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溪 畢莉
摘要:目的研究先天性小兒脊柱側彎圍手術期的注意事項及護理要點,并通過以往的護理經驗進行總結,從而通過鎮痛手段及護理經驗,來提高護理質量。通過后路半錐體切除、VCR截骨脊柱側彎矯形、椎弓根釘內固定植骨融合術治療,聯合麻醉科系統鎮痛法和不斷革新的護理措施,患兒術后康復達到滿意效果。
關鍵詞:先天性脊柱側彎;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先天性脊柱側彎是由先天性椎體發育不良造成的脊柱畸形,有單一脊椎畸變,也可同時發生多個脊椎畸變,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脊柱畸形,嚴重者可影響心肺功能和壓迫脊髓,容易導致截癱[1]。手術創傷大、出血多并且難度大的同時也給護理增加了更多的困難,因此提高圍手術期的護理,不僅能提高其舒適度,同時也提高了患兒和患屬的滿意度。
1.術前準備:
1.1術前相關檢查準備:完善入院后血常規、出凝血、生化全項和肝炎標志物等的實驗室檢查,完善新冠肺炎相關篩查,完善心肺功能檢查。同時完成脊柱DR相關檢查。
1.2術前備血:手術創傷大,出血多并且手術時間長,術中常規準備紅細胞及血漿待術中輸注。
1.3術前心理護理:患兒平均年齡在9歲左右,心理負擔比較重,我們在患兒入院開始會用溫柔平和的語調和患兒溝通,會利用晨晚間護理以及測體溫、巡視病房的時間與患兒聊天,找到患兒感興趣的話題,拉近護患關系,同時也減輕患兒對醫院及醫護人員的陌生和恐懼感。
1.4術前功能鍛煉:患兒手術時間長,術中會長時間采取俯臥位的情況,為了提高患兒術中及術后的心肺功能,提高患兒的耐受性、預防和減少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我們會提前鍛煉患兒床上俯臥位及軸式翻身。
1.5術前飲食護理:術前三天始指導患兒進行低脂、高優質蛋白、高維生素飲食,補充足夠能量和營養。
1.6術前皮膚護理:清洗術區,并進行消毒備皮。
2.術后護理:
2.1生命體征監測:定時監測患兒生命體征,維持血壓、呼吸及脈搏平穩,維持正常血容量,監測體溫每日常規4次,如有體溫過高則需要增加測量頻次。
2.2術后體位護理:患兒術后三日內嚴格進行45°軸式翻身,禁止平臥位。每兩小時翻身一次,按摩受壓皮膚。患兒術后三日后可常進行平臥位但保持45°軸式翻身。
2.3管路護理: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顏色性質和量,計算患兒出入量情況。管路要固定可靠,防止脫落,禁止打折。
2.4皮膚護理:保持受壓皮膚清潔干燥,可用康惠爾貼在受壓皮膚處,也可以用賽膚潤按摩受壓皮膚。
2.5術后胃腸道護理:患兒禁食時間長,術后可以適當使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靜脈輸注。如患兒腹脹明顯可以對腹部進行按摩,效果欠佳者可使用開塞露通便,減輕腸脹氣。
2.6術后飲食護理:術后由禁食循序漸進過度到半流食、流食、軟食,最后是普食。術后3小時內禁食,3小時后進流食,6小時后進半流質飲食,次日進軟食逐漸過渡到普食,原則是少量多餐,循序漸進。
2.7術后疼痛護理:遵循院理疼痛的鏈式管理,由麻醉科、病房醫生和護士共同完成,對于患兒不同疼痛等級積極給予相應措施。
2.8術后雙下肢神經評估:術后24小時內,每間隔2h對患兒進行1次神經系統評估[2]。
2.9心理護理:了解患兒的需求,適當滿足患兒的需求,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2.10功能鍛煉:觀察患兒雙下肢,感覺及運動情況,適當按摩雙下肢,術后6小時后囑患兒做勾腳趾,踝部功能鍛煉以及雙下肢抬腿等訓練,原則是由簡到繁,由輕到重,順勢而行。患兒嚴謹術后1周佩戴支具后可讓患兒床上坐起,并在支具保護下嘗試站立和行走[3]。
3.0總結:綜上所述,通過對先天性小兒脊柱側彎患兒系統的圍手術期的護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護理質量,并能減輕患兒術后的并發癥,從而加速了患兒的康復。我們要做好圍手術期的每一步,不斷積累經驗,達到一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陳小丹. 先天性脊柱側彎矯形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2):27-28.
[2] 龐寶云. 小兒脊柱側彎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 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10):274.
[3]徐新華. 小兒先天性脊柱側凸矯形術后護理體會[J]. 中國實用醫藥,2013,8(1):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