群。順應適應服務型制造發展新趨勢,遵循產業鏈專業化分工、網絡化協作、區域化發展的新要求,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形成空間高密度、產業高集聚、功能高復合、就業高容量、產出高效益的“兩業融合”式集群,推進產業鏈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
(三)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推動產業鏈與資金鏈深度融合
實體經濟的有效運行和現代化產業鏈的建立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有效支持。湖南省的做法表明,創新銀企對接模式,推動產業鏈和資金鏈形成良性互動循環是提升產業鏈水平的重要支撐。第一,加快構建適應不同階段企業需求的投融資體系,促進投融資機構與產業發展對接,支持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發展壯大。通過幫扶企業上市、加強創業投資、發行企業債券等,強化多元化途徑,提升企業融資能力,促進產業與資本的結合。第二,以產業鏈為依托,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一是推動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銜接,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進一步加強對重點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以及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二是發揮公共服務平臺作用,利用大數據信息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推動形成政府數據共享常態化機制,支持銀行機構基于大數據等技術提升客戶識別能力和風控能力,更好服務中小企業。
(四)完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圍繞產業鏈持續優化政策環境是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關鍵所在,需要結合內蒙古產業發展的現狀加快打通政策方面的堵點、難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持續深入優化營商環境。借鑒區外一些省市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進一步理順政府市場關系,為項目建設、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和保障,努力營造并形成法治化、便利化、高效化的良好營商環境。二是構建精準有效的政策體系。圍繞提升產業鏈現代化建設水平目標,分行業分領域出臺細化措施,增強政策系統性、銜接性、配套性,實現政策“集成效應”。三是圍繞產業鏈部署“招商鏈”。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瞄準國內外龍頭骨干企業、國內外行業百強企業,強化高端嫁接招商,讓更多項目落地固鏈補鏈強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