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報告1例艾滋病合并胎盤早剝患者剖宮產術后突發HELLP綜合癥的病例的診治情況,患者因胎盤早剝,急診剖宮產術后1周出現上腹痛、肝硬化、轉氨酶升高等情況,提示HELLP綜合癥,經治療后病情好出院。通過報道該病例,以期提高對該類型嚴重妊娠并發癥的認識。
【中圖分類號】R2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簡介:HELLP綜合癥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為特點,是子癇前期的嚴重并發癥,70%發生在產前,可并發肺水腫、胎盤早剝、DIC、腎衰竭、肝破裂,多器官功能衰竭及DIC是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臨床上較少見的病例,現將我院收治的1例艾滋病合并胎盤早剝患者剖宮產術后發生HELLP綜合癥報道如下,以期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病例資料:患者,女,26歲,農民,因“孕37周+3天,陰道大量流血3小時”為主訴于2020年11月25日入院。孕早期因“先兆早產”給予保胎治療,病情好轉后出院;患者孕期未定期產檢,未監測血壓。于入院前半月出現頭痛、頭暈、眼花及雙下肢輕度水腫及右眼部不適,自訴休息后可緩解,未就診。此次于入院前3小時無明顯誘因突發陰道大量出血,色鮮紅,自覺腹緊,無腹痛,無肛門墜脹感,胎動正常,就診于當地醫院,考慮“胎盤早剝”,急診由120救護車護送至我院。
入院查體:體溫36.3℃、脈搏80次/分、血壓140/70mmHg、呼吸20次/分,自主體位,神志清楚。口唇略蒼白,頸軟無抵抗。呼吸規整,心率80次/分,律齊。腹膨隆,略緊,全腹無壓痛、反跳痛。雙下肢輕度浮腫。病理反射未引出。
患者既往艾滋病病史5年,規律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定期復查CD4+T淋巴細胞計數及病毒載量均未見異常,抗病毒方案: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酯片300g/次 1次/日,拉米夫定片150mg/次 1次/日,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 2片/片 2次/日,抗病毒治療期間無明顯不適;否認其他肝炎、結核等傳染病、慢性病、家族遺傳病病史;無手術、外傷史、輸血史;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無難產及產前產后出血史。
專科情況:宮高33cm,腹圍100cm,LOA;不規律宮縮;胎心監護提示:胎心基線160次/分,早期減速,胎心變異小;宮縮不規律,腹緊,弛緩差,。
入院急查:血常規:血紅蛋白78g/L,尿常規:尿蛋白(-);紅細胞壓積25;血型:A型陽性;生化:總蛋白 62.7g/L↓,鈉 132.7mmol/L↓、鎂2.05mmol/L↑ 、高敏C反應蛋白 3.10mg/L↑、肌酸激酶同功酶 26U/L↑;凝血四項:凝血酶原時間10.70S;術前8項:HIV抗體:69.239S/CO。床旁B超(胎兒四項檢查):宮內單胎(頭位)晚期妊娠胎盤與子宮壁間不規則液性暗區:考慮胎盤早剝。
初步診斷:胎盤早剝、胎兒窘迫、子癇前期、G2P1孕37W+3d 頭位 未臨產、AIDS合并妊娠。
診療經過:患者入院時仍有陰道少量出血,初步判斷患者產前出血量約1200ml,數分鐘后患者出現胸悶、心慌、煩躁,考慮失血性休克,給予抗休克、對癥處理;急查胎心監護提示胎兒窘迫,行宮內復蘇并急診剖宮產終止妊娠,術中取出一男活嬰,體重2050g,評分2分,經復蘇后轉兒科就診;術中見宮腔內大量血凝塊,胎盤早剝面積約1/2;術后第1天:病情尚可,予對癥處理;術后第2-6天:略感頭痛,一般情況可,查頭顱CT未見異常,給予解痙、降壓、促宮縮等對癥處理,經評估后給予清淡飲食,二便正常;術后第7天凌晨突發持續性上腹痛、頭痛加重、惡心、嘔吐,急查:血常規:血紅蛋白 73g/L↓、血小板 132*109/L;尿液分析:隱血+1、白細胞 +-;凝血四項:APTT:27.60↑;降鈣素原PCT測定:0.11ng/ml;生化:ALT52U/L↑、ALP 36U/L↓、白蛋白 33.6g/L↓、膽堿酯酶 3555U/L↓、肌酐 23.6umol/L↓、血清總膽紅素:13.6umonl/L,高敏C反應蛋白 17.43(mg/L)↑;復查生化:高敏C反應蛋白24.40mg/L↑ 、乳酸脫氫酶 336U/L↑;腹部彩超提示:肝硬化;患者血紅蛋白、血小板下降,肝酶升高,結合患者病史,考慮HELLP綜合癥,立即給予輸注白蛋白,給予肝水解肽保肝,給予硫酸鎂解痙,應用地塞米松、呋塞米、磷酸肌酸、奧硝唑等藥物利尿、營養心肌、抗炎等對癥治療。完善其他檢查:上腹部核磁:肝左葉增大,脾大伴脾靜脈增寬,膽囊炎可能;門脈右支及主干局部栓子形成可能;垂體核磁示:雙側頂葉散在慢性小缺血灶。 肝炎病毒全套、自身抗體測定、自免肝抗體測定:陰性;高敏HIV-RNA:未檢測到HIV-RNA;CD4+T淋巴細胞計數:313;頭部MRI示:雙側頂葉散在慢性小缺血灶;胸部CT:右肺局部纖維灶,雙側胸膜局部增厚伴少量胸腔積液。心臟彩超示:肺動脈瓣中量返流。尿蛋白定量:0.04g/24H。經上述治療后,患者于術后第9日病情略好轉;術后第13天,病情明顯緩解,無不適癥狀,子宮內恢復好,復查實驗室檢查均未見異常,正常出院。術后42天母嬰復診:患者術后恢復好,轉中西醫科繼續隨訪;新生兒一般情況好。
討論:根據患者病史,早孕期入院保胎治療時無明顯血壓升高,妊娠期未定期產檢,未監測血壓,詳細詢問病史孕期有頭痛及視覺模糊等情況,入院時血壓140/80mmHg,隨機蛋白尿陰性,未見血小板較少、血清轉氨酶升高、血肌酐升高及肺水腫等癥狀,根據病史,不除外子癇前期,入院期間監測血壓未超過160/110 mmHg,無抽搐,故不考慮重度子癇前期及子癇。子癇前期時全身小血管痙攣及血管內皮損傷,子宮胎盤灌注下降,胎盤功能下降,胎盤床血管破裂導致胎盤早剝。該患者AIDS診斷明確,為無癥狀感染者,患者孕前、孕期均有抗病毒及阻斷治療,術后新生兒經搶救后好轉,并給予阻斷治療,預后較好;資料顯示未接受治療的孕婦HIV母嬰傳播的概率為30%,經抗病毒治療、產科干預及避免母乳喂養可降低至2%以下。此外子癇前期發展為HELLP綜合癥的機制尚不明確,血清總膽紅素>20.5umonl/L,血清結合珠蛋白<250mg/L;肝酶升高:ALT:>40U/L,或AST:>70U/L,LDH水平升高;血小板減少<100*109/L,LDH升高和血清珠蛋白降低為敏感指標,為HELLP綜合癥診斷標準,可發生于妊娠中期至產后數日,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因該患者無黃疸,有血小板輕度下降,無肝被膜下血腫,無腎損害,治療過程中未出現意識障礙等癥狀,上腹部疼痛明顯、轉氨酶升高、血色素下降、彩超提示肝硬化等情況均提示該例患者為不完全性,相較其他嚴重病例, 該病例癥狀較輕預后較好,臨床上應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無高血壓、蛋白尿)、溶血性尿毒癥性綜合癥(嚴重貧血、腎臟損害)、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有黃疸、無貧血、血氨顯著增高)等疾病相鑒別。
結論:該病例病情復雜、兇險,臨床上多種嚴重并發癥同時出現的情況較少,先兆子癇合并胎盤早剝時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率較高,加之患者HIV感染,孕期、術中、術后發生各種機會性感染的概率較高,患者預后不良甚至死亡的風險較大,由于上述并發癥合并HELLP綜合癥發生率低,病因、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該病的診斷以實驗室檢查為主,臨床表現多樣,易造成誤診、漏診,延誤治療時機。該病例中患者及新生兒預后較好,得益于盡早發現問題并給予積極處理,更得益于各學科協作支持,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也會讓我們正確認識此類疾病并降低該病發生率。
作者簡介:吳翔玉,女,1989.4,漢,青海人,本科,初級醫師,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