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進
摘要:本文將詳細介紹工業設計專業的教育特征,通過專業的研究與調查,精準找出該專業內優化實踐教學新模式的有效措施,如實踐與理論相融合、加強校企合作、設置互動教學模式等,從而改善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
關鍵詞: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
引言:在時代快速發展的當下,工業設計的重要性已逐漸凸顯,在開展此類專業的教學時,廣大教師應借助理論的革新與信息技術的改善探索出新型教授方法,即利用合適的實踐教學來增強學生的工業設計能力,促進對工業設計知識的靈活運用,為該專業學生的未來就業提供技能支撐。
1 工業設計專業的教育特征
針對工業設計專業來說,其主要設計內容涵蓋了多種學科,且各類知識帶有交叉影響作用,該類專業主要解決了產品與人群間的關系問題,其更加強調知識的橫向發展。廣大高校學生在開展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習時,不僅要了解與掌握多種工科知識,還要擴展自身的知識涉獵范圍,增加心理學、營銷學與市場學等專業知識。當前我國現有的工業設計專業教育仍更加看重基礎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教授,沒能將實踐能力與實際設計水平放置到該類專業的重點位置,影響了該類教育的教授效果。部分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其實踐與理論知識存有不同程度的脫節現象,削弱其實踐設計水平,因而在目前教育課程革新的影響下,工業設計專業應探索出一條全新的教授道路,利用新型實踐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工業設計教育內容,促進其工業設計的綜合素養。
2 工業設計專業中優化實踐教學新模式的有效措施
2.1 實踐與理論相融合
在學習工業設計專業的過程中,各高校對其內部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該專業學生要擁有較強的工業設計素養。基于工業設計專業帶有較強的實踐性,該專業教師在實際教授期間不僅要適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還要運用合理方式將實踐與理論相融合,在教學期間將工業設計實踐當作教授的主要內容,利用該類課程形態的靈活性改善學生的課堂狀態,使其在工業設計課堂中擁有極強的創造力、積極性[1]。同時,教師在日常授課期間,還需借用相關網絡技術為工業設計教材中的各項理論提供必要的實踐案例,在強化工業設計知識點實踐性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動手能力,使其對工業設計生出較強的學習興趣,在工業設計課堂內擁有一定的靈感,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2.2 加強校企合作
學生在進入高校以后,其學習到的知識以理論居多,而在此后的工作生涯中大多依賴工作實踐,尤其是工業設計專業,在學習該項設計知識時需與其對應的實踐相結合,才能對該類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因而為促進學生就業,各高校在發展工業設計專業時可與其附近的企業進行緊密合作。
一方面,通過企業與各高校的聯合培養,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水準將會獲得較大提升,在企業內部的學習實踐中,學生可將此前了解到的理論知識精準轉化成對應的實踐能力,有效改進課堂教學的缺陷。在參與企業設計項目的過程中,學生還能適時開闊眼界,全面提升其項目設計水準,不斷累積工業設計項目的實踐經驗,從而徹底豐富其實踐設計水平。
另一方面,企業在接受各高校學生時,其也會了解與掌握當前學生與教師的工業設計理念,及時補充多種與該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使其在開展具體的工業設計項目時擁有更多的創意靈感與潮流資訊等,全面改善企業內部的創新能力,為其發展帶去更多活力。此外,良好的校企合作還能及時縮減學生的上崗培訓時間,使學生在進入企業前就了解工業設計專業真正的工作模式,提升其在該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
2.3 設置互動教學模式
工業設計專業中的各項知識帶有極強的想象力、創造性,在學習該類知識的過程中,若教師更重視理論的教授或嚴格依照教材內容,較難將該項課程的實質展現出來,也難以完成相關部門為該專業制定的教學目標。
在教授工業設計類知識時,教師應將課程教授的重點放置到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將學生整體的創造熱情激發與調動出來。具體來看,在正式授課前,教師需明確教學目標,將教材內的知識點對實踐能力相融合,利用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案例來完成對基礎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指導[2]。在實際教授期間,教師可借用網絡信息技術將較合適的設計方案放置到學生面前,并組織學生完成該方案的討論工作,學生需借助自身此前的理解與學習經驗來體會該項設計思路,在提升其設計興趣的同時,為其此后的設計方向提供了專業指導。此外,在開展實踐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起到適當的引導作用,即在指導學生的工業設計時要充滿耐心,及時改善學生的設計觀念,利用多種手段挖掘其想象力、創造力,從而全面增強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
總結:綜上所述,在教授工業設計專業期間,高校教師應精準把控該類專業的實踐性特征,借用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有效改善學生的工業設計水準,為其在此后的就業與日常工作提供適宜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高喜銀,王澤河,王會強.工業設計專業實踐課程跨學科教學探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0(12):69-72+105.
[2]林國枝.高職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探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34(02):66-67.