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博
【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外固定彈性應力治療跳躍性脊柱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某骨科醫院收治的33名年齡在22-57歲的跳躍性脊椎骨折患者,其中有19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n=32)進行椎弓根螺釘置入內固定治療,試驗組(n=33)進行脊柱外固定彈性應力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傷椎前緣高度丟失率及骨痂形成狀況。結果:兩組患者術后的傷椎前緣高度丟失率均低于術前(P< 0.05),試驗組術后1周、3個月的傷椎前緣高度丟失率低于對照組(P < 0.05);試驗組患者術后3,12個月的骨痂形成率高于對照組(P< 0.05)。結論:相比于傳統椎弓根螺釘具治療,脊柱外固定彈性應力治療跳躍性脊柱骨折的效果更好。
【關鍵詞】脊柱外固定;彈性應力;跳躍性脊柱骨折;臨床療效
在脊柱骨折中,跳躍性脊柱骨折的占比量為1.6%~16.7%,非融合性內固定是國內外目前實現多節段固定的常用治療手段,但其治療方法易造成較大的創組織傷和出血,長期治療容易發生相鄰椎間盤嚴重退變,斷釘、斷棒,脊柱僵硬難以恢復等相關并發癥,尤其是二次治療時無法避免的內固定取出手術,會再次造成組織損傷。相比之下,單節段胸腰椎骨折在臨床實踐中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脊柱外固定彈性應力治療單節段胸腰椎骨折創傷小、出血少,避免二次手術摘除內固定。本次研究在治療跳躍性脊柱骨折采用單節段脊柱外固定的基礎上,延長固定棒增加經皮椎弓根螺釘,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某骨科醫院收治的33名年齡在22-57歲的跳躍性脊椎骨折患者,其中有19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n=32)進行椎弓根螺釘置入內固定治療,試驗組(n=33)進行脊柱外固定彈性應力治療。患者均被告知與該臨床試驗相關的風險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獲得某院骨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通過X射線片、CT、MRI確定符合多節段跳躍性胸腰椎骨折的診斷標準,傷椎前后縱韌帶完整,骨塊平移入椎管無翻轉,無關節突交鎖,denis分型脊柱前、中柱損傷無失穩;無明顯脊髓、神經損傷者;臨床表現為腰背部疼痛,翻身起床活動疼痛加重者;對治療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患者無藥物禁忌證或過敏既往史。
1.3 方法
兩組患者的手術均由同一組醫師操作。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n=32)進行椎弓根螺釘置入內固定治療,試驗組(n=33)進行脊柱外固定彈性應力治療。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周和3個月的傷椎高度。在手術前后使用X射線片評估受傷椎骨的高度。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和12個月的傷椎骨痂形成率。術后3個月和12個月時拍攝椎體X射線片,外骨痂形成和生長及骨折線被骨痂橋接判定為骨折愈合。
1.5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間傷椎高度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骨痂形成率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納入的33例患者中17例試驗組患者接受脊柱外固定,16例對照組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釘置入內固定治療。試驗組與對照組的33例患者術后全部完成12個月隨訪,進入結果分析。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傷椎分布情況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
所有手術均順利完成,術中未出現神麻醉意外、神經損傷等并發癥,兩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兩組患者術前的傷椎前緣高度丟失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的傷椎前緣高度丟失率均低于術前(P<0.05),試驗組術后1周、3個月的傷椎前緣高度丟失率低于對照組(P<0.05)。
隨訪過程中,試驗組有個別病例出現釘道口周圍發紅,予以傷口換藥及口服抗生素,再加釘道口周圍涂抹納米銀離子后,釘道口周圍發紅消失。植入材料的經皮椎弓根螺釘(Schanz螺釘)為鈦金屬材料是正規醫療器械公司生產的合格產品,在臨床應用中未發現相關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脊柱外固定為彈性應力的體外裝置,Schanz螺釘在關節突皮質骨接觸點到脊柱外固定連接點的間距為3.0-4.0 cm,延長了動力臂產生彈性應力;縱形長棒跨越一個或2個以上椎體,在撬撥、撐開作用時,使得縱形長棒受力彎曲產生彈性應力,在彈性應力作用下維持骨折穩定性。脊柱外固定治療患者術后第2天就可下床活動,在骨折椎體形成動靜結合作用,對骨折椎體又形成持續整復,保證了骨折椎體彈性應力持續支撐,以促進骨折愈合,有效提高骨折愈合率。
總之,脊柱外固定彈性應力撬撥撐開,對壓縮椎體進行縱向牽拉,使后縱韌帶緊張產生夾板效應力,升高壓縮椎體,椎體后緣骨折塊被后縱韌帶緊張回納復位,在術后1周內能提供一個自行復位的力學環境,骨折椎體發生再塑形,直至修復到正常狀態。非融合彈性固定的椎間及關節突留有微動、脊柱功能單元完整,有效降低了鄰近節段椎間盤退變和脊柱僵硬發生,用散在釘眼(5.0-6.0 mm)取代皮膚長切口(30-40 mm),經皮穿刺減小脊旁肌肉組織和脊柱結構損傷,3個月后骨折愈合即可拆除體外固定,不需行第二次住院手術。注意事項有:經皮穿刺置釘點在矢狀面角度為5-15°的椎弓根中央偏外側,注意頭部外展和傾角,避免脊髓和神經損傷;定期觀察,注意螺絲松動、退出等情況,防止釘道感染并定期更換藥物。
參考文獻:
[1]王程,宋西正,晏怡果,等.串聯式經皮椎弓根釘外固定系統治療多節段非相鄰型胸腰椎脊柱骨折[J].中國中醫骨科雜志,2018,26(5):35-38.
[2]趙立勇,楊東,王蛟,等.肌間隙入路傷椎置釘與跨傷椎置釘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科雜志,2016,24(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