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永亮 王丹丹

關鍵詞:鄉村振興 塘約道路 農村金融 供給側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形成長效扶貧機制。鄉村振興是涉及資本、人力資源、科技、土地等各種生產要素協同發展的系統性工程,金融機構作為資本供給的主要來源渠道之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承擔著資金供給的重要職責。但當前面臨的押品確權及流轉、個人與集體經濟、產品創新、金融生態建設等系列問題,一直制約著農村金融工作的發展。在脫貧攻堅戰略中,貴州省安順市塘約村探索出了“黨建引領、改革推動、合股聯營、村民自治”的發展思路,讓一個省級二級貧困村從2014年到2016年,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全村138戶貧困戶中645名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不足4000元達到10030元,村集體經濟從不到4萬元達到202.45萬元,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塘約道路”經驗在三農發展與金融機構之間搭建橋梁的成功經驗為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金融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一)押品確權及流轉現狀與銀行風控客觀要求及逐利主觀意愿不相符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15年第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2018年12月29日第二次修訂)等一系列政策法律,為“兩權”(宅基地使用權、承包土地經營權)問題提供法律依據。但當前大部分農村地區權屬不清的歷史現狀,降低了“兩權”流轉的可能性,由于金融機構對于押品權屬明晰的風控要求及市場化經營前提下 “逐利”本質,客觀上降低了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主觀意愿。受困于村委會非行政主體及尊重農村基層組織自治的政治壁壘,在探索建立政府為主導的“兩權”問題解決方案也難以實現。在農村當前法律制度不完善、關系社會治理等歷史背景下,需要從農村基層自治組織——村委會出發,探索建立押品與資本之間矛盾問題的解決方案。
(二)農村中個體經營及銀行授信規模與鄉村振興的資本需求不匹配
由于個人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歷史性慣例、押品權屬由于政治資源、農民自身小農意識與金融知識欠缺等各種因素限制,農村獲取資金支持的方式主要以農民個體主動申請銀行授信取得,這些資金主要用于以農民為主的個體工商戶,通常存在著授信金額小、審批周期長等特點,通過個體獲取的資金規模難以滿足鄉村振興中農村產業大額化、長期化、規模化、多元化發展需求。同時,農村客戶個體也存在著經營能力弱、規模小、缺乏擔保物、風險大等特點,客觀上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服務意愿。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轉變當前農村個體經濟到集體經濟,進而提升農村產業運營、風險管控、規模與金融機構要求相吻合,以獲取與鄉村振興需求相匹配的資本規模。
(三)農村吸引力不強導致的資本外流與鄉村振興的資本積累需求相矛盾
資金資本與人力資本是鄉村振興實現的兩個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一方面,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由于涉農的投資回報率較低、信貸資源稀缺性和經濟利潤驅動的多重影響導致農村吸引力不強,金融機構也缺乏在涉農業務上的主動性。伴隨著21世紀初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大量從農村撤離,以及信用社的商業化改制和非農化傾向,都加速了資金從農村(農業)向城市(二、三產業)的大量轉移,開展的涉農服務也都存在在著“涉農不農、涉農脫農”等問題。另一方面,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村資金的外流和整體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帶動農村地區人力資本外流,大部分農村地區成長起來的各方面人才由于農村產業聚集度低,人才吸引力不強,在農村的獲得感、社會認同感與同時期城鎮相比明顯不足,外流人才不愿意重返農村地區就業。這些對鄉村振興的資金與人力資本積累需求都造成了負面影響,難以適應新形勢下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需求。
(四)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與供給不對稱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為優化農村金融生態建設提供可能。但金融機構由于人力、地域等客觀因素導致金融知識主動供給不足;與國家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建立的良好的“干部駐村”“企業駐點”等政策上的合作缺乏力度,導致金融服務協同供給不足。致使農民對金融政策、專業化金融知識、金融產品應用的了解相對較少,也客觀上推動農村客戶將金融需求轉移至風險、成本相對較高的互聯網金融,增加了鄉村振興成本。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金融機構單方面被動供給已經難以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探索加強全方位的合作以緩解金融供給壓力是在新形勢下助力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一)以村委會為主導的明晰產權實踐促使資本要素轉換
“塘約道路”最寶貴的經驗,就是以村委會為主導建立權責明晰的現代化產權制度。通過對農村各類產權,尤其是土地產權進行確權、賦權、易權,促進資源變成可投資用的資產。在實踐過程中,塘約村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疊加一并進行確權登記,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推進農村產權交易,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資源優化配置。通過統一搭建土地流轉平臺、建立合作社,實現了土地、林地等生產要素到資本要素的轉換。客觀上明晰的產權也契合了金融機構對押品的風控要求。
(二)個體經濟到集體經濟的轉變為獲取規模資本奠定基礎
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經營體制上過分注重“私營”,逐漸出現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不高、缺乏競爭力等現象,難以適應當前農村對于規模化經營、提升風險管控能力的需求。塘約村通過成立村社一體或企業投資農業、流轉村民土地、鼓勵村民以土地和資金與集體合股聯營等方式,將資金、耕地和林地流轉到合作社,改變家庭小農生產模式,采用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發展新型集體經濟,重新整合勞動力、資本、企業家能力等生產要素。在取得規模經營效果、提升風險管控能力的同時,將市場估價800多萬元的村里15宗水利工程作為抵押貸款的不動資產,以村民合作社為法人向金融機構貸款320多萬元,用來作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資本,改變了傳統鄉村以農民個人分散化取得銀行授信的模式。
(三)建立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提升農村吸引力實現資本回流
塘約村在建設規劃、土地生產、產品銷售、紅白喜事辦理、財產使用、財務核算、干部調度方面實現“七個統一”。實現以基層村委為主導、依托村社發展集體經濟,對集體經濟采取農民入股的公司化管理模式,構建了管理組織化、發展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一方面,有效解決了鄉村個體經營管理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也間接提升了涉農金融投資回報率,客觀上為金融資本進入農村市場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塘約道路”中農村產業聚集與規模發展不斷吸引了年輕人回村就業、創業,客觀上促使農村人力資源回流并不斷積累,形成“治理體系—人才—資本”間的良性循環。
(一)不斷完善三農金融體系建設
一是完善三農信用制度體系建設,不斷豐富村社一體化的擔保機制。針對三農的信貸支持,依托“塘約道路”的集體化經營思路,探索搭建依托村社一體平臺的信用評級體系。積極推進銀—政—企合作模式,利用政府的信用,實現銀—政—企之間的風險互補機制,由政府按照計算成本與收益的原則提供風險保證金與銀行共擔風險。二是構建符合金融機構需求的農村數據庫。通過與華中師范大學的中國農村數據庫中心、社科院的中國鄉村研究數據庫中心等官方和騰訊云、阿里云等企業開展合作,構建“三農”金融服務集群,助力鄉村振興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三是完善農村支付體系建設。從商業銀行供給側出發不斷推動結算賬戶、支付工具、支付清算網絡的應用,依托信息化建設,通過增加農村綜合金融服務站、聚合支付碼等方式持續加大對農村支付工具的推廣力度。
(二)不斷豐富三農金融產品供給
一是基于集體“兩權”的金融產品創新。根據“塘約道路”確權經驗,結合當前大部分農村權屬不清的現狀,可依托村社集體經濟創新金融產品,將進入村社的確權資源進行打包抵押,以緩解當前個體分散及權屬不清的問題。二是依托供應鏈金融理念,創新涉農金融產品。發揮農村種植或者養殖業等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大中型企業為核心,充分挖掘上下游涉農企業及個人,將當前以B(企業)端為主的信貸支持拓展至C(個人)端。三是在互聯網金融基礎上發展區域特色的普惠金融。依托互聯網優勢,在傳統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基礎上,發揮區域特色,提供特色普惠金融服務。例如:甘肅圍繞 “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創新推出隴原農擔貸、興隴合作貸,晉城銀行與部分鄉村旅游開展農家樂等金融服務。
(三)不斷創新涉農金融服務思路
一是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網點實現縣域網點覆蓋的基礎上,通過試點方式不斷推進網點繼續下沉至鄉鎮。在增加鄉鎮金融機構競爭的同時,依托標準化、專業化的金融服務提升村鎮地區整體金融服務水平。二是分散化管理模式向集約化管理。根據“塘約道路”實踐經驗,將村社一體作為集團,銀行通過信用評級對有需求入股村民給予信貸支持,以集團為擔保促成個體子公司形成,以形成整體信貸支持。同時通過金融機構的資金管理系統,為村社—個體一體化經營合作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三是促使政策引導下的資本回流。依托國家惠農政策及金融機構企業資源,實現農村需求側對資金及產業的需求和金融機構資金與產業供給側的契合,以打造農村“內生”造血機制。
(四)不斷構建全方位農村金融合作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工作中探索出了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多種方法,開創了干部駐村、企業駐點、結對幫扶等一系列舉措。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金融機構要以“大金融”理念,探索“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等形式。例如,在天津與承德結對幫扶實踐中,通過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為探索建立了針對鄉村的以職業教育為主線的產業幫扶、人才幫扶、科技幫扶、電商幫扶等模式,建立石人溝村實用技術培訓基地助力“人才振興”。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或“企企合作”,利用成熟的扶貧模式探索加強合作或以校企聯合培養農村定點金融服務者的方式,以農村駐點金融服務者為金融機構開辟農村金融業務實現突破。
鄉村振興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環節,我國也一直在探索解決農村發展緩慢,農民經濟貧窮,農業發展落后的問題。從現階段看,“塘約道路”式催化農村生產方式轉變、產業結構的升級等舉措,對營造良好的農村經濟生態起到了積極作用。金融機構從供給側出發提供資本支持外,還應該以“大金融”理念,通過“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等方式助力鄉村技術與人才振興,在推動農村生產力的同時構建農村金融、金融機構、鄉村振興三者之間的良性金融生態。本文旨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探索尋求一條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中國特色農村金融工作道路,以助力鄉村振興最終實現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