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婉文


財經素養被認為是21世紀人們必備的核心素養和生存發展技能。2018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財經素養教育標準框架》中提出:財經素養教育不僅僅是金融教育、財商教育、消費者教育和財經教育,更是生活教育、生涯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因而,中小學開設財經素養課程研究十分緊迫。
我校以“錢幣文化”為教育載體,通過指導學生了解錢幣歷史,鑒賞錢幣,開展理財文化研究,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了解祖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發展,激發學生愛國情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財經素養和各類綜合能力。
一、立足學校文化,確立開發主題
我校以校名“建設”為背景文化,與某銀行攜手共建文化單位,構建以“錢幣文化”和“理財文化”兩大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形成教學模式。建構“錢幣文化”的特色綜合實踐操作體系,開展“錢幣文化”序列化實踐活動課程研究。
二、緊扣學科特點,制定課程目標
我們的校本課程目標分為課程總目標、年級階段目標和案例活動目標。課程總目標緊扣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目標,定位為:錢幣文化教育主要通過錢幣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和理財文化研究實踐活動的深入展開,引導學生學習、觀察和理解社會經濟生活現象,了解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通過財經素養教育,滲透個體財富人生的全面教育,包括生活教育、情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年級階段目標結合學生年段特點和學習內容制定。案例活動目標是根據具體的課程制定活動主題目標,引領每個主題、單元和具體課時的實施,體現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特點的四個版塊: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
例如“了解人民幣”,價值體認:通過活動,讓學生對人民幣的設計、發行情況、防偽技術,使用法規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強對人民幣歷史和流通意義的認識。責任擔當:通過活動,培養學生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從小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問題解決: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等。創意物化:學習設計采訪卡、調查表和圖表,歸納整理五套人民幣的特點和防偽技術。
三、圍繞核心主題,設置課程內容
校本課程目標是基礎,課程內容構建是重點與核心。我們以“錢幣文化”和“理財文化”為主題設計課程,遵循自主性、實踐性、整合性、開放性、連續性等原則,形成序列化課程。
四、融合學科知識,開展項目化學習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因此,我們開發以“錢幣文化”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通過跨學科融合,以主題式、項目式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美美集市我經營”項目,以讓學生舉辦校園集市,體驗當營業員為活動主線,進行學科的融合學習。讓學生了解商品是怎樣流通的,掌握銷售的基本技能,通過開展“美美集市”活動,在參與集市貨品的準備、設計攤位、售賣商品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在生活中學習金融知識,培養理財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提高財經素養和勞動技能等綜合實踐活動能力。
活動項目可以分解為5個階段主題:1.了解集市的運行模式,設計銷售方案;2.了解“本金”,用勞動獲取“本金”;3.開展市場調查,準備合適的商品;4.設計記帳本,商品價格調查表,攤位設計;5.了解營業員工作職責,學習推銷技巧。這些主題融合了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語文、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內容的學習。
五、以活動為平臺,開展成長評價
我們圍繞校本課程內容,開展與主題相關的實踐活動,如結合六一兒童節的“美美集市”,每學期一次的“收藏品展覽”,以年級為單位的“錢幣市場交換活動”,以班級為單位的“班級小銀行”活動等。保證每個學生每個學期都有多次展示成果的機會。我們通過“寫實記錄”、建立“檔案袋”等方法,對學生成長過程觀察、記錄和分析,了解學生的個性與特長,通過自評、互評和師評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成長評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財經問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日漸密切,財經素養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養。我們開發基于財經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把綜合實踐校本課程開發與財經素養的總目標緊密結合,定位于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財富觀、勞動觀和人生觀,最終實現價值觀的塑造。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陳碧瑜.綜合實踐活動理論與實務[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張星男.中國財經素養教育的學校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