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薰香療法作為傳統中醫藥療、食療、香療三大療法之一,在疾病預防、治療和醫療保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為祖國人民醫療衛生事業貢獻力量。現查閱古今文獻及近現代醫家論述,梳理中醫薰香療法的歷史發展脈絡、常用藥物、機制功效、古今應用及療法方式以期為現代薰香療法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醫熏香療法;源流;作用機制;應用;療法方式
熏香療法在現代醫學上可以歸為“芳香療法”和“香藥療法”主要利用芳香性植物藥的獨特揮發性氣味。中國傳統的熏香治療是一種以芳香藥自然揮發,或直接點燃的方法,利用它產生的特定氣味進行防治、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外治療法,該方法因其簡便、便宜、廉價等特點,在古代民間及現代的傳統醫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中醫熏香療法的起源與發展
關于芳香治療的相關記載最早出現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主要是用于熏燎、艾蒸及釀制香酒等,至周代則可見佩戴香囊、沐浴蘭湯等習慣。山海經曾云:"佩之可已疫",明確提出佩戴熏草可預防疫氣。至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素問》從理論上探討芳香治療的可行性,延及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中提出“欲求長生壽考服諸神藥者,當須先斷房室、肅齋沐浴熏香”的養生法則。迨及明清時期,芳香治療的發展取得了質量上的飛躍,芳香治療的應用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如《普濟方·諸湯香煎門·諸香》中載香方31首,用藥高達56種1并詳細記錄了方藥的制作、組成和用法,系統地總結了十五世紀以前的芳香治療經驗。清代吳師機《理瀹駢文》則對“芳香療法”的作用機制、辨證論治、藥物選擇、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使“芳香療法”具有了完整的理論體系2。近現代,關于芳香治療的藥物成分和作用機制的研究成為新的熱點,新的劑型和給藥方式不斷擴大,在人民生活的日常保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中醫熏香療法的常用藥物
古代的香熏原料種類繁多,主要為植物類香藥。除單味藥入藥外,在中藥配伍原則的指導下,借助炮制手段,將多種藥物聯合使用的合香法也成為古人常用的藥物偏性糾正方法,如南北朝范曄《合香方》云:“零藿虛燥,古人乃以合癥”,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詳細地闡明了一些芳香中藥的性質,如“菖蒲、味辛溫、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氣、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隨著唐代中外交往的擴大,商業貿易日益繁榮,芳香藥品大量傳入,如唐朝國家藥典《新修本草》中所用的外來芳香藥物有蘇合香、安息香、龍腦香等;至清朝香藥品種已然蔚為壯觀,并由醫藥防治轉變成美容、養生和食療保健,同時“芳香療法”得以進一步推廣,“蒸香以露療疾”成為一種風尚,香藥藥品也日益繁多,同時,溫病派的崛起也帶來了以辛溫開竅、芳香化濁藥物的流行。
3中醫熏香療法的機制及功效
中醫熏香治法屬中醫外治法范疇,以中藥辨證論治為依據,以方劑配伍原則為指導,借助于其清香正氣,達到扶邪、除邪的目標。歷代醫學家對其作用機制多有研究,如清代吳師機,提到“凡病多從外入,故醫有外治法,經文內取外取并列,未嘗教人專用內治也”,明確說明“芳香療法”的理論基礎,認為芳香治療的作用是:“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俾令攻決,無不如志,一歸于氣血流通,而病自己?!绷碛嗅t家認為芳香藥物可刺激經絡,通過經絡的傳導、聯系進而溝通臟腑,達到梳理氣機、調養臟腑的目的?,F代藥理學認為,“芳香療法”主要通過嗅覺和經皮膚的直接接觸這兩種方法來發揮療效。
4.中醫熏香療法的應用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有言:“香者氣之正也,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笨梢姺枷闼幬镌诠糯侵匾谋俜x防疫之品,在古代疫情防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清朝劉奎《松峰說疫》云:“正月寅日,取女菁草末三合,絳袋盛,掛賬中,能避瘟”提出掛香囊避疫的方法,現代醫學應用則更多地集中在治療睡眠障礙、認知功能不足、情緒障礙、婦科病、心血管病、皮膚疾患等方面,療效明顯。筆者認為除芳香藥物自身作用功效外,其所帶來的心理誘導作用亦不可小覷,所謂“百病皆生于氣”,因芳香藥物大多具有疏肝行氣之效,聞之可振奮精神,愉悅情致,放松心情,加之患者依從心理,有助于增強藥物療效,促進其對疾病認知的改觀,實現身心同治。
5.中醫熏香療法的主要方式
古代“芳香療法”多以香熏、熏洗等方法為主,其劑型搭配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推陳出新,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劑型主要有原藥、散劑、煎劑、膏劑、滴鼻、煙熏等。其常用的用藥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香佩法、香熏、香浴、搐鼻法此外還有香冠法、香枕法、香兜法、香敷法、香熨法等,諸如此類,不在一一贅述。筆者認為傳統芳香療法方式雖種類繁多,但多以散藥為主,加工粗糙,有效成分較少,作用不明顯,缺乏細致的提料過程,與西方的精油提煉方式仍有很大差距。應充分借鑒西方經驗,并與我國芳香療法相結合,多途徑、多手段完善芳香療法給藥方式。
目前,對其作用機制的研究仍然不夠全面,對其不良反應的報道更是知之甚少,對其藥量和藥物配伍的掌握多以個人經驗為主,尚未形成系統、專業的理法觀念指導,缺乏專業的醫療從業人員支持,同時作為輔助性治療方法在醫療場所中的使用率仍舊偏低。因此進一步完善芳香療法相關的藥理、毒理學研究,系統性繼承和總結芳香療法的治療經驗,豐富和詮釋其治療理念,創新藥物提煉炮制方式,加大相關從行業人員專業性培訓是現代芳香療法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羅曉燕,王依娜等 .《普濟方·諸香》芳香療法探究[J].中醫文獻雜志,2017,25(3):24
[2]李芷悅,李峰,張熀,邵好珍.中西醫“芳香療法”發展路徑的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7,10(4):93
作者簡介:趙洪旭(1993.03-),男,漢族,河北滄州,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研究方向:經方治療疑難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